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泰山的历史概况(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泰山的历史发展情况)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5/12 05:56:50
泰山的历史概况(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泰山的历史发展情况)

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东巡,登封泰山,刻石颂功德,禅于梁父山.
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春,二世皇帝东巡,至泰山,礼祠之.在始皇帝刻石旁镌诏书,颂始皇帝功德.

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前后,设泰山郡,治所在博县(今泰安市郊区旧县村).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十月,济北王刘勃闻武帝将封禅泰山,上书献境内泰山及附近城邑图.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武帝东巡过泰山,令人上石立于泰山巅.四月,武帝由海上(今黄海)回泰山,登封,禅肃然山(今莱芜市西北).后下诏割赢(今莱芜市境)、博(今泰安市郊区旧县村)两县置奉高县(今泰安市郊区故县村),以祀泰山.

黄初元年(220年)十一月,文帝以“阼燎”(登坛燃火祭天)祭泰山等五岳.景元四年(263年),刘徽注《九章算术》时,测泰山高度相当于今海拔1820米.

后赵建武十三年(347年),永贵侯张余献给泰山庙金马一匹,"高二尺余,形制甚精”,供于庙中西神器库.前秦皇始元年(351年),高僧佛图澄弟子朗公与其徒隐居泰山,在昆瑞谷(今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境)创建佛寺,后人称朗公寺.传说朗公又卜居泰山西北麓灵岩山,"始建精舍十余区”,为灵岩寺创构之始.
南燕建平四年(403年)四月,王始在泰山起义,"聚众数万,自称太平皇帝,署置公卿”,后被南燕桂林王慕容镇所破.王始被俘不屈,在燕都广固(今青州市)慷慨就义.
南北朝
宋时(420~479年),厨宾国(今克什米尔斯利那加附近)王子求那跋摩僧,在泰山人头山创建衔草寺.朗公曾孙弟子志湛继之.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三月,魏太武帝采纳司徒崔浩建议下诏灭佛,泰山诸佛寺被毁.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十一月,魏太武帝率军大举南下攻打南朝,途经泰山,祭以太牢.
北魏皇兴二年(468年)二月,献文帝以青、徐二州平定,遣中书令兼太常高允奉玉币祀泰山.
北魏太和四年(480年)七月,孝文帝巡行泰山.
北魏太和七年(483年),张和颜率领农民军凭依泰山,联合司马元郎起义军反抗北魏统治.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四月,魏孝文帝至瑕丘(今兖州东北),遣使以太牢祭泰山,孝文帝作《祭岱岳文》.
北魏景明年间(500~503年),北魏僧意法师在泰山北麓建谷山寺.
北魏延昌三年(514年)八月初五,兖州官员奏称:泰山崩,颓石,涌泉十七处.
北魏正光年间(520~524年),法定禅师在岱阴方山北麓创建神宝寺,后迁至方山南麓,被誉为灵岩开山鼻祖.
北魏时期,佛教僧众在徂徕山东南麓创建光华禅寺.
东魏天平二年(535年),魏将羊深在泰山一带结垒筑寨,反对权臣高欢.是年正月,在博县商王村(今泰安郊区北望村)与高欢大战,羊深战败遇害.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齐文宣帝代魏称帝,遣使致祭五岳.
北齐河清二年(563年),佛教僧众在徂徕山西南麓兴建四禅寺.北齐天统年间(565~569年),泰山封禅坛中出土玉壁.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梁父县令王子椿好佛学,在徂徕山南麓摹刻佛经2处.

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自称通征屡感,诏令以泰山朗公寺扩建为神通寺.
开皇十五年(595年)正月,文帝在泰山设坛,柴燎祭天,亲祀青帝,未登山而还.大业七年(611年),在岱阴建四门塔(今历城区柳埠镇境).此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层石塔之一.
大业九年(613年),王薄在长白山(今邹平县北)聚众10万余,转战齐鲁,与齐郡(今济南市)丞张须陀在泰山下激战.王薄轻敌失利,义军伤亡甚重.

贞观年间(627649年),时人在灵岩山巅凿石窟,名证明功德龛.
显庆二年(657年),南平公主在泰山北麓昆瑞山神通寺西侧山崖上,为其父太宗造像(此处有大小造像200余座,俗称干佛崖).
显庆六年(661年)二月,高宗及皇后武则天遣道士郭行真至泰山建醮造像,立碑纪事.此碑俗称鸳鸯碑.
乾封元年(666年)正月,高宗登封泰山,禅社首山,皇后武则天亚献.后下诏大赦天下,改是年为乾封元年,改博县为乾封县.
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玄宗登封泰山,禅社首山,下诏大赦天下,封泰山神为天齐王.
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玄宗撰书《纪泰山铭》,摩刻于岱顶峭壁(今名大观峰)之上.
开元十五年(727年)五月,玄宗采纳天台山道土司马承祯建议,"敕五岳各置真君祠”,泰山祀延禧真人.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前后,杜甫游泰山,赋《望岳》诗.是时,李白流寓山东,与名士孔巢父、韩淮、裴政、张叔明、陶沔隐居徂徕山南竹溪,诗酒唱和,时称"竹溪六逸".
天宝元年(742年)四五月间,李白游泰山,赋《泰山吟》诗6首.是年,著名书法家李邕撰书《灵岩寺颂并序》,立石灵岩寺中.
中和四年(884年)六月,黄巢与唐军作战失利,率干余人退保泰山,后在泰山狼虎谷(今莱芜市西北)中自刎.历时10年的唐末农民大起义至此失败.
五代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唐明宗封泰山三郎(传为泰山神之子)为威雄大将军.至宋真宗时,加封炳灵公.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八月,晋高祖命祭告五岳,令州府官员对各岳庙量事修崇,所有近庙山林,禁止樵牧.
后周广顺二年(952年)五月,周太祖亲征慕容彦超至兖州,遣翰林学士窦仪祭东岳庙.

