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关于故乡情的作文明天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10 11:27:56
关于故乡情的作文明天急!
魂牵梦萦故乡情
老家,我的出生地,一个靠山有海的村庄.我四岁随父母背井离乡,十一岁时父母让我重回故里,因水土不服被紧急召回,十年后奉父命陪母亲又回过一趟,以后立业成家,操心的事渐渐增多,再也静不下心抽时间踏进故乡的土地.父亲年事已高,老家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带他的子女寻根问祖成了他挥之不去的牵挂,利用假日,我们姐弟决定陪父亲一起回老家探亲访友,祭拜祖宗,以了却他晚年的宿愿.
老家在我的记忆中是模糊的、贫穷的,每逢节日总见父亲从本不宽裕的工资中寄出一部份.亲戚们大多以农耕为主,几乎没什么副业收入,弯弯曲曲的土路、成片的水稻田是我童年时的印象.第一次回老家时因为还小想法不多,吃点家乡特产成了最大愿望.听父母介绍,老家最敬客的食物是大虾、肉丝和米粉干糯米圆子炒在一起,煮熟的虾成了大红,和洁白的汤圆米粉干缠在一起,再洒点小葱,红白绿让人垂涎欲滴.还有一种叫耱糍的糯米打糕,外层摊上鸡蛋在油里一煎,金黄香脆,还没出行就在咽口水了.到达目的地已过中午,长辈们急忙为我准备午饭,端出来的正是我渴望的,我暗自窃喜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却不知那东西噎食,根本吃不多,我只得遗憾地放下筷子.按老家习俗,村里只要和你沾亲带故的都得请你吃饭,论辈份大半个村庄都是亲戚,开始几餐还能勉强应付,但家家户户千篇一律的饭菜,我吃厌了也吃怕了,只得请外婆出面一一推辞.
记得前二次回家,盘山公路直上云霄,长途汽车喘着粗气小心翼翼地在悬崖边爬行,一个接一个的弯道直转得人头晕眼花,下山的路又让人胆战心惊,抓住扶手眼睛不敢朝外看,晕车的人呕得翻江倒海,不晕的人也是咬紧牙关默默祈求,快到啊快到啊,提心吊胆好容易熬到县城,离我的老家还有半天的车程,早已错过了一天一班的班车,除了买好第二天的车票住进旅馆,你别无选择.转天一早登上长途车,下车的地点只是离老家较近的一个小镇,还得走几里的路到达我们认为最近的一个亲戚家.艰难的回家之路啊,挡住了游子回故里的步伐,弟弟生在省城长在省城,几十年了,故乡在弟弟的脑海里完全是空白.
高速公路的建成,故乡不再遥远.从省城出发,我们只用了二个多小时就到了县城,只可惜家乡旧貌换新颜,父亲也不再认识回家的路,昔日的乡间小道都被新修的柏油路或水泥路代替,站在四通八达的岔路口,我们无所适从,只能请出老父亲用已不纯的家乡话问路,可笑的是当年的有些地名也已改变.我不由得心生内疚,故乡,我们真的冷落你太久了.
开一段路问一段路,到姑妈家已是中午的十二点,虽然开进村庄不再是柏油路和水泥路,但沙石路能通到家门口已让我们兴奋异常.父亲的姐妹和叔伯兄弟们早做好了饭菜等在门口,他们的晚辈们都在等待我们的到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大群,不少青壮年是刚接到消息从外地专门赶回来,明天一早再赶回去上班的.路途遥远,身体的劳累可想而知,对一个打工者来说,每天又能赚到多少钱?一来一去路费又该花多少?他们的真诚和热情让我泪湿,故乡,我们欠你的太多、太多.
中饭在大姑妈家吃,还是家乡的习俗,除了长辈,女人是不上桌的,客人当然例外.餐桌上大多是一些海鲜、肉类和蔬菜,瓶装酒、饮料都是城里见过的一些牌子,还用上了餐巾纸,以前那些最敬客的食物已不见踪影.路上我们曾戏言,如果有家养的土鸡,我们就带几只回家,城里人最稀罕这个了,但在屋前房后居然没有看到那些趾高气扬随处走动咯咯叫唤的鸡们,本来这是农村最普通的一景了,经询问才知道,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把责任田种好,把家管好,很难再有别的精力了,平时想吃点荤菜,也是上市场去买.农村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成千上万的务工者奔赴城市寻找人生的梦想,为城市建设付出了劳动和汗水的同时,也把城市的消费观和生活观带回了农村,他们为祖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这些城里人应该感谢他们.
