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谁能帮我评述孔子的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04 06:50:55
谁能帮我评述孔子的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
孔子教我教语文[汤友明-原创]

[内容提要] 孔子语文教育的成功,得益于:①高瞻远瞩地将教育目标确定为培养“治国、平天下”的人才,②采取各种方法循循善诱地教导学生.我们这些现代教师应从中得到不少启发.
[关 键 词] 孔子 语文教育 思想
孔子一生“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其中德行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突出的有:冉有、季路;言语突出的有:宰我、子贡;文学界突出的有:子游、子夏.孔子被后人誉为“大成至圣先师”,而记载他言论的《论语》在后世评价很高:“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些成就的取得,我认为,得益于他良好的语文教育理念.我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高瞻远瞩定目标——“学而优则仕”
孔子认为学习的作用很大.《子路》:“一言可以兴邦.”说话与国家兴衰关系密切.《阳货》:“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言为心声,知言才能知心知人.
正因为学习的作用很大,孔子便删定六经作为教材,教导自己的弟子认真学习.孔子说:“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史记·滑稽列传》)这里,孔子把学习六经的作用提到了治国的高度.
如:孔子认为《诗经》的作用有七点.《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学习《诗经》作用可谓大矣: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可以提高人们观察社会的能力,可以使人与人合群,可以抒发心中的愤懑;近可以用诗中的道理侍奉父母,远可以用诗中的道理侍奉君主;而且可以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这七个“可以”,就是《诗经》的七点作用;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于情绪美感的,关于社会生活的,关于语文知识的和关于文学修养的.所以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 (《季氏》)不学习《诗经》,就不善于应对,就不能办好外交.
又如: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即:不学习《礼》,便在社会上无法站稳脚跟.
那么,孔子确立了怎样的培养目标呢?我将它们概括为三点:
1、倡导“文”“雅”,反对巧言.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语如果没有文采,那么它就流传不远.又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颜渊》)文采和内容同等重要,好比虎豹和狗羊去掉了身上有花纹和色彩的毛后,这两类皮革就是一样的了.这说明孔子追求语言富有文采.《论语》是孔门弟子与孔子的对话记录,有些带有故事性,人物的神态描写也十分生动逼真,这正是孔子及其弟子讲求文采的证明.
孔子还说:“《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即礼赞时用的那些《诗》、《书》里说过的,都是雅言.如结婚时礼赞用的“之子于归”、“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类.孔子要求以周礼的仪礼作为行为规范,以《诗》、《书》的文辞作为标准文辞.
孔子反对巧言.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花言巧语,一副讨好的脸色,是很少有德性的.又说:“巧言乱德”.确实,直到今天,那些花言巧语、阿谀献媚之人,无一不是吞噬社会正义的毒瘤.
2、倡导“仁”“礼”,讲求诚信.
《宪问》:“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言与德关系至为密切.“德”从何来?靠“仁”和“礼”的倡导和实践.
仁与礼的倡导,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
一部《论语》,涉及“仁”的有58章,提到“仁”字的有百余处,可见孔子对“仁”的重视.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了追求这个“仁”,合周礼的就叫“仁”.
仁,又是礼的核心.《颜渊》:“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于周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于周礼的言论不听,不合于周礼的话不说,不合于周礼的事不做.所谓合周礼,就是合乎奴隶制社会的种种礼仪.
《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并用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想入非非,犯上作乱了.博学于文,必须约之以礼,说明学文与习礼是紧密结合的.
有仁爱之心,有好的礼节,还须讲求诚信.《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开始我对人,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子路》:“言必行,行必果.”言语和行动,行动和结果是紧密相连的,有此言必然有此行,有此行必然有此果.言行一致,就是诚信.
《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守信.“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才算是好学的人.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以《诗》《书》等文化知识来结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仁德.可见,诚信交友有助于自我修炼仁德之心.
3、养就“德”“才”,从政治国.
孔子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做了官的人,尽力干好本职工作外,尚须不断学习;没有做官的人,要在学习取得优异成绩后再去做官.这两句话指出了学与仕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了使学生学成从政,孔子特别注意德教为先.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这就是说,应使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高尚的道德情操,博大的人道精神,以及广泛的业务知识和高超的业务技能.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德才兼备”四个字.前三条讲德,后一条讲才,德放在首位.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年轻人要先把孝父母、敬兄长、言而有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好以后,有多余的力量再去学习文献方面的知识.这里,不仅强调了德为才先,而且指出了德教包括孝、悌、信、仁等内容.
