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作文范文或大纲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24 07:40:00

解题思路: 人生毁誉常有,处于漩涡之中,应该坦然面对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解题过程:
   思路点拨:处于毁誉漩涡之中,真正的智者是坦然面对,不因誉喜,不因毁忧,这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 
   参考例文:
   1、直面荣辱
    荣,一面胜利的旗帜,插上人生价值认同感的高地。
    辱,一艘苦难的航船,载着全部苦难沉重驶向何方?
                     ——题记                                                       
  一直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荣和辱泾渭分明,于是荣辱拉着手站在楚河汉界的两边。从小就被灌输“劳动光荣,懒惰耻辱”的思想,“荣”与“辱”这两个本身不带任何色彩的汉字在中国人心里便有了不同的份量。人们追逐“光荣”“荣誉”“荣耀”,回避“耻辱”谈“辱”色变。似乎前人已经把“荣”与“辱”界定得很清楚,后人也就没必要非把“荣”与“辱”调个了。可是,人们谈论这二者真的是只谈论这二者,连怎样区分,如何对待都不曾思考便呼呼睡去,醒后倒也忘得一干二净。
  在我们眼中,刘翔振臂一呼“亚洲有我,中国有我”是荣;女排姑娘用金牌唤回曾经的光荣,用胜利开启崭新的梦想是荣;潘刚用一个品牌带给一个民族营养是荣。那么什么是辱呢?是韩信的胯下之辱还是司马迁的极刑?是洪战辉的贫穷还是街角的乞讨?
  其实我们根本无法清晰地界定什么是“荣”何为“辱”,为何还要早早给许多复杂的事情简单划一地贴上大标签呢?
  界定是困难的,但面对是简单的。一句“胜不骄败不馁”是最浅显却又最深刻的回答。为什么韩信受了胯下之辱却成了历史上高大显赫,举足轻重的人物?为什么司马迁受极刑后还能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当然,也要问为什么名振一时的高官,名人转眼间成为阶下囚?
  或许用巴金这一生能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从《家》到《随想录》,在封建迷雾笼罩时,他呼唤青年人冲破“家”的束缚,成就了他的荣耀;经历过那场文化浩劫,他退而总结。在创作的顶峰,他没有骄傲自大,只是默默在创作的土地上耕耘;在文革期间,他用带着忧郁的思想坚持,没有像老舍一样选择立在太平湖中;在经历了苦难屈辱后,他没有跳出苦难开怀大笑,而是紧锁眉头,拿起世界上最沉重的武器——笔。他不宽恕文革,也不宽恕自己。
  在人生的荣辱之间,在人生的高潮与低谷间,能做到坦然面对是多么不易。或者巴老的经历是荣辱观的最好做答。
2、行走在毁与誉之间
  行走在赞与毁中间的人,左边是人们敬佩赞赏目光,右边有咬牙切齿的憎恶和诋毁,就像一边是一马平川而另一边是万丈深渊。但走在赞与毁中间的人昂首阔步,无惧他人的评价,“辩乎荣辱之境”以自己的标准活得自在、活得崇高。
  没有人喜爱阳光下的阴影,我们渴望赞同和支持。于是,有人学会了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他们是老好人,打碎了牙齿自己吞下。面对他人的质疑一味笑脸相迎,然后再找个角落独自舔舐伤口。“老好人”不愿树敌,也没有敌人,但他们失去了自我,只为他人而活。这样的人生是疲累而无意义的。而有些人是强硬派,他们一味苛责,推行自己的处世原则,以强硬作风要统治世界。显然,他们是孤独的,与社会格格不入且遭人讨厌。或许,他们都是善良的人,但他们活得不尽如人意,只有行走在赞与毁中间随性的人,才是大写的人。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遭到国民党反动文人的口诛笔伐,蒙受生命威胁,但犹笔耕不辍用吃进去的草化成滋润国民麻木心灵的奶。他因而受到更多人的敬仰,因他的呐喊而唤醒了沉睡的民族。还有巴金,这位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忏悔录,揭露那疮疤的老人。他将血淋淋的伤口暴露给世人看,吓跑了那些心怀鬼胎的人,因为他们见不得这耀眼的白光,见不得这灼人的良知,巴老的作品像一剂心灵的良药以无限的关怀让更多的人找回失去的道德。
  这些行走在赞与毁中间的文人,且行且歌,他们用自己的良心道义书写高尚的篇章。
  而任长霞,一位正义凛然的女英雄。因为她那浩然正气,让罪恶无处遁形,她遭到了黑暗的忌妒和痛恨。她被无情的杀害,但她所散发的光芒不会被吞噬。人们为她送行的道路越走越长,那些悲恸的神情上是不舍和赞佩。任长霞会永远被人记住,以使她被坏人毁灭,但她的英勇正义会流芳百世,润泽世人。
  总有这么些人行走在毁与赞中间,人无完人,他们并不能满足每一个人的评判标准。他们一边是黑,一边是白,一边是赞赏,一边是毁灭。但这赞赏来自同样善良的心,这些共同跳动的心牵着同样的正义,而那毁灭来自于狭隘的人,他们惧怕这坦荡的情义。行走在赞与毁中间的人,有自己的标准,只为正义和良心而活,他们无所畏惧的行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