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政治 > 作业

求一篇800字文化创新论文,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05/14 11:57:05
求一篇800字文化创新论文,急!
求一篇800字,主题为《文化创新》的论文(高中水平),急!
论文关键词:构建 和谐社会 文化创新
  论文摘要:文化不仅反映着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状况,而且以巨大的反作用推动或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文明越发展,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文化创新成为和谐社会创新结构中的核心内容.
  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文化对社会深层次的影响将越来越广.和谐社会从蓝图变为现实以及繁荣趋势的保持,必须以创新为动力,通过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来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文化成了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文化创新成为和谐社会创新结构中的核心内容.
  一、文化创新是全面实现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它和经济、政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文化不仅反映着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状况,而且以巨大的反作用推动或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文明越发展,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①.
  首先,社会的改革和建设,不能没有文化改革和建设.文化力量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越来越大.特定的国民心理积淀、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一系列文化因素构成了经济活动的文化背景,它们通过影响经济活动主体的精神状态、思维习惯、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率.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等等,都要靠文化创新来保障.
  其次,文化和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的先进文化,应当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的重要条件.一方面,要以文化创新来促进民族精神特别是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消除传统文化积淀中那些有碍于民族创新精神发挥的消极成分,培育一种能够激发民族创新精神的先进文化,从根本上增强和提升民族创新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培育民族精神来推动文化创新,通过文化创新建立一种能够孕育民族创新精神的创新性文化.
  第三,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文化创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要以民族整体素质提高为前提,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取决于物质,更取决于精神,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用先进文化取代落后文化的过程,在
  这个过程中,文化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②.
  创新是文化生命力的源泉,也是文化不断增强自身吸引力和感召力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文化载体日益多样,文化竞争日趋激烈.不创新,文化就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要继承中国优秀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适应现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要求,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突破旧有程式,在内容、形式、载体、传播方式等方面实现民族文化的超越与发展.通过文化创新,不断唤醒全民族的改革意识、发展意识,激活民族创造力.
  二、机制创新是文化创新的保证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机制,这是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目前的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难点在于,文化建设既反映一般行业属性,又体现意识形态特殊性,与政治、经济相互融合,事关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如何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做法,符合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机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必须具有改革的勇气、创新的精神.
  首先,建立保证导向正确、调控适度、监管有力、促进发展的宏观管理机制.确保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确保宏观控制力.文化创新需要营造良好环境,先进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积极作为和推动作用,依赖于促进先进文化发展的环境.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对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明确自身推动文化建设的职责和任务,以积极有为的姿态,推进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其次,积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的创造与发展,越来越有利于政府文化职能的发挥.文化经济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文化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的文化职能主要应体现在研究、制定和执行文化政策法规上,加强对文化事业的宏观调控和依法管理,推动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先进文化的广泛传播.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要制定、调整、更新文化政策,推行一系列法规措施,如完善文化管理制度、文化保护政策、文化产业政策,对主导文化产业进行引导扶持,时尚不够规范的文化,要大力整顿治理,该限制的决不放开,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渠道文化建设投入机制.同时要借鉴市场经济的方式手段,采用市场化、社会化的运作模式,实行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政府职能部门,实现对文化活动和文化市场的有效监管.区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情况,建立分类指导、职责明确、促进发展、高效有序的管理模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逐步理顺政府部门、社会文化团体、文化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独立运营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③.
  第四,建立文化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先进文化建设的群众性,要求建立群众文化创新机制,文化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的保护与奖励机制.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从事文化生产的团体和组织,文化创新的过程需要信息、技术、资金.智能、管理等的综合投入和创作性的结合使社会群体和个体奋发进取,锐意创新,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大显身手.这个过程只有依靠文化创新的多样化主体才能实现,因此要着力于培育多样化的创新主体.群众文化的运行机制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以及符合群众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建立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微观运行机制,激发文化事业、文化企业单位的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
  三、理论创新是文化创新的灵魂
  历史证明,单纯的观念变革或新的理论学说,不足以引起社会变革,但社会变革必须有理论变革的参与并以力量变革为先导.创新意味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荡涤落后文化的陋习,构建有益于民族创新精神的文化理念.理论创新为各种创新提供思想资源,它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首先,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服务社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推动理论创新的主导力量和重要基础.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不同流派、不同观点的平等讨论和交流.实践证明,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广大文化工作者,一定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其次,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实践性.目前,对于一些重大文化理论、文化观念和文化知识,应当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当务之急是要提出适合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对中华民族自身发展、对全人类进步有重大意义的文化主张和文化发展思路.传播科学的知识、精神、思想和方法,引导人民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自觉抵制各种反科学、反文明、反现代化的愚昧迷信意识的能力.这就要引入新的文化信息、文化样式、文化生产技术、文化投资模式、文化管理模式,以敢闯敢试的锐气与创新精神,以更大的勇气魄力和更好的策略智慧,积极研究小康社会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探索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假日经济、休闲产业、彩色周末文化工程,以富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文化成果来丰富小康文化宝库,提高我国教育、新闻、传播、文艺等事业的综合实力.
  第三,以“跨越式创新”思维建设中国先进文化.中华文化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领导世界文化的发展,必须采用“跨越式发展”的思维,尽最大努力吸收世界先进的科技,尤其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加速自身的社会信息化进程,为文化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吸收世界的先进文化,这其中不但包括科学文化,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将其融入我国自身独特的优秀文化之中,在此基础上创新出一种更为优秀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领导世界文化发展潮流的先进文化,从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④.
  四、内容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关键
  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独特的部分,几乎在世界文化历史的每个时期都有中华文化的光辉足迹.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以民族文化的精华去占领世界文化阵地,是文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必然选择.
  首先,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在于它在深层次上构成了中华民族心理发展和历史传承的要素,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对促进人类社会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同志很早就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这一着名论断,然而自从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古典文化便失去了系统教育的机会,传统“国学”大大削弱,成了少数学者的事情,但国学所承载的传统道德教育是不可替代的.教育家孔子是这样评价“五经”、“六艺”的教化功能的:“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礼记·经解》)可见,孔子所论述的“五经”对于一国人民的教化作用,是何等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