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高中话题作文《传递》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记忆,思想,感情,都可以传递…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13 16:19:56
高中话题作文《传递》
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记忆,思想,感情,都可以传递…
先给你个例文: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42a38aed818b177f
写作指导:
成都石室中学高2010级月考““传递”话题作文选
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技艺、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可以传递……
请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得套作.
审题要求
本次作文题是2007年广东卷的高考题.审题难度系数可以说为零.具体表现在:一是平稳;二是话题只有一个词,一目了然;三是学生对其内容不难理解;四是提示语精练,从“传递”的作用和方式加以明确.
再看话题“传递”,本义是指由一方传到另一方.引申义很宽泛,比如传颂、传播、传送、传告、传达等等.只要有“传”和“递”,都算在话题范围之内.
如何把握“传递”:
1、从内容看:一个具体物体的传递;抽象的“传递”(感情、思想等);介于具体与抽象之间的传递(经验、技艺等).
2、从“传”与“接”的关系看:可以写怎样“传”怎样“接”;可以只写“传”不写“接”.
3、从“传递”的方向看:可以是单向的,可以是双向的,可以是多向的、交互的、曲折的.
4、从话题理解的角度看:可以写“为什么”“怎么样”传递,或“谁在传递”,或围绕“传递什么”来写.
5、立意和构思上:可由物质而精神,由现象而本质,由此及彼,由浅到深,由低到高,总之最后应该落在精神、品质和文化上,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写得深刻.
6、文体和结构上:以议论文为首选,可以采用并列加层进式.
7、材料和语言表达上:由于话题是“传递”,所以论据中自然要多联系到历史,可以选取几个生动的历史画面,或表现中华民族不屈的探索精神,或表现大国民族的“礼”的风貌,或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的“以和为贵”等理念,还有“孝”“尊老爱幼”“奉献精神”“谦让”等,都是由古传递到今的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值得我们发扬和继承.行文中注意由材料把话题引向深入.
本次作文情况总体评价:似是而非
A、是:
1、形式上已经入格,如:多数同学都采用了三段式的写法.2、内容上能举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材料以及活用课文材料(如:苏轼、李密、司马迁、李白、屈原等)3、语言表达上能够意识到尽量使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材料.稍微好点的能在开头、结尾表现一下语言亮点.
做到以上三点,按100分算,能达到60、70分水平,即能满足“基础等级”评分中的及格分.
B、非:思维上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深入性.即无论是立意、材料、语言,各方面的“发展等级”得分档次都不高,喜欢贴标签(通常做法是摆三个已经写过多次的古人,以及把曾经写过的老作文如“挫折”等观点套用过来).
评分标准
得 分 标 准
51-54 论证紧扣话题、有深度,语言表达优美自然
48-50 能一定程度扣话题、语言表达优美、材料具有思想美、结构有层进
44-47 有中心论点、材料符合话题、表达通顺
43及以下 无明确中心论点、结构杂乱、不点话题
具体问题
一、 审题:不审题、★不点话题、少数同学偷换话题(如通篇不说话题“传递”而改换成“流淌”)
二、 立意:无立意、★无中心论点(论点散、杂)
三、 ★材料:
a、材料积累不够(尤其是个人拓展积累)
b、材料无统一中心、不围绕话题论证或根本缺乏论证(空摆例子)
具体表现为:花费大量笔墨详细地叙述例子当中的人物,但在举例的过程中完全看不出任何与“传递”有关的表达和逻辑联系;例子说完了,整个论证部分就完结了,或者直接就加一句话作为结论.见下面病例二:典型语段
正确的做法:
如,写苏东坡在传递 — 他通过《赤壁赋》或者“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诗句才能传递“超旷”的信息和情感.
好的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四、 结构:
a、★并列式
几个例子之间无逻辑——表现为无清晰的论证顺序,既无人物之间的时空顺序,也无基本总-分、也无正反对比、更无递进层层深入)
b、头重脚轻:结尾只有一句话或很短的一段话,三个例子之后缺乏对全文整体论点的总结论证
五、 语言表达:
a、文理科使用各自术语.理科生出现大量理科概念等,文科生出现政治术语.
