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字典,真正的汉字!由于推广了白话文,人们渐渐落下了文言文.其实想起当年胡适先生所说,白话文较之文言文更加简便.忽然觉得十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8 22:25:45
字典,真正的汉字!
由于推广了白话文,人们渐渐落下了文言文.其实想起当年胡适先生所说,白话文较之文言文更加简便.忽然觉得十分可笑,中国文字,从开创伊始,便于每个字中赋予了深刻的意思.这点,从造字六法之中便可窥之一二.随着时代的推移,加之文字之简化,使得我辈更加难以看懂古人所留经典,通俗的说,
有时觉得,中国教育之失败,简直无以言之.自小起,便教些不三不四的东西,真正深刻的东西完全没学到.而且教师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只能做到逐句翻译,却无法做到逐字解读,可能你们觉得没必要,但是我觉得这很重要,也许是个人观点不同罢!
更可悲的是,我们能搞清楚每个英文单词的所有意思、用法以及注意事项,却没法说清每个汉字所具有的意思.我忽然觉得,中小学生门最应该看的书籍,不是四书五经,不是没必要,而是没资格!他们最应该看的,是字典,从《说文解字》开始,到《康熙字典》,不求牢记,至少扫一遍,留个影响吧!这样不但可以避免文言文学习当中的各种问题,而且还能提高现在学生至少在用词用字上的水平(现在学生错别字之多,用字用词之不准确,令人发指)!
本人便是深受其害,所以,从高中时代起,我便开始书写繁体字,并留心各个汉字,遇上生僻、多义字时,猛翻辞海.原本在小学时代就应该学完的东西,我竟然在临近高中毕业的时候才刚刚开始,不可不谓之悲哀!
最后,我想说,你们可能会说我再开历史倒车,我只能说我不这样认为.
如果你们说我是顽固的卫道士,那么,在这个大道迷失的时代里,我会将这个词当做是赞美!
下面有位朋友回答了,我忍不住想辩解几句,苦于给我的字数有限,我只好在这边说了(续1).
2.当时的书写工具自然是一个限制,但是却不能认为是古人迫不得已的.至于重音为题,依我看,白话文中同样不少吧!
3.第三点本人未有深入的观察研究,不好断言.
4.至于你的第四个回答,我也很赞同,但是,有多少教师,能够如我所说的一般,将“文”与全部的“字”二者相联系的教授于学生呢?
5.文字随着时代的发展确实有所变化,这不假,也不反驳.但是,如上所说,我所侧重的是,难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就能够名正言顺的忽略了其“本意”,注意,是每个汉字在被创立之时所赋予的“最初”意思!而且,你也说了,大灾难是假如(虽然汉族所受的灾难并不少了),那么,这样我们就更应该珍惜所遗留下来的文化了,你说呢?
呵呵,不太赞同楼主的观点.理由是:
一、语言、文字是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工具.不可否认,有些思想,用文言文表达优于白话文.但是,我们还是要回到生活的逻辑,看看现实社会生活中,用语言文字表达最多的是什么.日常通信、起草法律、订立合同、制定《“十二五”规划纲要》,还是白话文词汇更丰富,表达更简洁、准确.
二、历史上,文言文一直有很大局限.一是说与写不一致,记录一段讲话,必须把“话”翻译成“文”,再好的翻译,意思难免有出入.二是文言文适合看,不适合听.我念“德不孤,必有邻”,对方可能听成“得布谷,必有鳞”(得到一只布谷鸟,必然长着鳞片).
其实,文言文的产生,不是因为古人思想深遂,而是不得已.试想,最早的时候没有纸,只有龟甲、兽皮,后来又有竹简、帛,书写成本很高.为了用最少字表达意思,必须牺牲文章的通俗性、准确性.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存放和传播的问题,清代一本《红楼梦》,写成汉代竹简要上百卷、几百斤重、堆半间屋子,是真正意义上的汗牛充栋,在印刷术不发达的时代,必须靠传抄发出去,这几乎不可能.文言文,正是古人想写又不敢多写纠结的产物.
三、关于当前中小学生文字功底不扎实的问题.个人认为,中国的语文课,开得已经够多了,一个人花十几年工夫学本国语言文字,不可不谓漫长.功底不扎实,应与学生接触俏皮的广告语、网络语言太多有很大关系,后者严重扰乱了视听.要纠正,一是注意整肃视听,二是作为学生,也要多看些正规的文章.
四、字典、词典是个好东西.但我认为,不能把学字典和学课文分为两个阶段.不学课文,单学字典是很枯燥的,不太符合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
五、古代汉字的义项,好多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亡.尽管学《康熙字典》,有利于把握字义演变源流,但对于学习现代汉语而言,却不是必须的.假如50年前有一场大灾难,让古书(包括古代字典)全部灭失,现代汉语仍然自成体系.就像目前世界上好多小语种国家,根本就没有留下多少语源学历史资料,但并不防碍语言文字的应用.所以,学古代字典,更多地是为学习、研究、欣赏古文服务,而不是为学习应用现代汉语服务. 再问: 这位朋友说的不无道理,也许是我的问题语言未能很好的组织,体现不出我的侧重点。 1.你说,白话文更加丰富,准确。但阁下所言在我看来依旧比较笼统。我的意思是,我们能够理解一个词的意思,但却难以理解一个字的意思,说来比较可笑,有次,我忽然想起一字,“厌”,是何意,不知。还有“诚”,亦不知,这难道不尴尬么?汉人竟不知汉字之本意,即创字时所赋予的意思!联系我问题中的第三段,的确很可悲!(余下在补充问题中)
再答: 明白你说的意思。本人也爱好古文字,看了古人的解释,确有“用了几十年都不知其本义”的惭愧感。但是,这种惭愧是来自国学修养方面的,但您说到中小学语文教育,我觉得未必把国学修养放到很突出的位置,认为还是先学最实用的更好些。 同样的惭愧感来自学习化学,吃了十几年盐,方知它是氯化纳。很为古人惋惜,他们吃了一辈子盐,至死不知其化学本质。而或,他们只取其实用(食用)的一面,应不算太大的遗憾吧。再有一例,现在好多人学习计算机,并不在二进制、编程上下苦功,只学PHOTOSHOP,也是一种明智的舍本逐末吧。 你我前面都曾提到过字义,这方面相当复杂,似应作为大学学习的内容。我曾研究过一些字,即使在汉代之前,音形义就发生过相当复杂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说文解字》里的一些解释,已经不是字本义了。而研究最早最早的汉字本义,这谈何容易?好多谜底专家都没有解开。以致于对字本义,一本字典一种解释的情况也很多。   还有一个观点你未必赞同:词不是由字组成的!可以想像一下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或时代,他们有语言,所以有语言的最小单位--词,而无文字。即使一个民族有了自己的文字,词的存在仍然不依赖于文字!好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字是“砖”,词是“墙”,无砖则无墙。事实上,词和字的关系,更像是歌曲和唱片,唱片只是记录歌曲的工具而已,没有唱片,照样有歌曲,歌曲的存在从来没有依赖过唱片。所以,要说理解词必须首先理解记录词的符号--字,是讲不通的。   当然,技不压身,多了解一些文字学知识总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