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中华民国的历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5/12 20:44:03
请老师讲一下从孙中山辛亥革命,到中华民国的建立,再到新中国的建立,这段历史吧。我很想了解一下,请讲的详细一点,谢谢了。
解题思路: 您好,首先对您勤学好问的精神表示欢迎,希望解答使您满意。
解题过程:
(三)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
1. 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
(1)同盟会成立:1905年8月,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组成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召开成立大会
(2)政治纲领: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施政纲领
(3)同盟会成立的意义: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机关刊物:《民报》
(5)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
“创立民国”,即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
“平均地权”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2.评价三民主义:性质、积极意义、局限性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3.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围绕民族、民权、民生三个焦点
同盟会成立以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论战基本上是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的。
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行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4. 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资产阶级革命派把武装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作为奋斗目标, 同盟会成立以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1)萍浏醴起义的特点:
【时间】1906;【领导人】刘道一;【地点】 :萍浏醴地区【特点】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武装起义
(2)黄花岗起义【时间】 1911年4月,【领导人】黄兴;【起义名称】在战斗中牺牲和被捕后就义的革命志士,合葬于广州郊外的黄花岗,这次起义被称为“黄花岗起义”。【特点】黄花岗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最大规模的一次起义,影响巨大,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5. 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1911年)
(1)武昌起义的成功的原因
【1】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由于各种近代学堂的设立,湖北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群,他们成为革命党骨干
【2】武汉是帝国主义较早入侵的地区,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势力的压榨,使人民群众的反抗思潮不断高涨,而成为武昌起义的群众基础
【3】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比较长期的起义准备(共进会,文学社)
(2)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熊秉坤等打死反动军官,率领士兵起义,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了。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史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3)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成功以后,成立湖北军政府,以黎元洪为都督。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国号为“中华民国”
6.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
帝国主义准备武力干涉中国革命的表现
①严守中立:积极扶植新的**人袁世凯,袁成为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
②南北议和:袁和帝国主义联合向南方革命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孙中山交出政权 
7. 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1)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性质
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临时副总统
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实际上,政府里也混入了一些立宪派和旧官僚。
(2)内政外交
【1】 内政: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对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以及改革社会风气,都起了积极作用。体现革命性
【2】 外交:《告各友邦书》承认不平等条约。体现妥协性软弱性
(3)《临时约法》的制定颁布、内容、性质
制定颁布: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约法规定:
【1】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3】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4】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
【5】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编的权力,约法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6】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会议的多数党产生。
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清朝宣统帝下诏退位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
(2)袁世凯就任临时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这样,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
9. 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性质、功绩、教训
(1)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要点:打击封建主义;打击帝国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反对殖民主义
【1】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反对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辛亥革命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3】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3)教训: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改变。这次革命的失败证明,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四)北洋军阀的统治
1. 北洋军阀政权的建立
(1)建立的标志: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实质:封建军阀专制统治
(2) 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表现:
【1】在政治上,袁世凯破坏《中国民国临时约法》,控制内阁。
【2】在军事上,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2.二次革命
(1)国民党的建立
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宋教仁任**理事长。
(2)“宋教仁案”
为阻止国民党组织责任内阁,1913年春“宋教仁案”
(3)二次革命的失败
孙中山、黄兴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掀起了“二月革命”。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誓师讨袁。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等省相继独立。但是,国民党力量涣散,北洋军力量强大,二次革命很快失败了。袁世凯的势力更加巩固。
3. 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
(1)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步骤
【1】1913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是大总统
【2】下令解散国民党
【3】1914年,下令解散国会
【4】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6】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
(2)“二十一条” 1915年5月9日,就是“五九国耻”。
(3)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4)蔡锷等领导护国军
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人在云南通电讨袁,宣布云南独立。他们组织了护国军,向川、贵和两广进发 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袁世凯绝望死去。
5.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1)历史背景
【1】辛亥革命对封建制度的冲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受到鼓舞
【2】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交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3】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概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3)两大思潮和著名实业家
有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当时社会的两大思潮是“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这些实业家是“实业救国”的代表。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特点: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在资金、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国。
【2】在整个工业中,外国资本占主导地位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同封建自然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5)影响:
【1】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在一些企业和地区,不断发生工人罢工。
【2】无产阶级的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五)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
(1)兴起的背景
【1】政治方面:列强侵略,袁世凯专权,中国先进分子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2】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要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
【3】思想文化上方面: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就这样孕育而生了
(2)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发表抨击尊孔复古文章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前期的指导思想: 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4)领导人;主要阵地;活动基地