如:他倚靠着房前的木栏,端起一杯菊花泡的茶,满足地向斜上方45°角望去.(理科生毛病)
b、★缺乏亮点.套用优美语言而不懂得变通;文辞太矫情,尤其一些刻意寻求高分的同学
六、卷面
1、整体:全年级作文卷面比上学期考试作文卷面大有改观.
2、加分:卷面整洁,书写美观;
3、扣分:随意涂改,字迹潦草;
高2010级2009年3月月考作文病例
一、典型病句:
1、在已过去的2008年里,给人们留下了太多难以抹去的记忆.(病句)
2、古诗将孝廉传递给了李密,于是他才成为了国民皆知的孝子.(逻辑?)
3、仅仅是传递优良的传统是不够的,只有在传递的过程中不断吸取败坏之风中的催化剂,民族的精神之花,才会在传递的作用之下愈开愈艳.(立场?)
4、传递,在滔滔江水中,在你行游山水之中,在你流淌的语言之中缓缓注入耳心.
(贴标签.传递:动词,由一方交给另外一方;辗转递送)
5、我们的健壮的体格与灵敏的大脑是祖先在我们的身体里的流动(病句),我们的生活在这样的传递中升华.(贴标签)
例文:::
曾经有个很有名的故事:一名病重的人对画家说,当藤蔓上最后一片叶子落下的时候,我便要离开这个世界.于是画家画了一片绿叶在藤上,暴风雨过后,画家去世了,病人却坚强地活了下来.画家,用他的画笔向病人传递了求生的意志,也传递了他生命的火花.
我想,所谓的薪尽火传,大概便是那么回事.人的骨肉最终必会化为尘土,但是人类伟大的精神却可以递三世乃至万世地传递下去.这便是人类伟大之处的体现.传递,是生命最热烈的燃烧.
有位革命者写过一句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想这正是精神传递最好的诠释.为什么在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会有那么多的烈士们前仆后继?那一串数不清的名字,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这是因为他们在用自己的生命,传递着革命的精魂.我们的眼前似乎看到无数的灵魂在闪光,但其实它们都有着共同的名字——民族精神,从我们的先辈的生命之薪传递下来的精神之火.
民族精神之火需要传递,奉献精神之火亦要传递,因为这是中华民族能够千百年来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支柱,传递下去,便是我们对它的责任.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中,还能有多少个丛飞?多少个焦裕禄?多少个任长霞?是他们传递着这个火把,用自己的生命作为薪柴去留住这些星星之火,然后传递予我们以及子孙后代.
也许传递一个口信,传递一封邮件,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传递一种精神,尤其是人类文明中最为珍贵的精神,却常常需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薪柴.
薪尽了,火仍可以传,仍不得不传.传递是我们生存的印记,是我们的生命在世界上镌刻的痕迹.而这些火,正是照亮我们个人甚至是整个民族前途的光源,失去了它们,前路便将陷入黑暗.
传递,是生命流逝的足迹,更是生命流转的证明.精神的火炬,需要生命的薪柴.
得分:24+24+10=58
【点评】薪尽火传,精彩演绎,对薪尽的描写紧紧扣住火传的实质,议论与抒情融为一炉,圆润浑然.作者以饱满的激情,对战争年代和和平年代传承民族精神之火的英雄们的热情讴歌,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紧切题意,立意深刻,材料丰富,更可贵的是标题简洁形象.
窗体底部
散文文体特征鲜明,语言表现力强,结构比较严谨,虽然开头略显散淡.
就这样,岁岁年年
太阳把光明传递给了地球和
月亮,于是生命就这样诞生了——题记
春天,吹响了万物生命的序曲,润物无声,随后春把生命传递给了夏天;狂风暴雨,汪洋中生命经历了抗争,于是夏又把生命传递给了秋天;百川灌河,天高地迥,生命逐渐呈现出了金黄,成熟地弯下了腰,带着一种不刺眼的光芒,生命被传递到了冬天;风雪中,生命在大地中涌动,即使到了最后,也要“化做春泥更护花”.这就是生命的传递,传递中的生命,在这里没有怨言,没有退缩,更没有悲伤,就这样,岁岁年年.