建隆年间(960963年),太祖下诏,祭泰山于兖州.
开宝五年(972年),太祖下诏,迁乾封县治所于岱岳镇(今泰安城区),以"就岳庙(今岱庙).
淳化五年(994年),始建灵岩寺辟支塔,嘉祐二年(1057年)竣工,历时63年.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真宗封泰山,禅社首山.大赦天下,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后又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岱顶建昭真祠(今碧霞祠)奉祀.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五月,真宗诏兖州长吏以"天书”降泰山日(六月六日)建道场设醮.大中祥符四年,定六月六日为天贶节.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六月,真宗诏修泰山庙.
大中样符四年(1011年)五月,真宗加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十一月,封东岳夫人为淑明后,下诏增修岳庙.
景祐二年(1035年),孙复应石介之邀,到泰山讲学.先在东岳庙(今岱庙)东南柏林地建信道堂为学馆,后北徒岱麓(今五贤祠遗址),改称泰山书院.
宝元、康定年间(10381041年),石介为父母居丧时,在徂徕山上筑室(后称徂徕书院)讲学,从学者甚众.
元丰五年(1082年),神宗封泰山白龙神为渊济公,立祠于西溪白龙池畔.
元符三年(1100年),宋廷下诏重修东岳庙,建嘉宁、储佑、蕃祉三殿.
宣和六年(1124年),在岱庙立《宣和重修泰岳庙碑》,叙述徽宗自登基至宣和四年(1122年)21年间,陆续重修岳庙事.是年,灵岩寺塑五百罗汉像.传今寺内千佛殿所存彩塑40尊即是五百罗汉像的一部分.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金兵南下,攻占泰山一带.八月,泰山石匠姜博士与道士孙上座起兵反抗,结寨于三尖山(即凌汉峰),并一度攻克奉符县城.今凌汉峰上有义军所镌摩崖刻石.

天会六年(1128年),金兵占据兖、郓二州,士人吴给、孔亿率军民结寨徂徕山,抵抗金兵.
正隆六年(1161年),济南人耿京以泰山为依托,聚众25万反金,先后攻取莱芜县(今莱芜市)、东平府(今东平县)、泰安军(3)(今泰安市).辛弃疾参加耿京义军,曾杀叛徒义端于灵岩寺,率部附南.

大定五年(1165年),金世宗下令重建泰山凌汉峰下佛寺,赐额"普照寺”.
大定十八年(1178年)春,东岳庙(今岱庙)失火?quot;虽门墙俨整而堂室荡然".次年重修,历时3年完工.
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杨伯仁撰《大金重修东岳庙碑》,立于庙中.
明昌元年(1190年),金章宗封徂徕山神为护国感应侯,立祠于徂徕山太平顶及独秀峰下.祟庆元年(1212年)五月,泰山人刘二祖起兵抗金,转战泰山及淄、沂二州.
崇庆二年(1213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军南下,所部中军一度攻入山东,取济南、泰安,至泰山.
贞祐四年(1216年)正月,红袄军大败金兵,攻入泰城,史称"贞祐之兵”.岳庙被毁,仅存延禧殿与诚明堂.

.
嘉靖九年(1530年),明廷在泰山极顶建玉皇观.
嘉靖十一年(1532年),按察(1)金事卢问之在泰山上书院故址建仰德堂,祀孙复、石介,后增祀胡瑗,称三贤祠.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山东学政黄叔琳、泰安知州徐肇显重修.清道光九年(1829年),泰安知县徐宗干在三贤祠中增祀宋焘、赵国麟,改称五贤祠.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明宗室德王(封藩于济南)重建泰山斗母宫.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岱庙毁于大火,仅存寝宫及炳灵、延禧二殿.
嘉靖三十三年(1553年)重修,耗银万两.嘉靖三十年(1551年),东平道士王三阳与其徒在凌汉峰下建道观隐居,后德王府常侍捐资扩建.三阳死后,其弟子云山重修,名三阳观.万历元年(1537年)内廷派太监修葺扩建.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济南同知翟涛自山下至山顶建岱宗、天阶等石坊8座.
隆庆六年(1572年),河道总督万恭以治河成功,恭祀泰山.见太清官(玉帝观)建在极顶石上,便命将其北移,露出极顶石,予以保护.并撰书《表泰山之巅碑》,立石极顶.是年,明宗室、胙城王府辅国将军朱睦揓,在泰山后石坞建元君庙.
万历八年(1580年),巡抚何起鸣严禁到岱顶舍身崖舍身,并在崖侧筑墙,更名爱身崖.
万历十二年(1584年),济南府推官郝大猷在岱顶创建孔子庙.是年,山东左参政兴工修葺东岳庙.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山东布政司参议张五典以其所设计的测量泰山高度及里程的方法,委派盛州巡检张嘉彩进行试测,测得从岱宗坊至玉皇顶里程为5120步(约合8192米),高度为368.35丈(合l178.72米).张五典撰《泰山道里记》记其事.是年,拓建元君下庙,神宗赐额灵应宫.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重修岱顶碧霞宫并铸造金阙(铜亭).后移山下,今存岱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