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我看曹操和我看苏轼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18 05:11:55
以我看曹操和我看苏轼为题目,写二篇800字以上文章(最好是有议论的散文),最好有个提纲,谢谢,
解题思路: 由于时间仓促,不能提供提纲了,请见谅。
解题过程:
我看曹操
初读《三国志·武帝纪》,便已为曹操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总想写点什么却一直未敢轻言动笔,今日提笔,却也难掩当年的激昂澎湃。

曹操是英雄。征讨董卓时,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独太祖遂引兵西,将据成皋。只因“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审时度势、洞察秋毫,将战势的优与劣分析得清清楚楚,直道出董卓已是人心向背,只要把握良机,就可一战而胜,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可谓有胆有识,其见识与胆魄自非那些各怀心腹事的乌合之众可比。又“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匆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再次分析当时的战机战况,积极主张主动出击、以顺诛逆,可立定也,遗恨于这种不图进取、坐失良机的境地。并在建议不能被采用之后,果断的自行募兵。以上种种,皆表现出曹操其人非凡的胆识与魄力,雄才伟略、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是定国安邦不可多得的旷世奇才。

曹操是奸雄。只因闻其食器声疑其图己,竟杀伯奢一家,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并传千古名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曹操的疑心可见一般;为报私仇,归咎于陶谦,故伐之,残其属部,确实是做得过了,但如果不这么做,怕也就不是曹操所为;让救火者左、不救火者右,然后以为“不救火者非助乱,救火乃实贼也”。将救火者皆杀之;又棒杀幸姬、斩主解廪谷不足军心之乱,并取首题徇曰:“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 借以稳定军心。凡此种种,确为“酷虐变诈”,让人防不胜防。阴睛不定、反复无常之余,不禁让人心生险恶。曹操多疑的性格确实成就了他奸雄的一面,但更多的却是指他“挟天子以令诸候”、欺凌幼帝、迫杀伏后、意在谋权、篡夺汉室江山,此为最大奸雄处。

曹操更是枭雄。许子将评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曹操偏偏生于乱世,如果一定要说他试图取代汉帝便为不忠,那么,纵观中国历史画卷,除一统华夏的始皇帝之外,不论是汉高祖、唐太宗还是宋太祖,又有哪一个能称得上是忠臣了?如果说曹操待人奸诈,那刘邦待人如何?赵匡胤待人如何?朱元章待人又如何?是非功过任人评说。凭心而论,曹操该为枭雄,“略不世出、才不世出”,确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可称一代枭雄。

曹操是政治家。“贾人或假二千石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民坐贫穷,历世长吏无敢禁绝者。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自遭荒乱,率乏粮谷,公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髃贼,克平天下;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以上不难看出,曹操治理有方、政行令通、善于筹划,有着极强的统治才能。

曹操是军事家。自带兵以来,东伐西讨、南征北战,灭黄巾、破张绣、斩吕布、平刘表、诛二袁、定马超,可称战功显赫,多次带兵亲征,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特别是官渡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正如曹操自己所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为早日结束诸候争战的混乱局面立下汗马功劳,于后来的“三国鼎立”也可称“功不可没”。没有曹操,后汉时的混乱确实不知要闹到什么天地。

曹操是文学家。名列建安七子之列,更有著名的《观沧海》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确实有着极高的文学修为。

曹操很正直。直言进谰、大胆陈情、耻与奸人为伍。“先是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诛阉官,反为所害。太祖上书陈武等正直而见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灵帝不能用。”、“三公倾邪,皆希世见诏用,货赂并行,强者为怨,不见举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毁。太祖疾之。是岁以灾异博问得失,因此复上书切谏,说三公所举奏专回避贵戚之意。”。事无须多,单从这两次直谰,就能看出曹操为人崇忠恶奸、申张正义,如果生于盛世,曹操确实该为治世之能臣,也应该是个直言敢谰的忠臣。

曹操很识人。曹魏人才济济,与曹操的知人善任有着相当的关系。他“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正是由于曹操的“不拘一格选人才”,才会有三国中最为强盛的魏国。

曹操很有气度。与袁绍战,破绍后,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不计过往,还以“孤犹不能自保,何况众人”之说来为这些人开脱,其胸襟气量,可窥一般。

曹操很节俭。“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这于古时的官宦来说,尤为难得,不攀比不显富就已经算是很不错了,何况还这般的俭朴。

曹操很勇武。文武兼修,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

曹操很英明。攻城拔邑,得美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四方献御,与髃下共之。赏罚分明、与将士同甘共苦。

呜呼!读及至此,我心目中的曹操的形象越发的高大起来。真实中的曹操,不失为一位“奇男子、伟丈夫”,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他“智勇兼收、虎距中原”、他“指点江山、威震海内”,他“屡建奇功、名播华夏”,确实是一位明主、一位不世出的霸主,其个人魄力、人格魅力、文韬武略、远见卓识旷世罕有,堪称人杰!
我看苏轼
最初认识的苏轼是一位诗人。慢慢地,又知道了他也会写词,并且造诣好像比写诗还高。再后来,又知道了苏轼还很会做官,曾经有百姓称其为“苏青天”。最后我又从书法史上认识了一位名列“宋四家”之首的书家苏轼。直到今天,我心里有关他的形象也不是很清晰,他在我的心中仍然是隐隐约约,朦朦胧胧。他太高了,他太远了,我无法用一颗平凡的心去感受他,去感受一位天才。
苏轼应该是和李白是同乡吧。他们两人同是长在肥美的天府之国,都喝着同样的长江水,跋涉过同样“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来到中原,踏上了一方另一条大河灌溉出的土地,来寻找他们年轻的理想。然而,这群喝黄河水长大的人好像并不太喜欢这两位南方走来的书生。他们听惯了孔夫子温文尔雅的教诲,习惯了中庸为人、处世。而这两位南方人都太过热情了。天生浪漫的气质,汹涌澎湃的激情,过于耀眼的才华都令这群中庸大儒们难以接受。所以他们拒绝了李白,赶走了苏轼。然而,这却恰恰成为了文化之大幸。一篇篇流光溢彩的文章从他们心中流淌而出,一幅幅光照千古的艺术珍品由此而生,由此而传世,令后世人开始慨叹经典。如果他们当年春风得意,紫袍加身的话,还真不知道会不会有今天的这些诗文。因为从来都是“文章憎命达”的。正是现实的不如意才触发了他们敏感的心灵,迸发出了创作的灵感。
套用一个现代的词汇,苏轼应该是浑身充满着“个性”的,充满着丰满而健康的“人”的个性。也正因为这份“个性”,他才得以被人们所推崇并铭记。有了这份“个性”才代表着拥有了完整的生命。
政治上,他有自己的主张。既不附和王安石的变法,也不苟同司马光的守旧。文学上,他开一代豪放词风之先河,赋予了原本专写男女风情的艳词以新的生命。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书法上,他博采众长,在深厚的传统基础上写出了自己的风格。他曾自负的说过:“我书意造本无法”,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至高境界。
一切的一切,无不张扬着苏轼自己“个性”的风采,放旷达观,才气俊逸。但令人悲哀的是,正因为这些才导致了他“左右难逢源,一生多坎坷”的命运。还是那句话——“文章憎命达”,在漫漫的历史路上,东坡并不寂寞。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