传递是一种责任
是谁让九州动容?李密在《陈情表》里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读这些肺腑之语,总是感由心生.无论是董永卖身葬父,还是黄香扇枕温衾,无不闪烁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芒.孝,这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我们有责任把它传递下去,天下孝悌,匹夫有责.站在21世纪的我们,每个人是否都做到了呢?记得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讲的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细节.故事内容是,晚上妈妈给儿子洗完脚以后,又给婆婆洗脚,孩子看到妈妈的举动后立即也给妈妈端来一盆洗脚水.孝要勇于承担,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田世国,用身体传递着爱心,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到了慰藉.2006年,林秀贞,一个普通农民,一名共产党员, 30年来义务赡养了6位与自己及家庭成员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在精神和物质生活等各方面对6位老人付出了儿女般的照料和孝道.“孝”是一个“老”跟一个“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一个孝,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密不可分,所以“孝”需要传递,一代又一代,这是责任.
传递更是一项崇高的使命
是谁搅动了一江春水?是屈原站在汨罗江畔,那是他在生命最后一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高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抱石坠江.生命沿江而下,传递了两千多年的辉煌,于是我们听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豪言,更看到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壮语.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显然,这种需要一代代人传递的民族魂就是“重大义,轻生死”的生,就是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就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无畏精神.虽然抽足再入,已非前水,但滚滚滔滔的长江、黄河,在经历了九曲十八弯后,仍然横亘在中华民族的版图上,传递着先辈的爱国精神,我们不必为古人独怆然而泣下,因为此时的接力棒在我们手中,爱国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在升旗仪式中的铮铮誓言,应该就象孔繁森,象任长霞,象袁隆平,还有象在与洪水搏斗的勇士,象在与病魔斗争的白衣天使,象所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奋斗的人们.
所以“爱”需要传递,一年又一年,这是使命.
风,把春的信息传递给了大地,于是有了万物复苏;爱,把情传递给了亲人,于是有了依依不舍;义,把道传给了生,于是有了舍生取义……就这样,岁岁年年.
【点评】本文属于议论性散文,是一篇非常成功的范文.文章语言优美,抒情味浓,联想自然,议论透彻,逻辑严密,大气淋漓,容量丰富.显示了作者具有很强的写作功力.
作者行文时能紧扣话题来进行高远的立意.文章从生命的生生息息中,选择了什么需要“传递”和“传递”什么的问题,写出了自然界在传递,更写出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孝道的传递,对爱心的传递,结尾自然总结出了主题.弘扬了我们中(来自公文有约)华民族的优美传统和浩然正气,充分显示了作者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
再次,文章拟题恰当、形象深刻,用“就这样,岁岁年年”作标题,意味深长.成功运用了两个小标题,层次清楚.引用较多,随手拈来,文采斐然.事例既有古代的,又有当今的,论述很充分.首尾呼应,结尾升华,排比有气势.两个段首设问句,启人思考,富有张力.
良知的传递
传递良知能得到他人的由衷尊敬.良知像染料,鲜艳无比却又隐伏着被磨灭的危机.我们认为,传递出来的良知,永远不会埋没在时间的尘土里,会深深地影响每一个人,会将真情传递到每个人身上.
传递忧虑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使无法寄身于官场,却也能终生为劳苦大众忧虑,为国家兴衰忧虑,这就是他的良知.他的良知向世人传递着深深的忧虑.
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后,他写下了《石壕吏》;在看到“牵衣顿足拦道哭”、听到“哭声直上干云霄”后,他奋笔而作《兵车行》;在“剑外忽闻收蓟北”后,他又欣喜欲狂,当即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他的忧国忧民,不正是他良知的体现吗?
良知所传递的忧虑,令人赞叹.
传递无私
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抗日的紧张日子里.一个小村庄.日本鬼子正在扫荡,全村上下100多人都被集中一处,通过汉奸的翻译,日本鬼子要搜捕一个八路军.面对汉奸的劝诱,人人怒目而视.“再不说就杀死你们!”日本军官发怒了.鬼子们立即持枪瞄准,就在快要按下扳机的时候,突然有一只手高举起来:“我告诉你们,我知道他在哪里!”
那举手的是一个杂货店的老板,当日本人找到那个八路时,那个八路已经死了,日本人于是将他尸体挂在树上用火烧焦了.等日本军一走,人们立刻对那老板拳脚相加,来不及争辩的他直到被打得奄奄一息,才有机会说了一句:“他是我的儿子啊!”这无私难道不是一种良知?
两代人所传递出的良知,挽救了整个村庄的命运.