父亲成了焦点人物,七大姑八大奶的围了一大群,东家长西家短的兴致勃勃.父亲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也改鬓毛衰,面对他的姐妹及其晚辈,面对叔伯兄弟及以前的老乡亲,父亲激动万分,二个姑妈更是泪流满面,他们用乡音拉家常,用乡音谈天说地,一个个高门大嗓,一个个毫无顾忌,没有虚情假意,没有矫柔做作,此情此景其乐融融,我虽然说不好乡音,但从小耳濡目染基本能听懂,我被他们的热情奔放所感动,我没别的能力,只想多按快门,真实记录这深情厚意的一幕,我再一次想到了二个字“纯朴”.
姑妈家已盖起了二层小楼,陈设虽然简单,但卫生间已建在家里,并有淋浴装置,这是和以前最大的区别所在,也是城里人到农村生活最尴尬最不适应的地方.我注意到门牌号是“××镇××号”,政府撤村建镇,把山上的村民都搬下了山,家乡已开始向城镇化迈进.姑妈家原先在山上,前二次回家去看她要翻山越岭,除了步行,不可能有别的交通工具.第一次回老家因为年少,姑姑专门下山到外婆家接我,走到半山腰我已是脸色苍白,上气不接下气,是姑妈背着我走完了下半段山路.姑妈有个小外甥,也就是我表姐的儿子,当时只有四岁,长得白嫩细净,脚腕上带着个银做的铃铛,老远就能听到叮叮的声音,他特喜欢我,“娘姨娘姨”的叫个不停,成了我的跟屁虫,今天他也是做父亲的人了,提起往事显得很腼腆.黄昏了,远山被笼罩在薄霭中若隐若现,炊烟枭枭飘向空中,广袤的田野静谧无声,好一幅自然的田园风光,只可惜少了点人气.那种“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壮观场面可能成为历史了.根据计划第二天准备祭扫祖坟,寻根问祖.是老天有情雨作泪,还是人不留客天留客,一早忽然下起了大雨,虽然已过清明,杜牧的那首《清明》诗仍不可抗拒地涌入脑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诗的意境和此情此景是如此的吻合,不由得一阵辛酸袭上心头.因为大雨上山的路变得艰难起来,我们婉言谢绝了亲戚们的劝阻,换上雨鞋毅然跟着姑妈上山了.刚开始的路还有台阶,渐渐的就难走起来了,荆棘丛生,沿着前人踩出来的泥泞小路,跌跌撞撞地走到目的地.祖坟在一山坡上,树木葱郁野花盛开,经过雨水的洗礼,更显青翠鲜艳,那里长眠着我的祖先们.在姑妈的引领下,按照家乡风俗,我们一一祭拜,哀思和怀念在风雨中久久徘徊,在先人的墓碑前我默默念道:没有天哪有地,没有你们哪有我们,先辈们,你们的后人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都过上了好日子,你们在天堂就快乐地生活吧,饮水思源,故乡,永远是我们心中的牵挂.来去匆匆,我们在老家住了一夜,在各家吃了三餐饭,在浮光掠影中,我们还是看到了家乡的变化,感受颇多.从外表看,大多数家庭盖起了小楼,红砖黑瓦也算气派,但普遍裸露的外墙也说明了经济的拮据;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不再是梦,但灯光下无一例外的老人和孩子让人心酸,电话的那一头是亲人的期盼和幻想;年轻一代大多有手机,也大多能说普通话,信息和交流上的畅通,使人们的视眼开始开阔,陈规陋习开始摒弃;尤其是理念上的变化让我们惊喜,孩子们都在上学,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条件稍好的家庭还送到外地寄宿,人们都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文化能改变家乡,这是让人欣慰的.家乡虽然还不能说完全脱贫,但已开始向富裕迈步,要想富先修路,通到家门口的路就是例证,路在脚下,路在心里,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从贫穷通向富裕,眼前的路,心里的路都要不时地修复,平平坦坦,亮亮堂堂,我们才会信心百倍.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当今新农村的标准,相信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故乡的前景一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