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如何看待印度和马来西亚的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8 19:03:02
如何看待印度和马来西亚的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印度面:
中新网7月10日电“到2015年将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贫困人数减半”是世界领导人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制定的第一项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8日发表的《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再次将全球人们的注意力引向这一目标.
据科技日报发自联合国的消息,报告编者之一斯图尔特当天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每年均发表《人类发展报告》,从经济、教育和健
康三方面,依据包括人均收入、人均寿命和教育水平三大因素在内的人类发展指标,对世界各国人们的生活状况作出评估,并进 行权威性的排名.今年的报告确定了有关消除人类贫困的主题,其目的也在于:将全球近二三年来关注恐怖主义问题的注意力引向关注贫困问题,这也是今年的报告 比往年更为重要的原因.
《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的主题是“千年发展目标:消除人类贫困的全球公约”.报告主要包括各国消除贫困的进展、出现的问题和下一步行动三大 内容.报告认为,全球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的进展有喜有忧.全世界自1990年来在消除贫困人口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到2015年时将每天收入不到1美元的 极度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有望实现,这主要归功于两个人口大国,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与此同时,20世纪90年代也是人类各类危机加剧的10 年,54个国家的经济出现了衰退,更有21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标下跌.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有关官员评论说,如此多的国家人类发展指标同时下跌这种现象比较罕见.80年代,只有4个国家出现这种情况.90年代人类发展 指标下跌的国家主要是非洲国家和前苏联,包括俄罗斯.在非洲,艾滋病肆虐是导致人均寿命缩短的一个主要原因,艾滋病感染率高达1/5的南非当时的排名就下 跌了28位.
斯图尔特表示,在人类发展方面出现倒退问题的国家中多数是“不能自拔,必须要有外界的帮助”.他说,这些国家面对的是国际市场遥不可及,国内市 场太小,气候环境不利于农业或自然灾害频繁,发病率高,外债负担太高以及在不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中难以竞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由于国家不重视造 成的,多数则是其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结构性问题.
《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为此提出实现联合国全球千年发展目标的战略.报告认为,要想实现到2015年将全球上亿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贫穷国 家必须要进行广泛的改革,富裕国家取消贸易补贴,增加发展援助.具体说,穷国需要将千年发展目标作为其发展政策的核心,需要进行包括打击贪污等措施在内的 改革;富国则需要把目前每年约500亿美元的发展援助加倍,同时取消不公平的贸易补贴,使穷国能够通过出口实现持续发展.斯图尔特强调,这不是施舍,而是 公平的问题.他举例说,欧洲的牛每头每天补贴3美元,这远高于大部分非洲人每天的收入,美国棉花种植者的补贴是美国对整个撒哈拉以南部非洲的援助的3倍.
目前,全球190多个国家批准了千年发展目标,包括将贫困人口和饥饿人口的减半、将婴儿死亡率减少2/3等.但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要富国和穷国的真正的合作与行动.
马来西亚面:
由于长期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马来西亚经济正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特别是技术
工人和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日益严峻的挑战.1992年各部门缺员额分别为83,273人,预
计到2020年时劳动力缺口达1,000万个.马来西亚既缺普通工人,更缺工程技术人员、
教师、医护人员等专业人才.1990-%年间,全国注册医生从7,012人增至lo' l%人,
增幅达45%,但医生对人口比例仍然只有1:2,056.今年初,国家卫生部共有586个药
剂师职位,其中就有268个空缺.目前理科生与文科生的比例竟然是1:3.这些数字虽
然不够全面,但马来西亚专业人才之缺乏可见一斑.
经历了60年代的人口增长高峰之后,马来西亚开始实行人口控制政策,人口增长
速度缓慢下降.但是到了90年代,由于痛感国内市场规模狭小、国家经济对外依赖度
较大以及劳动力供应不足,当局又转而实行鼓励人口发展的政策,希望人口年增长率达
到3.2%,并最终达到总人口7千万的稳定规模.马来西亚年平均人口增长率,1960-70
年为2.9%,1970-81年为2.5%,1980-90年为2.6%,1990-95年为2.4%.1996年的
人口总数为19,780,500人(不包括外国移民),其中劳动人口(15-64岁)占59%,
劳动力占40%,即约800万.
在地球村己经不堪50亿人口重负、世界经济日益走向全球化、技术竞争不断加剧
的今天,一国片面追求国内人口数量和相应的市场规模,殊非良策.何况要改善劳动力
供应紧张状况,也不一定要采取提高生育率的办法.马来西亚由于产业结构转移(从第
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比较快,从而有效地减缓了人口高速增长和人口从农村
向城市移民带来的城市化方面的巨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