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引而不发:让他人说出你的想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4/30 23:34:20
引而不发:让他人说出你的想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这一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促使一些有识之士去思考各种社会问题,提出各种各样的政治学说和主张,思想界出现了五彩纷呈的繁荣局面.各个流派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思想观点,这就是“百家争鸣”.下面,我们一起去回顾这一段历史百家争鸣并不是指当时出现了一百个思想学术派别,而是指出现的学派很多,主要有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农、杂、兵等.诸子百家中的“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人的一种尊称,如老子、孔子、墨子等等.下面首先介绍老子.
  一、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春秋晚期)
  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他的学问很高,相传孔子都向他请教过.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收藏在《道德经》一书中.这本书不是老子自己写的,而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的.老子思想中最可贵的地方是朴素辩证法思想,如他把复杂的世界万物抽象出长短高下、刚柔强弱、智愚巧拙、生死胜败之类,矛盾着的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一方能向一方转化.他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是什么意思?平时我们常说的乐极生悲就是这个道理.还有一个成语更具体形象地反映了这个道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春秋末年)
  l.孔子是个大思想家
  孔子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年轻时当过管理仓库和看管牛羊的小官吏,后长期在各诸侯国之间奔走游说,但终不得志.晚年回到故乡鲁国,潜心编订文化典籍如《春秋》等,教授弟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孔子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出发,希望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让百姓有安定的生产环境.他反对严刑酷法繁役,大力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的这些话,我们今天还常用到.孔子的思想,被后世的封建统治者加以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2.孔子是个大教育家
  ①兴办私学,广收门徒②教学方法上注意“因材施教” ③学习方法上提倡“温故而知新”等.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据说孔子教过三千学生,得意门生有七十二人.这就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这是我们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个突破.孔子在教学中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所提倡的好的学习方法,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当然,孔子也有轻视劳动的思想.他认为学习一些劳动技术是没有出息.这种思想,我们要注意剔除.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要批判地继承.
  我们介绍了道家和儒家学派,那么春秋战国年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学术思想界的自由状况——“百家争鸣”呢?除了道家、儒家,还有哪些派别?下面,我们介绍百家争鸣.
  三、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年间,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有哪些原因?
  ①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空前的经济繁荣,对各阶级各阶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对于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各有自己的态度、主张、愿望和要求,这就是“百家争鸣”产生的阶级基础.
  ②春秋战国是诸侯纷争割据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尚不稳定,他们的思想还没能成为正统的统治思想,也不可能控制文化专制制度,这就为“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各派思想家都能够自由地著书立说,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③战国时期,“养士”风气很盛.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如“四公子”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养士”多达几千人.这对“百家争鸣”的出现起了促进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对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繁荣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代表人物思想内容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希望人们互助互爱.
  儒家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仁政”的思想,提出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法家韩非子认为历史后代总要超过前代,提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提倡法治.
  兵家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①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出身于劳动者.他的思想代表手工业者和小私有者利益.当时诸侯国战乱不休,因而提出“非攻、兼爱”.墨家学派的人生活简朴,不脱离劳动,还主张有贤能的人当官
  ②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儒家学说.他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认为统治者只有得到人民拥护,才能保住统治地位;要使统治长治久安,必须实行“仁政”.当然,他的这些观点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但的确对统治者起到了劝戒的作用.他还提出不要滥捕滥伐,要合理地使用自然资源.
  战国时期另一个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荀子.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即人可以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去办事.
  ③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他著的《庄子》一书用了不少寓言故事,文字十分优美.
  ④法家中成就最大的是韩非子.韩非子主张根据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进行政治改革,判定国家政策.他认为国家应实行“法治”,人人都应知法守法,受到制约.他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君主独揽大权.后来,秦始皇就运用了韩非子的学说,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韩非子口吃不善言谈,却擅长写作,他写的不少散文被同学们所熟知,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他用寓言故事来说明一些抽象的道理.
  ⑤春秋战国年间,兼并战争不断.兵家的出现正是适应了这一需要.一些军事家不断总结战争经验,著书立说,涌现出许多兵书.例如,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书《孙子兵法》,就是春秋末年军事家孙武所著.书上所介绍的许多战略战术原则,被历代兵家所遵循,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众击寡”等等.有谁知道孙武训练宫女的故事
  战国年间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一书.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其中著名的围魏救赵的 今天,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年间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动荡,带来了思想界的繁荣局面“百家争鸣”.我们认识了一些古代大思想家及其思想特点,这些都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也是我们作为后辈应值得自豪的.
  在中国思想史上,春秋战国无疑是一个虎气腾腾的时代.其后两千多年,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那时的辉煌.
  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便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产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不断出现新变化,不同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
  正如《汉书·艺文志》中所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等.
