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道德经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5/09 14:30:05
道德经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中国古建“天人合一”建筑观
虽然天人合一”四字成语出现较晚,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却由来已久.在影响建筑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根本性的.天是一个历史范畴,起源于远古人类对无法预测的苍茫太空的敬畏同,夏商以后,“天”被认为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对这种主宰的崇拜就构架起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就是西周以后,人们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一种观点.
中国古代的先哲以朴素的系统观念观察整个宇宙, 《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是庄子“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乐记》提出“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即认为整个宇宙天地处于“流而不息,含同而化”的状态之中.意思是宇宙之气永远处于整齐、和谐、有序的运化之中,这与庄子所谓“通天下之气”是一个意思.《周易大传?文言传》有云“夫天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而奉天时.”这种承天命、顺天意的心理更是被统治者利用,他们将作为统治人民的合法基础.《周易》又有云“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原则.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
《老子章句》曰:“天道与人道间,天人相通,精气相贯”.老子《道德经》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明了人与自然的共同根源.古代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就是说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可以互相交流,和谐共生.这也反映在古代的建筑中.比如北京城的建设就是按照天上的星相来建造的,紫禁城正对这紫薇星,建筑与环境得到融合和渗透.中国古建筑的点也是体现在它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上,它所展现的是“自然与精神的统一”,本文所探讨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也正是基于这一基本涵义作为出发点.
“干阑文化”是古代中国南方建筑文化的主体,是南方干阑式建筑与源于北方穴居的高台式建筑融合时期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代表.它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艺术性格上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在选材上,木材给人以含蓄、深沉的天然之美,它集轻巧、坚韧、易于加工为一身,恰恰与古代中国人相切合,因此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首选材料.加之,建筑始终是为人服务的,古代中国地在物博资源丰富,因此,选择木材也有其必然性.
中国古建筑在建筑类型上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宫殿、宗庙、公府、馆榭、地下宫室、离宫、坛、祠、警鼓台、舞台、观景楼阁等.它们的种类和使用功能虽不相同,但始终流露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古建筑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表现在城市、村镇、宫殿、陵墓的选址和布局命名上,都力图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
城市的建设:

伍子胥设计建造吴都阖闾城,在《吴越春秋》中记载:“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八门,以象天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立蛇门者,以象地户也.”隋大兴城建造时,宇文恺不仅有斟酌地势,将太极宫置于乾位,且又以承天、朱雀等命名.汉之长安城,“---------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
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就是按照天上的星相来建造的,紫禁城正对这紫薇星,建筑与环境得到融合和渗透.
村落的建设:
村是聚落的一种形态,古人注重追求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安徽歙县棠樾村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棠樾选址,符合风水所谓“枕山、环水、面屏”的原则.它以富亭山为屏,面临沃野,源自黄山的丰乐河由西而东穿流而过,周围树木茂盛.棠樾族谱有诗云:“遥想棠阴清昼永“(《玉篇》“楚谓两树交阴之下曰樾”这正是这个村落名字的由来,又“此处山川之胜,原田之宽,足以立子孙百世之业”.这正是陶渊明所描写的世外桃源.棠樾人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当中,仿佛自己就是当中的一分子.这种利用自然,尊重自然注重风水的做法,正是古人天人合一建筑观的体现.
宫殿的建设:
在宫殿的当中,最为有名的便是故宫,故宫又称为紫禁城,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星垣.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是中垣,又称紫微宫、紫宫.它在北斗星的东北方.“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古人认为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办理朝政与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又因皇宫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便有紫禁城的“禁”字来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太微垣南有三颗星被人视为三座门,即端门、左掖门、右掖门;与此相应,紫禁城前面设立端门、午门,东西两侧设立左、右掖门.午门和太和门之间,有金水河蜿蜒穿过,象征着天宫中的银河.皇帝及皇后居住的乾清宫与坤宁宫,“乾”、“坤”二字就意味着天地的意思.其东西两侧的日精门与月华门,则象征着日月争辉.东西六宫及其他诸宫殿也都分别象征着天上的十二星辰和各个星座.