传递反思
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他面对的是600万犹太人的亡灵,他是“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下跪了”.德国向世界传递了良知,世界人民因看见良知而原谅了德国.
遗憾的是,随后的37年间,日本的首相们或许也会有一丁点的反思,可是很多人却固执地站在靖国神社里,对二战中“功绩显著”的将领们进行参拜.因为良知,人们看到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加高大.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些日本右翼分子正要篡改历史,矢口否认自己当年给亚洲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在这种“反思”中,我们无法发现日本有什么悔过,有什么良知.
良知所传递的反思,令人深思.
传递良知需要勇气和无私.良知永存.
名师点评
本文用片断式的描述,把良知所“传递”出的忧虑、无私、反思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抒情的笔调中,把古今中外人们对良知的认识中所存在的正确与偏斜表露在读者的思索中,字里行间将“传递”的无声力量展露得酣畅淋漓,令人深思.
杜甫的忧国忧民、中国底层民众的奋起抗敌、德国总理的真心谢罪,都向世人“传递”了良知的可贵.对比描述更使文章增加说服力度,小标题所提示的内涵,每节最后的反复式小结,时间顺序的排列,无不给读者留下深深的印象.
本文的欠缺是,同时描述两个有关日本或者抗日的素材,显得区分度不是很鲜明. 点评名师:黄蔼北
【亮点透析】
基础等级------------中心突出
采用小标题“传递忧虑”“传递无私”“传递反思”较好地突出了“良知的传递”这一中心.符合文体要求
文章采用片段式组材方式,列举的三个片段都以记叙为主,记叙文特征鲜明,符合文体要求.
发展等级----------深刻
观点具有启发性
文章开头段“传递良知能得到他人的由衷尊敬.良知像染料,鲜艳无比却又隐伏着被磨灭的危机”“传递会深深地影响每一个人,会将真情传递到每个人身上”这样的观点能给人以启发性.
现场评分:内容23分+表达23分+发展10分=56分
传递希望
我的手捧着蒲公英,它们随风飘扬,传递生命;我看见满天纷飞的棉絮,它们飞过高楼,飞过大桥,传递生的希望;我走在草地上,雨水轻轻打落在小草上,传递润物的源泉;我看着太阳月亮交替地出现在苍穹,昼夜更换,四季传递着时间的变更.
每当春夏到来,我总能清晰地感觉到生命传递的气息.木棉树上飘飘洒洒尽是包含着种子的棉花,它们飞落在街头,在湖中,在人们身上,像一朵朵的小云,漫天漫地都是它们的身影.也许,这些棉花飘落的地方未必能长成一颗苍天大树.但是,这就是传递,这就是生命,大自然中,有这样一类种子是靠风力靠纤维播送的.风,带给了它们生的希望.
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句话,我总能体会到人们之间传递的关爱,深情和精神.我至今无法忘怀,在观看2005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节目时,那位做了20年西部邮递员的憨厚的年轻人王顺友.一个人,一匹马,一条山路,一堆火,一碗酒,一个邮包,这是感动中国的王顺友日常工作生活的写照.不平凡的伟大.他20年来为西部的人民传递信件,无论风吹雨打,他都从没有落下一封信件.颁奖辞给予他至高的敬意: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是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隔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他传递的,不仅仅是一封封信件,更是一份份希望.西部的人民对家书的希望,对看到亲人言语的希望!
传递希望,不仅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现在,社会上有许多爱心慈善机构,在传递希望的火种.在许多无法治疗传染病成为社会的恐慌,人们谈之变色的时候.志愿者们组成了一个个协会组织,给了病人以关怀和生存的希望.他们是最可爱的传递者.他们相信,他们爱心的传递,会让病人的世界永远充满希望,在命运的局限中创造一个个奇迹.在这些受难的心灵中点燃希望,用我们每一份微薄的力量去传递希望,让她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大家的热情,他们是最可爱的传递者.
希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量和良药,可以强大到无法夺走,也可以渺小到无法找到.恐惧,懦弱,绝望永远是我们前进的敌人,而希望是生命给我们最好的尚方宝剑.
希望需要我们的传递.大自然传递着生命,让生物代代相传;生命的意义,就是传递希望,保证希望的火种代代相传,永不熄灭.让我们把希望的火种,传递到人间,传递到我们每个人自己心里.