  百家争鸣,反映出群星璀璨般的各种不同学说流派互相争辩的异常活跃局面,其灿烂、其多彩,在我国学术史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能避免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于今而言,犹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对世界文化还产生了永久的影响(我们知道,日本和“四小龙”推崇儒学也是在它们已实现或者基本现代化后,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而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所谓“东南亚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的社会文明与进步.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伦理正在进入西方国家).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各个学派在建立时大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邹鲁(山东曲阜)是儒、墨的发祥地;三晋(山西翼城)是法家的温床;南方是道家的摇蓝;而燕、齐(河北北部、山东临淄)是阴阳家的诞生地.
  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诸子百家 -- 中华文化的大黄金时代
  中华文明学术的起源很早,但是到了春秋时代才发展起来.这时的学术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大黄金时代.
  由于政治经济发生剧变,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于是贵族政治逐渐消灭.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社会发生剧变,民生苦痛日增.于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此外,教育的推广和思想的自由因此诸子争鸣,百家蜂起.中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期.
  孔子以《周易》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合关系为出发点,综合三代以来思想文化的精髓,寻求挽救世风颓废、礼乐崩坏的方法,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在孔子看来,仁就是爱人,孝悌是仁的根本,礼是仁的规范,提倡为了实现仁的最高道德境界而献身.仁的思想推行于政治上,就是行德治、礼治.整顿政治的方法是正名.人们应该修身、齐家,然后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比孔子稍前的老子,创立了以道为宇宙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从道出发,主张人要顺应自然,无争于世,返璞归真,培养个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都有许多深入准确的洞察,蕴涵了许多理论生长点.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经过孟子、荀子和庄子的阐发,形成儒家和道家学说,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战国时代,社会的剧烈变革对学术文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加上士阶层的形成和统治者的提倡,许多学派纷纷出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最有影响的,除了儒道二家以外,还有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公孙龙子为代表的名家,以孙膑为代表的兵家,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以张仪、公孙衍、苏秦为代表的纵横家,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等.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广授弟子,参与政治,互相批判,又互相渗透,学术思想极为繁荣.秦统一六国,崇尚法家,兼用阴阳家,焚书坑儒,迷信暴力,将法家学说过分夸大君权的一面发挥到极致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备注)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放牧牛羊)这样的小官.由于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三十岁后便开始开办私学,广收门徒,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卓有政绩.后先后任小司空,大司寇.54岁时因鲁君不听朝政,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他带着弟子到过7个国家,但未能得到任用.14年后回到鲁国,专心从事古代文献的整理与传播工作.5年后逝世.
  (子曰:“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如何更好的实现启发式教学,做好这样的“君子”,是教学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内容.)
  简介)孔子的政治思想:“仁”——最高的道德准则
  (说明)“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苛政猛于虎”,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减轻剥削,主张行德政,省刑罚,反对暴政虐民.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六艺/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认字写字)、数(算术)
  明清时期以四书五经为题的文章叫什么/八股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孟子的生平: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曾游历数国,阐述其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思想:“仁政”——“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赋税”、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其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舍生取义”……
  (简介)荀子:名况,赵国人.在多年的游历中,他接触到各种学派的人物,研究了各派的学说思想,总结了各派学说的成就,吸收其中的积极因素,成为儒学大师和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说明)斗转星移、暑往秋来都是自然现象,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天地官而万物役”)
  ——老子(道) (简介)老子生平: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道家创始人
  思想: 1、“道”——万物的本原,宇宙的最高准则 “无”——无为而治,反对法治和礼治
  2、朴素的辨证法: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反相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庄子生平:名周,宋国蒙人,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归隐.著有《庄子》一书.
  思想: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更加消极.(无为、无己、绝圣弃智)
  简介)墨子生平: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墨子后学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宗教迷信成分,对认识论,逻辑学,自然科学中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和贡献.墨者组成具严格纪律的团体,服从其领袖“钜子”的指挥,过着简朴的生活.西汉后墨学渐趋衰微.
  思想:兼爱(“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节葬……
  韩非子是战国后期韩国人,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他写了《孤愤》等文章,集为《韩非子》一书,这些文章为秦王嬴政读到,极为赞赏.当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时,李斯妒忌其才能,加以陷害,韩非逼迫服毒自杀.
  (简介)韩非子的思想:1、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世异事异,事异备变”、“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2、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理论,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只有实行严刑重罚,统治才能巩固
  (说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孙武、孙膑(兵)
  (简介)孙武:春秋晚期人,被吴王阖闾任命为将,率军攻破楚国.代表作《孙子兵法》
  孙膑:前以介绍,此略,代表作《孙膑兵法》
  比较各学派间的异同
  如治国: 儒:仁政,后退的,希望回到西周时期
  道:无为而治,消极保守的,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时期
  法:法治,以向前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战争观:儒: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墨:反对非正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