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21 11:01:48
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
曹刿论战:《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旧传是左丘明所作.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全文有一个关键句“远谋”,与之相对的是什么?它们又是怎样进行对比性的描述的?
〖问题一〗:第一段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庄公怎么回答?从中看出什么?
“肉食者鄙”之一 ——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
曹刿之“远谋”之一 ——那只不过是“小惠”“小信”(神灵——民众),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儒家思想——孟子“天时 地利 人和”
〖问题二〗:第二段中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肉食者鄙”之二——庄公的“将鼓”“将逐”——表现了庄公的什么?——作战中的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曹刿之“远谋”之二——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问题三〗:第三段分析战役取胜的原因中又看出些什么?
“肉食者鄙”之三——“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完全不懂军事.
曹刿之“远谋”之三——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有“远谋”的军事家.
【总结】: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得到了鲜明的对比.
5、自由质疑理解难点,老师答疑问补充
6、从本文我们不妨“管窥蠡测”,看看《左传》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①史实记录的详略安排和剪裁.由文章表现重点决定——本文记叙的重点不是这次战役的进程,还是记录曹刿其人和他关于战争的论述.这与一般记录战争的史书不同.
②语言精练,所谓“史家笔法”.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我们却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政治和军事上的无能——“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还可以举一例:如写晋楚之战中写晋军溃败的狼狈状,仅一句“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意思是:为争渡夺船逃命,先上船者用刀砍争攀船舷者的手,落入船中的手指竟然“可掬”!
③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 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小石潭记: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古代诗文,除最后一课是五言古诗外,其余四课是古代游记和名胜记,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记承天寺夜游:
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美育渗透点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文中“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后会明白,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了.
(*^__^*) 嘻嘻……有些借鉴我们老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