花落有声更传情
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二10班 陈晨
今晨,它们将从枝头滑落,轻轻地.
今晨,空气中漂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墨绿中,它们是最后一点闪烁的点点火红,它平静地,庄重地等待着下一刻的来临——飘零.花落枝头,为的是传递大爱的无;花落有声,为的是那传递的生命.
明天,它们将是繁华尽落,委地成泥.
遥想初生时的俪影,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遮颜娇羞,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流光溢彩.新生的华丽,展现无遗,但是它们知道,今天的风彩,是昨日落花的消逝,今天的飘落,也是生命的延续,就这样,一世世,一代代,永无止境.
微风吹拂,如同在倾诉着厚重平和的秋日私语,点点水珠洒落.序幕开启,地上一片落花的世界.花儿在洒泪,挥别逝去的落花,感激落花的真情,落花有声,一声声临行的嘱托,一声声永别的期望,无不都在倾诉着落华对树的情意.为那生命得以传递,它坦然无悔.
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中,安宁.也许昨天,它还俏立枝头,炫耀令人悸动的娇颜,招蜂引蝶,孕育生命.但是今天,它却了无眷念.去了,昨日的荣耀,别了,昔日的艳丽.它毅然决然地在风中飘然零落,为了新生儿的生长,为了生命的传递,它慷慨赴义,在生命的最后一瞬,展现大爱的光彩,显示生命的美好,翘望枝头新生的花蕊的生长,浮想明天的满枝芬芳,它舒心地笑了,落而无憾,花落有声,大爱无言.
生命,在喧哗中诞生,在沉默中逝去,年复一年,日得一日,轮回般地不断传递,不断延续.花落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回归,回归到朴实的大地,重新滋润来年的生命.
花是如此,人是如此,万物如此.在传递中闪耀无私的爱.牺牲自己,孕育新生,无私奉献,在所不惜.该开时,勤勤勉勉地开,该落时,坦坦荡荡地落.俏立枝头也好,飘零凋落也好,为了生命的传递,不忘奉献每一丝爱,付出每一分力.
生命在传递,大爱在闪耀.花落有声,大爱无言.清晨,阳光温和地穿透大地,“一绿树成荫子满枝”,一种新的生命方式,一种新的生命的芬芳,已然挺立于枝头——这景象,让人浮想联翩,让人怦然心动.
传 递
传递是一种沟通.自人类产生,结为群体以来,传递便一直存在.结绳记事,甲骨篆刻烤竹雕文,草纸叙史等一系列历史性的手段,是将现在传递于未来;歌以咏事,是将一己之情传递于他人,引发共鸣;然后传递于千古.正是因为传递的存在,才有往事越千年的可能.
传递存在于人际之间,关系感情的深浅,事业的成败.这是传递的最普遍最常见的形式,虽然最基本,但是也最复杂.俗语云:"人过一百,形形色色."人有男女老幼之分,亦有高矮胖瘦之别,更有肤色毛发之异.其间千差万别,任何细微的差异都会影响传递的成功与否.今年金球奖最佳剧情片《通天塔》,讲述的就是由于言语,习俗差异造成一系列信息传递失败的故事.当今的任何争端,矛盾都是因为传递受挫,沟通失败.
传递存在于自然和人之间,关涉天人之间的和谐和长久发展.司马迁自述其发愤著《史记》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穷一家之言."古人向来崇尚天人合一,然而千百年来,似乎没有天人合一的时候.为什么会这样?传递失败的缘故.
从荀子的"人定胜天",到毛泽东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中国人在高呼"天人合一"的时候,却离"天"越来越远.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气候变暖,古人身心合一的"天"早已是千疮百孔.
传递存在于古今之间,涉及文化,道德和价值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先民的经验,教训,成果传递于来者.人类之所以能够穿过历史的迷雾,进入二十一世纪,正是传递在起作用.然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横受列强欺凌,国人乃将中国的疲弱归咎于传统,以为中国文化已不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毫无用处,只会阻碍中国的强大和发展.于是自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历史文化扫地而尽,最终造成了一代文化沙漠,中华传统文化在传递中断层.
古与今的传递,是一个民族得以继往开来的基础.如果确失了此环节,则我们将体会到千年前陈子昂的悲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交往史,协调史和传递史,在传递中认识,在传递中学习,在传递中发展.从此,人是新人,文化是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