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战国策》中有关战国名士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9 01:49:25
《战国策》中有关战国名士的故事?
越多越好,内容稍微少一点
春秋时候,齐国有一位叫做孟尝君的人,他在家里养了三千个食客,孟尝君把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种等级.上等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鱼大肉,出门的时候还有车子可以坐;中等的客人每天只有吃到鱼和菜;下等的客人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
  有一天,孟尝君的朋友介绍一个叫做冯谖(音:宣)的人到孟尝君家,孟尝君问他的朋友:“这个叫冯谖的人有什么专长呀?”朋友想了很久说:“好像没什么专长耶!”孟尝君听了之后,就不怎么理会冯谖,家里的佣人看到孟尝君不理冯谖,以为主人瞧不起冯谖,通通把冯谖当下等的客人招待.
  冯谖心里很不高兴,天天发牢骚:“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干脆离开算了!”孟尝君知道以后,就把冯谖由下等的客人升为上等的客人,还送给冯谖的母亲吃的和用的东西,冯谖心想:“孟尝君对我这么好,我一定要找机会报答他!”
  有一次,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地去讨债,冯谖就假装是孟尝君下的命令,叫所有欠孟尝君钱的人不用还钱,替孟尝君买了个“义”的好名声!而孟尝君却不知是为其好,并怪罪冯谖.后来孟尝君被齐王国君解除了相国的官位,回到薛地去住的时候,薛地的人民都热烈地欢迎孟尝君.孟尝君笑道:“先生给我买的‘义’,我今天看到了!”
  过了不久,冯谖又对孟尝君说:“一只兔子要有三个洞藏身,才能免除被猎人猎杀的危险.您现在住在薛地,就好像兔子只有一个洞,是很危险的!万一齐国的国君对您不满意又要杀您,您连其他躲的地方都没有呢!所以,您现在还不能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见“狡兔三窟”)”孟尝君一听:“那我该怎么办呢?”冯谖:“这件事就交给我去办!我会让您像狡兔一样,有三个安全的洞藏身!”于是,冯谖就跑去找梁国的国君梁惠王,告诉梁惠王孟尝君非常能干,梁惠王听了之后立刻派人带着一千斤黄金、一百辆马车去请孟尝君到梁国做相国.这个消息传到了齐国,齐国的国君马上慌张起来,赶快用隆重的礼节请孟尝君回去齐国做相国.同时,冯谖又叫孟尝君在薛地建立宗庙,用来保证薛地的安全.等到薛地的宗庙建好以后,冯谖就对孟尝君说:“现在三个洞都已经挖好了,从今天起,您就可以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了(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从《战国策》故事中提炼出的成语
  成语故事是一种很古老的文学体裁.在中国,战国时代是成语寓言空前繁荣和迅速发展的时期,此期出现的大量的诸子成语寓言.作为一部战国时代史料汇编的《战国策》,在叙写当时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论辩中所发表的政治主张及斗争策略时,为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也使用了许多成语寓言.
  《战国策》是成语极大来源,《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论证,借事讽喻,而寓言中往往有一些四字词语,逐渐演变成了家喻户晓,广为人知的成语.
  前人研究《战国策》寓言,对它所使用的寓言总数,往往只有一些笼统模糊的数据.曾广开先生认为《战国策》中使用的成语寓言从表现形式看,可归纳为几种情况:(一)简单的成语寓言,甚至个别是复杂比喻;(二)纯粹的历史故事;(三)镶嵌在说辞中可独立成篇的成语故事;(四)有意识创作的完整独立的成语作品.
  《战国策》中的成语故事从表现形式看,它们分别是:(1)散见于策士们说辞中的简单或又可独立成篇的成语故事;(2)有意识创作的完整独立的作品.
  战国时代,诸侯兼并日趋激烈,为扩充自己领土或维持已有领土不被侵略,在需要勇士的同时,更需要一批能说会道,头脑灵活的策谋之士.
  (一)为君王出谋划策,“谏说君王”.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群雄并起.君主多势利凶残,争强好胜,不容易说服,于是,策士们多运用成语故事,以故事的形式旁敲侧击.
  南辕北辙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
  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走的人,告诉我说:‘我要去楚国.'我问他:‘你要去楚国,为什么要向北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您的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充足.'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给我驾车的人本领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诸侯,办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岂不知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
  季梁通过简单的故事,深入浅出的劝戒魏王,停止无意义的征战,保持实力,有目的的进行争霸.语言棉里藏针,而又发人深省,容易接受.
  鹬蚌相争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蚌亦谓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
  “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
  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来,苏代讲开了他要讲的故事.
  他说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这时候,水鸟对蚌说:“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气,它回敬水鸟说:“不要紧,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活不成的.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
  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正在它俩争吵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走了过来.那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伸手把它俩一起提拿去了.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