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求一首袁枚写的诗的名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5/15 03:27:09
求一首袁枚写的诗的名字
袁枚曾经写过一首诗,是和他家的匠人有关的,就是主要和匠人有关,就像他的一首诗是《别常宁》写的是仆人常宁一样,
袁枚在桂林的一段往事
  1736年(乾隆元年)年仅21岁的袁枚,从家乡杭州千里迢迢来到桂林,投奔他的叔叔以寻找新的出路.
  袁枚的家境并不富裕,父亲和叔叔都在外地游幕,家中由祖母主持,一直没有固定的家产,赁屋而居,家徒四壁,日用艰难.不过袁枚在杭州却以早慧闻名,12岁就考取秀才,被视为神童,18岁由浙江巡抚程元章保送到万松书院学习.年轻的袁枚兴趣广泛,对科举制艺并不专心,结果在大考中接连败北.
  于是,袁枚的祖母做主,以二两银子做路费,请人送他到江西,又借钱坐船到桂林,投奔当时正在广西巡抚金鉷幕府中的叔父袁鸿.袁鸿对穷愁潦倒的袁枚并不客气,倒是金鉷有心测试一下这个名闻遐迩的神童才子,便在巡抚衙门的八桂堂中,便命他立时做一篇《铜鼓赋》,结果袁枚援笔立成,文采飞扬,博得众人大加赞赏.
  年轻的袁枚在桂林期间游览了现今七星公园内的七星岩和栖霞寺,并做诗《同金十一佩恩游栖霞寺并望桂林诸山》以记其事.诗中记述,袁枚是6月份去的七星岩,“山腰有洞五里许,秉火直入惊乌鸦”.按以前游览七星岩,都由旁边的栖霞寺僧人做准备火把并当导游带领入内,按所游览岩洞的大小分别收取不同费用,在民国期间还是如此(见田曙岚《广西旅行记》),想来袁枚当时也是由当地僧人带领前往的.
  七星岩内千奇百怪的钟乳石让年轻的袁枚大为惊奇、叹为观止.“山川人物溶在一炉内”的奇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他想象地比喻道,那定然是古代的神仙精怪聚集在一起,“忽然刚风一吹化为石”.否则,“造化纵有千手眼,亦难一一施雕镌”.游罢下山,袁枚依然心有所念:“我本天涯万里人,愁心忽挂西斜月”.
  在金鉷的巡抚衙门里住了3个月后,博学鸿词科即将开考的消息传到桂林.这本是朝廷为优待那些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的年长德邵的硕儒而专门开办的,但金鉷却专折保举21岁的袁枚参加,还赠送他120两银子,并遣专人护送到京师.
  离开桂林时,袁枚对金鉷感激涕零.一方面,金鉷的特别推荐使他名声大振,另一方面,获得展示才华的机会也让他踌躇满志.在临别赠金鉷的《荐鸿词北上辞别桂林中丞》一诗中,他说自己是“万里投知己,千秋见伟人”,并表示自己要不负众望、知恩图报:“桂岭三秋月,长安一路尘.拜辞先洒泪,图报屡看身”.
  在桂林的短短3个月期间,袁枚还和他叔叔家的仆人常宁结下友情,在送别常宁的诗中,他饱含深情地说:“知己哪须分贵贱,穷途容易感心情”.(《别常宁》)
  从“穷途容易感心情”这句诗可以看出,袁枚对自己的桂林之行是百感交集的.在遭遇人生最初的挫折后,他来到桂林以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这里他获得声誉并重新燃起希望,所以在诗中他要常宁等着他的好消息.
  博学鸿词200多人的应考者中,袁枚年纪最轻,尽管又没能考中,但才子的名声已在京中不胫而走.结果,2年后的袁枚如愿考上进士,进了翰林院,为他此后成为近50年的文坛盟主打下坚实的基础.
  1784年,在离开桂林48年后,69岁的袁枚再度来到桂林.这次他是从广州沿水路西行,当年9月16日(农历纪年)出发,半个月后到达阳朔.此时的袁枚已是文坛领袖,名声远播,而且身体健康,据当时人描述,看起来犹如五十多岁的模样.
