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我想知道汪氏的由来‘’和汪氏的发展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6/11 15:00:52
我想知道汪氏的由来‘’和汪氏的发展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汪姓族人自得姓以来,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繁衍到了全国各地,而且是人口众多.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人员杜若甫、袁义达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 1982年全国人口0.5Z,随机抽样资料,以及1970年台湾省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一书进行统计显示,汪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8%,据此推算全国当有近500万人姓汪,按人口多少排列为第57大姓.尤以安徽多汪姓,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44%;其次为湖北、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上述6省汪姓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72%.
发展史
  起姓于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东以邑为姓的汪姓,是我国早期历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带.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内发展成了一大望族.东汉末年,汪文和迁居新安(今安徽歙县),发展成为新安一带望族,唐代汪华封越国公.世居今安徽歙县,家族甚旺.宋代以后,汪姓迅速繁衍起来,成为我国南方的一个典型大姓.
迁入台湾
  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台湾岛,《台湾通志·人民志》关于台湾开发的一节中提到: 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知泉州时,所辖领地靠海,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今澎湖)”,经常被周围岛上的夷人上岸来抢掠东西,杀掳人口.为防止骚扰,起初,每年遇有南风起时,汪大猷便派兵守卫防备,但是反复如此兵士疲惫,耗费军资,还是防不胜防.于是亲自登岛,造屋200间,派遣将领兵士分别驻守,夷人不敢再来侵犯.此事《宋史·汪大猷传》中也有记载,汪大猷当是汪姓入台第一人.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也曾自泉州渡海峡登岛,在其《岛夷志略》一书中,对澎湖 (台湾)的地理环境、社会状态作了详细的记述.而汪姓定居台湾在清代,始迁者多为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广东人.台北三垂 镇《汪氏族谱》称其来自福建,“汪姓起家新安(即歙县),后自歙县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宁(今安徽休宁县),而后入闽,居泉州之天马山”.后由闽入台.   康熙四十至五十年 (1701—1711),汪仰瞻入垦竹北——堡苦令脚 (今新竹市古贤里);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汪玉润居台湾府,是年中武举;   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人汪东文开垦于翠竹北——堡旧港庄(今新竹市);   雍正七年(1729年),广东人汪淇楚开垦于竹北二堡红毛港(今新竹县红毛乡);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广东人汪复隆开垦于今苗栗县卓兰乡;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汪春源居今台南市,是年中举人.   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如今的汪姓已发展成为台湾较大的姓氏之一,1954年台湾文献委员会对台湾姓氏进行了一次调查,在当时台湾的737种姓氏、828804、户居民中,汪姓有1259户,按户数的多少排列,居第 74位.在分县统计资料中,汪姓人在台北有205户,新竹5l户,苗栗8户,台中l户,南投79户,彰化176户,嘉义171户,台南76户,屏东5户,花莲6户.以城市统计台北市104户,基隆市160户,阳明市38户,台中89户,台南80户.其中以台北县和基隆市为最集中地.
迁入港澳
  香港、澳门与内地地缘邻近,为内地居民的迁入提供了方便,这两地的汪姓族人中的一些人还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香港德昌电机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汪穗中,籍贯上海,公司主要经营、产销各种微型发动机,是世界三大微型发动机制造商之一,1996年拥有财富3亿美元.香港太平协和集团公司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汪世忠,祖籍广东东莞,生于台湾,与兄长汪世昌、汪世华共持有70%多的太平协和公司及美国协和集团股份.1979年被派往香港成立太平协和公司,经营液晶体显示表及手表元件贸易.后又到深圳设厂,其生产的天霸表、海霸表曾在大陆十分畅销.另外,还经营零售百华、物业发展和电讯服务,其中零售百货以中国大陆市场为主,目前,在北京、上海、沈阳、西安、宁波等地均设有商场,估计资产约3亿美元.
徙居海外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内战不断,水旱频仍,广大人民在水深火热中度日,而在此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和开发,资本主义市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人民纷纷迁往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地谋生,这其中不乏汪姓族人.移居海外汪姓族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当地扎下了根,有的还做出了较大成绩,如泰国的汪东发,祖籍广东揭阳县,为泰国两仪糖业集团董事长.两仪集团是泰国最大的糖业集团之一,约占市场的15%—Z0%.除了糖业之外,两仪集团还经营金融业、房地产业、制造业及采矿业等,1996年时家族财富已达10亿美元.如今,汪姓族人的足迹已经遍及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