(5)主要内容 :
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发展到后来还宣传十月革命,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李大钊第一次)
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④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五四运动的背景、爆发和经过
(1)背景:
国际方面【1】一战期间,日本、美国尤其是日本已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这促使人民反帝情绪高涨
【2】十月革命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国内方面【1】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权利;对内掠夺,人民负担沉重。
【2】军阀之间不断混战,人民苦不堪言。
【3】阶级基础: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罢工不断发生。
阶级矛盾加深,并成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4】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促使先进分子开展爱国运动
(2)导火线(113)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爆发时间:1919年5月4日
(4)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5)经过:①运动中心转移:5月4日,北京大学:“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②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初步胜利:从6月初起,为支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也罢市。运动的中心由北京移到了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给北洋军阀政府重大压力。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此后,全国人民为拒签和约进行斗争,在巴黎的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4.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 性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 各阶层的地位:
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并起了领导作用。
(3)伟大功绩:五四运动波及全国二十多个省,一百多个城市,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伟大功绩在于“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4)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十月革命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5)标志作用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 1920年秋 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建立,陈独秀任书记
(2) 条件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国际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3) 中共“一大”的召开
【1】召开时间、地点: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举行。
【2】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3】作用:理论指导;革命纲领;无产阶级政党;民族利益
(4)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中共二大:它的中心任务是根据国情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2】内容、作用
大会规定,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样,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大会还决定中国共产党加人共产国际,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六)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失败
1.中国共产党确定与国共合作
原因:二七惨案的教训、共产国际的指示;方针:党内合作。
2.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3.中共“三大”的主要内容
(1)中共三大的主要内容
1923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会上确定了合作的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2)中共三大没有解决的问题
中共三大的决定,有巨大历史功绩。但是在这次会上,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4.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主要内容和意义
(1)时间、地点
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2)主要内容
主要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以适应时代潮流的精神。这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大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3)意义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党“一大”以后,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5.黄埔军校
(1)领导人: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2)特点:黄埔军校与以往的军校不同,它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黄埔军校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6.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1)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推翻对象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时,直系将领冯玉祥从前线返回北京,囚禁总统曹锟,推翻了直系控制的北京政权。这就是“北京政变”。
(2)孙中山北上,《北上宣言》的内容
1924年冬,孙中山扶病北上,并发表《北上宣言》。宣言提出:对内要消灭军阀势力,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要求“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和建设”。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支持孙中山的《北上宣言》。一个对内要求结束军阀统治,对外要求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国民会议运动,在全国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3)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①五卅运动导火线:日英等帝国主义残酷镇压罢工工人;5月,又在上海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②性质: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帝爱国运动
③领导者:上海工商学联合会
④省港大罢工的特点:全国各地人民、海外侨胞和外国工人都支持上海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6月,香港、广州工人罢工。在省港罢工委员会领导下,罢工坚持16个月,是当时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的一次,给英国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
⑤五卅运动的意义
五卅运动是大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以前所未有的打击,为后来的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4)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两次东征陈炯明及其作用
1925年,军阀陈炯明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的支持下,准备进攻广州,推翻革命政府。广东革命政府以黄埔学生军为主力,进行两次东征,在省港工人和东江农民的支持下,全歼陈炯明叛军。不久,国民政府又统一了广东、广西,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这就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
(5)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
第一次东征以后,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汪精卫任主席。国民政府将所属军队统一编为国民革命军。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许多共产党员在军队中担任党代表或政治部主任。
7.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北伐的胜利进军
(1)北伐的目的和主要对象
为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个军阀。
(2)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北伐军在湖北激战的时候,孙传芳到江西,企图攻击北伐军的侧后。北伐军转攻江西,南北合击,歼灭了他的主力,占领南昌。福建敌军起义,北伐军进占福建、浙江。第二年春,北伐军占领南京,进驻上海,威震全国。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3)与冯玉祥会师郑州
吴佩孚、孙传芳溃败时,张作霖进军河南,企图阻挡国民革命军北伐。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从武汉北上的北伐军连战皆捷,与冯玉祥的部队会师郑州。奉军被迫撤退。从南京北上的北伐军也占领了徐州。
(4)工农运动的发展
北伐战争得到工农运动的大力支持,北伐战争的胜利又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高涨。
北伐军占领长沙、武汉以后,湘赣两省工人成立总工会,组织工人纠察队,支援北伐战争。
(5)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
为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上海工人举行三次武装起义。前两次起义失败后,第三次武装起义在陈独秀、周恩来新自指挥下,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6)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
北伐军经过的农村,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尤以湖南的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那里的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农会还组织农民支援北伐战争。
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热情歌颂农民运动“好得很”。
(7)帝国主义的干涉
“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南京惨案”等一系列屠杀中国军民的事件。
(8)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各地人民进行反帝斗争,纷纷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军队,收回租界。这次斗争,成果最大的是湖北、江西的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
8.国民革命的失败
(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蒋介石为发动反革命政变的时间:1927年4月12日;性质:反革命
李大钊在北京被杀害
(3)“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发动者:汪精卫
