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读悟结合的实效性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12 08:54:56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读悟结合的实效性
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怎样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何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一线教师不仅关注理论上如何澄清,而且关心在操作层面怎样落实.要构筑有效的语文课堂,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读文本 ,把握主题
深入研读文本,准确地解读文本,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崔峦指出对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苏教版第八册语文教材《“番茄太阳”》 叙述了“我”与盲童明明之间的一段交往,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文章中的“我”显然就是作者的艺术化身,现实生活的艰难让“我的心情灰暗无比”,是盲童明明的笑声感染了“我”,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的心“温暖”起来.对于文本的解读、“番茄太阳”的内涵、“明明的笑声”的理解是多元的,网络上争议也是较多的:绝大部分老师都把小女孩的“笑”解读为“坚强”,把结尾的“许诺捐腿”升华为“高尚的奉献精神”.但经过反复研读课文,我认为盲童快乐欢笑与“坚强”的性格无关,而是因为她的父母努力给了明明和正常孩子一样甚至更多的爱和关注.亲情关怀使得身残的小女孩同样享受到正常儿童应有的快乐,这才是课文的教学价值所在.“我”的情绪由灰暗逐渐好起来的原因,实际就是融融亲情关怀下的小女孩“咯咯笑声”的感染.我还认为结尾的“许诺捐腿” 本是小女孩无心的天真之语,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小女孩懂得了去爱,而不是注重“捐腿”结果的牺牲性“奉献”!
很多时候,对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的把握不是那么简单的.有的课文主题思想明显,有的蕴含在字里行间,要认真钻研,多读些参考书,从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上,从作者的其它作品中,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真正把握其人文内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上好一堂课,你一辈子都在备课.”所以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是语文老师一生都必须修炼不止的看家功夫.
二、明确目标,精心设计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习惯;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言、思想、品德、情感、思维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全面发展.
苏教版第六册《剪枝的学问》,揭示了“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绿线内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在积累的基础上会灵活运用;三是弄懂剪枝的学问,并掌握用人物对话来揭示事物所蕴含的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步骤的安排,第一课时完成三项任务:学会9个生字,认识绿线内2个生字;理解和运用词语;读熟课文、感知内容.第二课时完成三项任务:读好课文,揭示道理,学习并掌握表达方法.这样的设计,没有繁复的框架,清水芙蓉般的质朴,使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类型和能力模型完全显现出来,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最俭省也是最有效的家常做法.
三、推敲字词,品味语言
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文学作品,语言规范,而且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背诵、记忆、吸收、积累.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吸收规范的语言,要将语言的规范性、生动性体现出来,使学生读懂词句,好的片段、课文要朗读、背诵.
特级教师王崧舟一直倡导语文教师要有语文意识,要用语文的眼睛去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甚至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总之,要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他认为语文课要在“关注语言文字所表达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语言文字表达形式所传递出来的那种节奏,那种韵味”.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是这样处理“冒”这个字的: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教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教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
要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关键在于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发挥语言的魅力.王崧舟老师仅凭对一个“冒”字的解读就引导学生品出了荷花的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有灵魂的.语言和思想、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任何思想、情感都是通过语言才能表达出来的.叶圣陶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讲得非常清楚了.他说:“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之处,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独立固定的材料来的.” 所以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就是要发挥语言的魅力.
四、读写结合,坚持练笔
阅读文本,特别是阅读名家名篇,既要学读,又要学写.所选的阅读篇目是名家名篇,促使学生吸取和积累下大量的规范而优美的语言,为作文打基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文章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学习文章的写法,在阅读课上体现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尤其要强调说和写的训练.大作文以外,要重视平时结合阅读的小练笔.我一直主张在每一篇课文讲读过程中,除了读书之外,要有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听、说、写练习,就是由读迁移到听、说和写,可以是内容的迁移,也可以是语言形式的迁移.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练笔实践.
苏教版第八册《三顾茅庐》一文中“隆中景色”这一片断景色美、方法妙,很有典型性.我要求学生用上“来到……只见……”写一处景色,要求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适当创新.这是写作方法和语言形式上的迁移.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在阅读课文第3、4段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地震中的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无私付出,在朗读之后,安排这样的写话练习:“从台湾青年身躯里涓涓流出的骨髓,此时此刻正涓涓地流入小钱的体内,小钱终于得救了,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时此刻他的内心又怎能平静呢?让我们的心紧紧地贴着小钱的心,将他内心的感受也涓涓地流入你的笔端.”这是内容上的迁移.这个小练笔的设计,非常有意义,不但练习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更说明只有学生真正有了感受,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阅读一篇文章,如果在思想上有所悟,情感上有所动,心灵上有所净化,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一;如果在语言上有所积累,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二;如果学到一点写作方法,懂得作文必须“情动而辞发”,这就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三.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远非上述的几点,它涉及到各个方面,既有教师自身的因素,也有学生方面的影响,还有各种教学环境的制约.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探索和改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真正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