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隋文帝的年号叫开皇他统治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盛世时期称为开皇之治你能说说这一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5/03 00:43:57
隋文帝的年号叫开皇他统治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盛世时期称为开皇之治你能说说这一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你知道中国古代历史还有哪些盛世,治世?
(一)夏朝少康中兴少康中兴乃中国史上首个出现「中兴」二字的时代.据史籍记载,夏启死后,将帝位传给了儿子太康.太康终日不理政事,宴饮游乐,东夷有穷氏的首领后羿(音yì)乘机把太康赶下台.不久,后羿又被他的亲信寒浞(音zhuō茁)杀掉,寒浞取得王位.太康死后,他的弟弟中康得立,中康的儿子相,投靠同姓斟(音zhēn)灌氏和斟寻氏,但仍然被寒浞所杀.相的妻子无以为计,只好逃到有仍氏娘家,生下了儿子少康.少康成人后又被寒浞所打败,投奔有虞氏.有虞氏国君见少康年轻有为,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为他修建了纶(音lún)邑(今禹州顺店康城)让他居住.纶邑西有嵩山,北有具茨,南临颍水,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有田一成(方圆10里),有众一旅(500人),少康从此有了安身之地.少康便以纶邑为根据地,抚恤招纳散亡的夏遗民旧部,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又纠集自己的亲信氏族及对寒浞不满的部族,合力消灭了寒浞及其余党,“整威仪东南行,求阳翟夏王之故都”,葺宫室,修钧台,视九鼎,天下诸侯纷纷拥戴.夏帝太康失国数十年后,少康终于“坐钧台而朝诸侯”,重登天子之位,历史上称之为“少康中兴”.(二)商朝武丁中兴武丁中兴,国力强盛,于是不断征战四方.殷代北方草原地区的一个名叫鬼方的游牧部落,经常骚扰殷人统治区,武丁亲自率军征讨,用了三年的时间将其平定.工方是殷北方另一游牧部落,在盘庚迁殷前,工方利用王室“九世之乱”的机会,迅速扩展势力.为了掠夺更多的生活资料,工方逐渐向南游移,骚扰商朝属国,并经常深入商王畿西效进行抢劫.工方这一举动,对商王朝的统治构成严重的危胁.于是武丁命武将禽和甘盘率军征讨,经过几年征讨,终于将工方平服,工方的领地从此归入商朝版图.土方是殷代北方距离商王畿较近的又一部族,屡屡侵夺商地居民,曾进入商东效劫掠两个居民聚落,武丁在征伐工方过程中,用二三年时间消灭了土方,土方之地也成为商朝领土.据传说,武丁曾率商族武士,深入荆楚艰险之地,经过交战,将其打败,并把很多荆楚之人捕获,把他们生活的地方荡平.从此汉汉流域也成为商朝版图的一部分.(三)西周成康之治中国西周时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的40余年间所形成的安定强盛的政治局面.为慑服商顽民而建的东都成周城落成后,辅政大臣周公还政于成王,周朝进入巩固的时期.成王及其子康王继承文王和武王的功业,务从节俭,克制多欲,以缓和阶级矛盾.又令周公制礼作乐,即王朝各种典章制度的创立和推行,大规模进行自周武王时开始的分封制.西周分封 ,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周天子统辖下的地方行政系统,从而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加强周王朝统治的作用.分封制还为维护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等级序列的礼制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前提.成康时代的诸侯,均由中央直接控制.康王之世,周还曾命诸侯征讨淮夷、东夷,加强对异邦的控制.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阶段,史称天下安宁,刑具40余年不曾动用,故有成康之治的赞誉.康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称为“成康之治”.(四)西汉文景之治文景两代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过去富实得多.农业的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十余钱至数十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这是对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五)西汉昭宣之治西汉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 (约为公元前87年至前48年),西汉处于稳定发展阶段.汉昭帝8岁即位,霍光辅政,继续实行汉武帝后期以来的政策,多次下诏赈贷农民,减免田租、口赋等税收,减轻农民的力役负担.宣帝即位后,更着力整顿吏治,推行招抚流亡、安定民生的措施,使社会生产重新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政治又出现新局面,史称“昭宣之治”.(六)东汉光武中兴刘秀 更始三年(25)夏,在鄗县南千秋亭五城陌(今河北柏乡内)即皇帝位.改元建武,改鄗为高邑,次年定都洛阳,建立东汉政权.之后4年,指挥军队镇压赤眉等农民起义军,削平各地割据势力.在位期间,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建武二年至十四年(公元26~38)颁布6道释放奴婢诏令,规定战争期间被卖为奴婢者免为庶人,未释放的官私奴婢必须有基本的人身保障.建武十一年,连下三次诏令,规定杀奴婢者不得减罪;炙灼奴婢者依法治罪;免被炙灼的奴婢为庶人;废除奴婢射伤人处极刑的法律.恢复西汉较轻的田税制,实行三十税一.遣散地方军队,废除更役制度,组织军队屯垦.简政减吏,裁并400多县.放免刑徒为庶民,用于边郡屯田.建武十五年,下令度田、检查户口,加强封建国家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赐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政;排斥三公,加重原在皇帝左右掌管文书的尚书之权,全国政务经尚书台总揽于皇帝,在地方上废除掌握军队的都尉.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明章之治东汉这一时期汉明帝、汉章帝的治绩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轻徭薄赋、减省刑罚:明、章帝劝课农桑,薄赋税,减徭役,修水利,又安置无地贫民,贷给粮食、种籽、农具.如屡下诏令,以苑圃地和郡国公田赋与贫民耕种,几度蠲免租赋.史载明帝末年「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马被野」.章帝时又放宽刑律,废除苛法五十馀条,政治从宽厚.