结果: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终于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4)大革命结果及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及作用
大革命结果: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但是,这次大革命在反动派镇压下失败了。
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它们联合绞杀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主观方面,年幼的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对蒋介石、汪精卫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活动一再妥协退让,使党在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大革命的教训:
惨痛的失败给中国人民以深刻的教训,使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大革命作用: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航程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其次,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
第三,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这些都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七)国共的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起义和井冈山的星火
(1)三大起义的名称、特点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共领导的军队诞生了
【2】湘赣边秋收起义:毛泽东领导,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
文家市决策,决定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三湾改编,确立了当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三大起义共同的意义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3)八七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会议,即“八七会议”。瞿秋白代表中央作了《关于党的任务和工作方针问题的报告》。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意义:八七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巨大贡献。
(4)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他领导井冈山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经过近半年的艰苦努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5)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全军一万余人,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2.土地革命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1)土地革命的时间、内容、作用
时间:1931年春,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都城、性质
为了推动革命斗争,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这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3.日本大举侵华
(1)“九一八”事变 时间:1931年9月18日夜
(2)蒋介石的政策、后果
蒋介石密电张学良:“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20万东北军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不战自退。不到半年,东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1932年,日本扶植清废帝博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中国东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3)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实质
蒋介石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继续推行向日本帝国主义妥协、对红军“围剿”的反动方针。
4.红军的反“围剿”
(1)毛泽东指挥前三次胜利
从1930年底到1931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三次反革命“围剿”。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干净、利落地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反革命“围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
(2)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王明、博古掌握中共中央领导权,“左”倾错误在中国共产党内占据统治地位。王明等人剥夺了毛泽东对苏区军队的领导权,又强令中央苏区红军主动出击,攻打敌人重兵布防的地方。但是,周恩来、朱德抵制了王明等人的错误指令,于1933年春,打破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5. 红军的战略转移
(1)长征的背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第五次反“围剿”一开始,博古、李德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不丧失寸土”的口号,命令红军全线出击,攻打敌人的坚固阵地。进攻受挫以后,他们转而采取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主张“分兵把口”,处处设防,节节抵抗,同敌人打阵地战,以“短促突击”跟敌人拼消耗。结果,红军奋战一年,伤亡惨重,却没能打退敌人的“围剿”,反而使自己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2)遵义会议
内容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及意义
时间、标志: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第二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意义 :
第一,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第二,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不足三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
第三,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长征精神:
6.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
(1)东北抗日义勇军 :
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义勇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2)东北抗日联军:
中国共产党派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是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
(3)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1933年春,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同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与日军血战五昼夜,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这个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但蒋介石却诬蔑同盟军“妨碍统一政令”,派兵勾结日伪军夹击同盟军。同盟军弹尽粮绝,宣告失败。
(4)“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爱国将领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内反蒋势力李济深等,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由李济深任主席。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同红军签订《抗日停战协定》,得到国内舆论的支持和同情。蒋介石勾结日军,夹击十九路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坚持了不到两个月,最后失败了。
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制定
(1)“八一宣言” :华北事变以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瓦窑堡会议 :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开会,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这一方针,得到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拥护。
(3)《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瓦窑堡会议结束以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这个报告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推动了全国各阶层爱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8.“一二·九”运动 (1935年)
性质:抗日救亡斗争
作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新高潮。
9.西安事变 (1936年)
(1)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2)目的:逼蒋抗日
(3)中共的立场、方针: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
(4)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八)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1937年7月7日,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2)为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史称“八一三事变”。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三大会战(淞沪、太原、徐州)
(2)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在台儿庄消灭日军一万余人。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3)片面抗战路线的实质 :国民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无力阻止优势敌人疯狂进攻。
3.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全面抗战的路线: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抗日根据的特点:此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4. 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
内容 :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5.汪伪政权的建立和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和原因
原因:日本【1】迫于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2】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威胁
中国:正面战场连续败退,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
标志:日本基本上停止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进攻
(2)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计划破产。日本帝国主义因而改变了战略方针。它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3)日本在沦陷区经济掠夺的总方针:其总方针是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它的附庸经济。
