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古诗分析(诗歌鉴赏)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22 15:28:28
长安秋夜 内官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 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 注:李德裕是唐武宗会昌年间名相,为政六年,有重大政治建树。 (1) 本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其中第一句中的“传”和“问”二字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分析。 (2) 本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老师给出答案与思考分析过程。 另外,做古诗题目时,我总是不能准确全面地从古诗中获取有效信息,不能很好的理解古诗蕴含的思想感情。我应该如何提高?此类问题有没有什么技巧和方法? 请老师关注添加的讨论。
解题思路: “内官传诏问戎机”,表面看不过从容叙事。但读者却感觉到一种非凡的襟怀、气概。因为这经历,这口气,都不是普通人所能有的。一“传”一“问”,反映出皇帝的殷切期望和高度信任,也间接显示出人物的身份。“载笔金銮夜始归”,一个“始”字,感慨系之。句中特别提到的“笔”,那决不是一般的笔,它草就的每一笔都将举足轻重。“载笔”云云,口气是亲切的。写到“金銮”,这决非对显达的夸耀,而是流露出一种“居庙堂之高”者重大的责任感。   在朝堂上,决策终于拟定,他如释负重,退朝回马。当来到首都的大道上,已夜深人定,偌大长安城,坊里寂无声息,人们都沉入梦乡。月色撒在长安道上,更给一片和平宁谧的境界增添了诗意。面对“万户千门皆寂寂”,他也许感到一阵轻快;同时又未尝不意识到这和平景象要靠政治统一、社会安定来维持。骑在马上,心关“万户千门”。一方面是万家“皆寂寂”(显言);一方面则是一己之不眠(隐言),对照之中,间接表现出一种政治家的博大情怀。   
解题过程:
(1)国家正逢战事,皇帝召集大臣议事。一“传”一“问”,反映出皇帝对作者的殷切期望和高度信任,(2分)也间接显示出人物的身份。(1分)
(2)全诗刻画了一位深得皇帝信任,忠心为国,不辞辛劳的贤相形象。(2分)前两句写作者接到皇帝的命令,急忙赶往宫中商议军国大事,到了深夜才回家。(2分)后两句夜已很深,人们都已进入了梦乡,作者走在路上,不知什么时候朝服上已经缀上了亮晶晶的露珠。(1分)
是对古诗鉴赏心生畏惧了吗?千万不要这样悲观,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方面广泛的积累,尽可能多的掌握古诗词。如果不会做,哪怕多看一些古诗词或古诗词习题答案也可以。另一方面,就是要研究鉴赏技巧,它是应对考试的重要手段。
一、每一首诗词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及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所以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注意诗歌提示性的信息(如题目﹑背景提示﹑注释等),这些是鉴赏古诗词首先须考虑的问题,有的还可能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二、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抒情的最好形式,从古到今都是这样。中国古代的诗歌表达相对含蓄,往往托物言志或写景抒情,我们鉴赏诗歌就是要品味出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所以借助各种知识和信息,分析诗歌的情与景也是鉴赏诗歌的关键。诗歌中的情往往是隐含在各种描写中的,不是平白直露的,这就要求我们目的性很明确得去从各个角度剖析诗歌的各种技巧。
三、注意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回答古诗鉴赏题,一般字数不会太多,但答题的内容要重点明确,顺序合理,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如果语无伦次,用语模糊,即使理解对了,也可能丢分。
需注意两点:第一、;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不是看或听几首分析就能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家平时的钻研和积累。第二、任何老师和资料所讲的技巧、规律都不能死板运用。比如辛弃疾的词大部分是反映抗金爱国、反对偏安政策的,但也有表现农村闲适生活的。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