紫禁城的建设,把古代建筑 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陵墓的建设:
古代帝王陵墓中有采用天宫、天象、星宿图的情况,意在“天人合一”、“魂归北斗”的效果.已发掘的河南洛阳与南阳的汉墓中都画有天象图,它们都显示着窥天通天、与天同构的目标.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1999年3月,考古人员发布一个惊世的发现:明孝陵布局呈“北斗星”图.“勺头”为绕梅花山而环行的导引神道部分,“勺柄”为正北方向直线排列的陵寝建筑部分,“勺头”、“勺柄”上的“七星”依次为四方城、神道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文武坊门、享殿、宝城.
中国古建筑始终是“天人合一”与“礼法、宗法制度”的联合体现.“天人合一”追求自然,“礼法、宗法制度”注重等级制和规矩,看似矛盾,但反映在建筑上,两者并没有截然分开.如“宫殿”、“陵墓”等建筑形制是礼制建筑,但它们在布局上追求的还是“天人合一”的理念,二者并不矛盾.
总的说来,“天人合一”建筑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心思想,是古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中国古建门窗及陈设
中国古代建筑,常常有精美的木雕,所谓雕梁画栋、曲栏朱槛指的也就是这个.山西、安徽、江南水乡和闽粤地区建筑上的木雕都是非常有名的.浙江绍兴、东阳一带的木工当年名扬天下;山西豪门富甲一方,其建筑奢华如非亲眼目睹都无法相信;徽州"三雕"(石雕、砖雕和木雕)之一的木雕既庄重又活泼;而闽粤地区的木雕施彩浓重,又别有一种风情.
中国古代建筑以梁柱木结构为主,墙一般不承重,所以廊柱内柱与柱之间一般安装格门或格扇代替墙面,多为六扇或八扇,既通风、采光、装饰,又与外界隔断.古代建筑物较高,所以格扇造型也窄而高,细长高挑,如苗条淑女,故人们形象地称格扇中间的条环板为腰板,束腰以下为裙板,颇为拟人化.上部的格心有直棂和菱花两种,纹饰有正方、斜方格眼、万字流水纹、品字回纹、蜂窝纹、球路纹等,有的开光雕人物、花卉.玲珑剔透,繁而有序;腰板和裙板多以浮雕装饰,或雕刻人物故事,如三国故事、大船称象等,或山水、花卉、动物,如八骏八鹿、博古图等,人物或须发毕现,具体而微,或厮杀混战,生感动人,或醉酒赋诗,佯狂颠倒,均表现得淋漓尽致;花卉纹花瓣翻卷有致,花叶抑扬纷披,自然生动.
中国古典家具与建筑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建筑的尺寸一般以家具的尺寸为依据,’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涂(途)度以轨’.另一方面,家具的造型、结构受到建筑的影响,如果建筑是表,家具就是里,这种表里关系体现在造型和结构上一脉相承,如童柱、角替、须弥座即是家具中的矮老、站牙、束腰,在造型语言和装饰手法上都达到了表里和谐,里外呼应.
中国古代不同地区的建筑有着不同的风格,门窗的式样也情趣大异.比如侨乡福建和广东一带,人们喜好在建筑上大施彩绘,所以闽粤地区出产的门窗常见到有大漆绘就并加以纯金涂饰的.相反的,色调以青灰为主的江南水乡,人们的审美观念中也以清新淡雅为美,因此门窗也少有彩绘,而往往以木本色示人.工艺方面中国南北地区也有差异.像浙江一带雕工发达,而浙江产的门窗上无论浮雕还是透雕,质量都是首屈一指的.清代历史上有浙江木工向山西迁徙的记载,所以在一些山西门窗上也能看到南方的秀丽风格.另外,江浙地区特别是苏州的工匠,其技巧的精致绮丽也是格外有名的.为克服木材的应力而创造发明的攒插工艺,不仅使几何纹样的门窗展现惊人的细腻风范,也使花节这一原本只是门窗构件的小小物事变得多姿多彩.在中国的北方,人们更多的还是用了穿插的工艺,不仅省工省料,而且舒展大方.
在当今钢筋混凝土时代,我们已难以见到这样的建筑艺术品,在这些宝贵的艺术濒临消失的时候,我们多方搜集并展出了中国古代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木雕门窗及其建筑陈设.在这里您即能感受中华民族古代精美的建筑艺术,又能领略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和历史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