  舟行途中,袁枚得以包揽桂林山水.他写了九首六言诗来描述眼前所见,并认为它们实际已经超过家乡的天台山和雁荡山.“碧簪照水横抽,石笋当空孤插.造成阿育天王,八万四千宝塔”.这首小诗将漓江沿岸孤拔挺秀的山峰,比喻成一座座佛塔,形象可人,又饶有禅趣.
  重进入桂林,让袁枚感慨丛生.可以说,他一生的功名事业,都发端于桂林.将近50年过去,垂暮之人(袁枚听信算命人言,自认只能活到73岁)旧地重游,所看见的又是什么呢?桂林城中已无故旧,只有当年的山水依稀照人.在《重入桂林城作》中,袁枚写道:“水石无情我有情,一丘一壑皆前生”,充分表达出袁枚对桂林这个自己早年寻梦之地的诚挚感情.他仿佛又看见年轻的自己站在当年的桂林街头:“黄粱一梦谁能再,我竟来寻梦还在”.
  10月8日(农历纪年),袁枚重游七星岩,这时他才知道50年前那个夏天所游览的并非岩洞的全部,而是一小段而已,于是再度做诗记之.
  桂林城中心的独秀峰,因突兀险峻及古来游览、刻石者众多,成为往来桂林的人必去之地.袁枚在游览后写下一首著名的《独秀峰》,其开头两句“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被后世认为是描写桂林山峰特色的佳句,被广为引用.在诗里,袁枚更是从山峰的形状,想到个人的行为、观念:“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期间,袁枚还游览七星岩附近的菩陀寺,后来又攀登叠彩山,游览风洞,登高远眺.
  在桂林期间,袁枚也去探访原先故人的旧宅,但人非物亦非,徒增感慨而已.他早年刚到桂林时,曾在巡抚署衙内遇见一位铁髯居士,精于方术、导气、养生之学,兼之鹤发童颜,袁枚视之为神仙,此度再往其旧居,却发现那里已变成佛寺,原先遗迹荡然无存,袁枚只得喟然:“大抵神仙多解蜕”.(《访韦铁髯钵园旧居》)
  对当年不遗余力推荐自己赴京(此事当时即被载入广西府志)的原巡抚金鉷的感恩之情,一直萦绕在袁枚心中.此次他再度来到当年署衙,不禁感慨万千:“人天渺渺恩难报,函丈依依事未忘”.袁枚在早前诗文里记述,由于巡抚大人对他爱护有加,结果使得他的叔叔也对他也另眼想看.如今,过去的荣耀都已远去,“只有庭前丹桂树,见公夸许见公怜”.(《重等抚署八桂堂有怀荐主山德公》)
  近50年过去,对当年权倾一时的金巡抚,桂林城内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袁枚发现还有两人还依稀记得当年旧事,在重温昔时情景时,他不禁“双泪落如丝”.(《德山中丞抚粤九年,事在雍正间,问之粤人,竟无知者.惟刘仙庵、僧恒远犹能言其颠末,喜赠一诗》)
  袁枚这次在桂林住了近2个月时间,于那年的暮秋初冬时节离开桂林北上湖南.在离开桂林的那天,一些当地人士到漓江边为其送行,他们中有书院山长,有当地官吏,也有布衣士子携诗到舟中相顾,袁枚十分感动,到湖南全州后,袁枚写诗相赠:“知否衰翁行半月,梦魂还绕桂林西?”
  袁枚离开桂林,当地不少官吏赠诗赠物.岑溪县令李义堂赠诗索和,袁枚一挥而就;大司马庆树斋赠送貂皮衣帽,李松圃赠送石菖蒲,谢蒲柳赠送苗锦,这些袁枚都有诗报谢.
  从桂林坐船到兴安灵渠,100多里的路程,袁枚走了10天.到兴安后,有感沿途景色,袁枚写下一首描写桂林山水的佳作:“江到兴安水正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在离开桂林的舟中,袁枚感慨万千,一连写了四首诗(《舟中遣怀四首》).自己白首远游,邻里嘲笑,家人劝阻,但袁枚有自己的理“倘为名利出,未免心烦忧;专为山水行,何处非虚舟?”
  离开兴安继续北行时,袁枚看见桂江边的一枝垂柳,这让他格外高兴:“可是江南人忆我,六千里外教君迎?”(《将到湘山寺,江上有垂柳一枝,入粤以来所未见也》)
  此时的袁枚,已告别了他一生魂聚不散的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