(4)日本在沦陷区奴化教育目的:企图以此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实现其同化政策。
6.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1)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标志、内容
【1】标志: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
【2】内容: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2)皖南事变
【1】时间:1941年初;【2】地点:茂林地区;【3】制造者:国民党军队八万余人
(3)中共的方针:采取了坚决回击的方针。重建新四军军部。公布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
(4)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豫湘桂战役: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历时八个月。国民党战场大溃败,这是国民政府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恶果。
(5)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独裁统治的特点: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互相结合、渗透,是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
7. 共产党坚持抗战
(1)百团大战
【1】时间:1940年下半年;【2】地点:华北;【3】指挥者:彭德怀
(2)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 反扫荡斗争
根据地军民执行“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的运动战”的方针,积极开展了反“扫荡”斗争。民兵积极配合正规军、地方游击队作战,创造出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等游击战术。在反“扫荡”斗争中,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也表现得十分英勇。
(3)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1】“三三制”原则
在根据地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就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3】大生产运动
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荒,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4】整风运动
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整风运动。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通过整风,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8.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作用:这次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1945年9月2日
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九)人民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基本解决,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1】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及其原因
蒋介石一面积极准备发动内战,一面又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特别是由于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立即发动全面内战还有困难,于是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共同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2】中国共产党的目的和口号
目的:为了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以利于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
口号:和平、民主、团结
【3】《双十协定》的内容、未达成的协议
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国民党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等。
但是,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虽然共产党方面做出重大让步,仍未能达成协议。
【4】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签订的意义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签订,是人民力量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通过这场斗争,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它再要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5】政治协商会议 争论的焦点
按照《双十协定》的规定,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的斗争围绕着政权和军队问题进行,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是争论最激烈的问题。
2.全面内战的爆发
时间、标志
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在美帝国主义援助下先后向中原、华东、晋冀鲁豫、晋绥等解放区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了。
国民党从全面进攻→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
3.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
(1)战略反攻的背景:国民党“制宪国大”的破产;第二条战线的形成;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的决裂
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
(2)主攻方向及其概况
1947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主攻方向是中原地区。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随后,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南渡黄河,挺进了豫陕鄂边区;不久,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三军形成品字阵势,像三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
其他解放区军民也转入反攻,收复失地。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了石家庄,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迫使东北敌军退守长春、沈阳等几个孤立的城市。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这一年,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3)三大战役的名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4)三大战役迅速胜利的原因
【1】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2】在三大战役里,广大人民群众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积极支援前线。国统区的中共地下党和革命群众也为战争的胜利,积极贡献力量。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主要内容
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他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他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他还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2】意义
会议解决了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2)《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1】国民党假和谈的阴谋
由于国民党军队在三大战役中的大溃败,加上美国和国民党内部的压力,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企图用假和平作缓兵之计。针对蒋介石的“求和”声明,毛泽东发表对时局的声明,揭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但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国内和平,减少人民的苦难,他在声明中提出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蒋介石走投无路,被迫下野,退居幕后指挥。李宗仁出任代总统,表示愿意和平谈判,企图与共产党划长江而治。
【2】假和谈阴谋破产的标志
南京国民政府于4月20日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3)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时间、意义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了。
(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从中国共产党方面来说,主要是:
【1】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
【3】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
【4】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5】组成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
【6】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1)中心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2)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3)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当选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
2开国大典和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
(1)新中国成立时,人民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华南、西南一带负隅顽抗,国民党大批特务、土匪到处进行破坏活动,威胁人民政权。
(2)全国领土基本解放的时间、标志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3.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1)抗美援朝的目的、时间、指挥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与朝鲜军民并肩抗击美国侵略者
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同时,这一胜利,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土地改革的原因、内容、特点、意义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全国广大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展开。为孤立地主阶级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这次土地改革实行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已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3)镇压反革命
为了巩固人民政权,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经过一年的斗争,基本上肃清了祖国大陆上的反革命残余势力。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