为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从政人才,孔子删定六经作为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行和才能的培养.他说:“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礼记·经解》)即:言辞温柔、性情敦厚,是用《诗经》教育的结果;通达于政事,鉴古知今,能高瞻远瞩,是读《尚书》的结果;胸怀无所不包,性情豁达顺畅,是音乐陶冶的结果;心里洁净如洗,能知天地精微,是学习《周易》的结果;谦恭朴实,待人接物庄重诚敬,是学《礼》的结果;熟知列国历史,能比较各国政事得失,是阅读《春秋》的结果.
既然学习的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孔子作为师长,便极力推荐人才.对自己的弟子,只要谁学习出色,确是人才,孔子都加以推荐.如: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雍也》)即指他的弟子冉雍可担任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的长官.“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雍也》)即:孔子讲到仲弓(即冉雍),说,耕牛生下的牛犊,长着整齐赤色的毛,端正的两角,虽不想用它当祭品,山水之神难道会放弃它吗?意为:既然仲弓是个很有德行的人才,那怎么能因为他的父亲下贱而弃之不用呢?
二、 教书育人有奇招——“循循然善诱人”
孔子是我国划时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弟子赞扬他“循循然善诱人”(《史记·孔子世家》).“善”在何处呢?
1、因材施教.即:在教学中坚持对不同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这是就程度来说的:具有中等以上水平的人,给他讲授高深的知识;水平不及中等的人,就不要把难于理解的知识传授给他.正因为针对各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孔子培养了“德行、言词、政事、文学”等方面各具专长的人才.
2、兴趣先行.孔子说:“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为政》)他教育学生,首先从“志于学”开始,强调学生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因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知道的人赶不上喜好的人,喜好的人赶不上乐于实行的人.让学生树立人生的远大目标,培养自己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并积极投身语文实践活动.
3、启发诱导.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就是说,学生不到急于求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学时,孔子总是用“能近取譬”的比喻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困难问题;并要求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4、多听多看.《雍也》:“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不轻于下判断,要存疑,把没有疑问的地方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能少犯错误;要多看,有危险的事情要回避,有把握的事情就去做,这样就不会后悔.多闻多见,是把话说好、把事做好的一条基本途径.《论语》一书里,言“闻”的有50多处,言“见”的有70多处,可见其重要.
5、学思结合.《为政》:“学而不思则罔(受欺),思而不学则殆(疑惑).”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茫然无所得的地步;只思考而不务学,其思考便是没有根据的空想,也会陷入迷惑不解的境地.既重学,又重思,学习与思考相结合,这是求得知识的必要方法.
6、温故知新.《学而》:“学而时习之”;《为政》:“温故而知新”;《学而》:“告诸往而知来者”.这些是说,复习,是巩固旧知识、增长新知识所不可缺少的手段,知识的获得建基于经常的练习和复习.我们教师要摒弃“满堂讲”,一定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练习和复习的时间.
7、不懂就问.孔子反对不懂装懂,他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孔子主张“毋意(不凭主观臆测)、毋必(不武断)、毋固(不固持己见)、毋我(不唯我正确)”(《子罕》).因此,他主张多问,对学生的提问给予高度赞扬和积极回答.《八佾》:“子曰:大哉问!”问题问得中肯,意义重大.《颜渊》:“子曰:善哉问!”问得好.一部《论语》,有100多次提问:问仁、问礼、问政、问孝、问知、问士、问耻、问行政、问君子、问成人等等.另外,孔子自己问,学生答,更有一种别样的教师风采.孔子还重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育学生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就经常请教别人,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述而》).学生称颂他是学无常师.在他的影响下,学生曾子提出了“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太伯》).
8、学而不厌.《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习,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像加工玉石,琢了还得磨.这就需要“学而不厌”的精神.孔子自己不但 “学而不厌”,而且“诲人不倦”,无疑是学生面前活生生的学习楷模.
我想:我们现代的语文教师,如果能认真吸取孔子语文教育理念的精髓,鉴古知今,与时俱进,就一定能开创现代教育事业的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 岳麓书社2002.10
2、 杨伯峻.白话四书.岳麓书社.1996.9.
3、 程昌明译注.论语.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9.
4、 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上册).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7.
5、 周庆元.语文学科导论(讲稿).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6 郭瑞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