  (二)、力倡文教,崇尚儒学:明帝秉光武遗教,尊崇儒术,他曾亲赴太学,主持「大射」、「养老」等礼,又升堂讲说,故上至宗室诸王大臣子弟,下至於宫廷卫士,莫不受经习儒.章帝更亲赴阙里祭祀孔子,又召集当时名儒,群会於京师的白虎观,讨论诸经的异同,故学术风气一时大盛.
  (三)、征伐匈奴,威服西域:西汉末至东汉初,匈奴的势力又有所发展,成为北边的严重威胁.建武二十四年(四十八年)後,匈奴因内乱而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逐渐内附,但北匈奴仍不时入侵.明帝时,遣窦固(? -- 八十八)等於永平十六年(七十三年)击败北匈奴,追至天山和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同时又派班超(三十二 -- 一零二)出使西域各国,使西域各国再次断绝与匈奴的关系,重新归附汉朝.後来至和帝永元元年(八十九年),窦宪(? -- 九十二年)率师出击北匈奴,大破之,北匈奴降者前後二十馀万人,窦宪等「遂登燕山,去塞三千馀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不久北匈奴之馀众在屡败之後,乃向西远徙.
  明章之治和文景之治一样,均属王朝初後不久出现的「治世」.但文景之治等前有短暂的动乱,後有另一「盛世」接踵而来.而明章之治前承光武之治,二者同为东汉之鼎盛时期,其後再无盛世之再现,政治即趋向紊乱.其因应与西汉社会之弊病并未克服有关,一方面土地兼并、吏治败坏仍颇为严重,另方面,外戚干政、宦官擅权又逐渐加剧.於是东汉的黄金时代稍纵即逝,为时极短即转入中衰.(八)刘宋元嘉之治宋武帝刘裕死后,长子刘义符即位,两年后,被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因嬉戏失德杀刘义符,立刘裕三子宜都王刘义隆,史称宋文帝.宋文帝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由是“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暮归,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即事虽难,转死沟渠,于时可免.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宋书·良吏传序》)宋文帝元嘉之世(424─453),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
(九)南齐永明之治永明之治是指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齐在齐武帝萧赜统治期间出现的治世时期(482年—493年).由于齐武帝年号永明,所以称为永明之治.当时南朝齐取代南朝宋四年后齐高帝去世,太子萧赜即位,即齐武帝.他十分关心内政,提倡教育.并且继承齐高帝风格,力行节俭.由于与北魏通好,使得边境较为安定,减少军事调动.使得在齐武帝执政的十一年期间,朝政政治清明,国内社会安定,带动经济文化的发展,替齐国带来一个小康的安定局面.(十)隋朝开皇之治鉴于东汉至隋南北分裂达四百多年之久,民生困苦,国库空虚,故自开皇九年,杨坚统一天下后,即以富国为首要目标,轻徭薄赋以解民困,在确保国家赋税收入之同时,稳定民生.由于南北朝以来,户籍不清,税收不稳,于是杨坚开皇五年,即大索貌阅,并接纳尚书左仆射高颎之建议,推行输籍法,作全国性户口调查,增加国家税收,改善经济,尽扫魏晋南北朝以来隐瞒户籍之积弊,促成开皇之盛世.
(11)唐朝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徵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12)唐朝开元盛世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共29年.
  注:在大部分历史教材中,均将“开元之治”称作“开元盛世”.(13)唐朝大中暂治唐宣宗致力于改善安史之乱所遗留下来的问题,他先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唐朝国势有所起色,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十分腐败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史称“大中暂治”.(14)宋朝庆历新政中国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宋仁宗责成他们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四年三月,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15)明朝洪武之治朱元璋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生产的措施,使得明朝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民户达1605万户,人口达6054万人,垦地面积达850万顷,成为明朝的鼎盛时期.(16)明朝建文新政建文帝对局势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继位伊始,就着手改革,改变了太祖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建文新政”主要内宾:重用文人.仁义礼治为指导思想.减轻财税,平反冤狱,精减机构,更变官制,锐意削蕃.改变朱元鄣事必躬亲的做法,适当放权.(17)明朝永乐盛世明成祖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明太祖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因此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这样皇帝非常累.明成祖时,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这种制度影响了明清两朝.
  此外,明成祖命人编纂了《永乐大典》.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典籍.它包容乐先秦以来所有经典的书,可以说就是本百科全书.这样的典籍客观上也备份了那些古籍,使得很多书不至于失传.
  1421年,明成祖正式将明朝的首都迁到了北京.从那时起,北京就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了.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由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18)明朝仁宣之治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宣宗时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他们在位期间成为明朝皇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比之于西汉“文景之治”.
(19)明朝弘治中兴由于幼年生活的坎坷,孝宗一直身弱多病.但孝宗却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孝宗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孝宗皇帝的勤政终于得到了回报,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代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20)清朝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合成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一些中国历史学家将“康乾盛世”视为辉煌,因为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国家统一的最终完成,疆域的扩大、社会经济的繁荣是“康乾盛世”最显著的历史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