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齐桓晋文之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14 06:31:11
1.分述齐宣王在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 2.文中何处体现孟子不畏惧齐宣王,敢以厉言相劝,找出文中原句。 谢谢老师,您辛苦了!!!
解题思路: 见解答。同学,希望老师的解答令你满意。 如果有不同意见,请与老师联系,谢谢你的理解和配合。祝:学习进步,成绩优异!
解题过程:
齐桓晋文之事
1.分述齐宣王在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
第一个波折: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怕难心理。齐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说“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第二个波折: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
第三个波折: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倒是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他的“大欲”是孟子必须认识到并扫清的障碍,否则,王天下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齐宣王听到心里去的。
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敢忘记齐宣王想霸天下的企图,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後快於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迷梦。
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课文的这种准确的记录,正好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艺术水平,这是理解上的难点,更是理解上的乐点。
2.文中何处体现孟子不畏惧齐宣王,敢以厉言相劝,找出文中原句。
第一:抓住宣王想统治天下的心理,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如:“无以,则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第二:举出以羊易牛的事例,引导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是乃仁术也。”
第三:引《诗经》“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说明“推恩”与“保民”的关系,引导宣王认识“不忍之心”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条件。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推恩足以保四海。”第四: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为喻,说明民之未保,“非不能”,实“不为”。为宣王进一步说明没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如:“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第五:以“缘木求鱼”为喻。指出宣王的大欲,并明言“以若所为”则“大欲”不能实现。如:“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後快於心与?”“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第六:举邹楚之战说明行霸道必败(以小敌大,以寡敌众,以弱敌强是自取其败);再举“天下归心之状”说明行“王道”必胜。引导宣王认识行霸道必败,行王道必胜的道理,要他采用“保民而王”的主张。如:“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於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贾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皆欲赴诉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第七:阐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