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历史 论文1000字以上 从自家人的口中得出的历史故事 要真实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01 07:34:13
我身边的历史 论文1000字以上 从自家人的口中得出的历史故事 要真实
“千里淮河穿城过,华夏故里英雄多”,这是当代着名词人闫肃对中国南北分界线,着名的帝王之乡、歌舞之乡、军事重镇、科教名城—安徽蚌埠市的由衷赞美.找寻历史留下的印记,触摸时代跳动的脉搏,而作为一个蚌埠人我就来写写我的家乡.
抱璞岩
在我们蚌埠的怀远县有一个抱璞岩相信大家都知道,抱璞岩之所以成为闻名四方的胜地,是与卞和献玉的故事分不开的.据说在春秋年间,楚国人卞和在这座山得到一块璞玉,并把它献给了厉王.厉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卞和犯期君之罪被刖了左足.到了武王即位的时候,卞和再次向武王献玉,可工匠任说这是石头,于是又被刖了右足.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整天抱着这块璞玉在荆山之下嚎啕大哭.文王派人来问,他哭诉道:“我哭的不是因为我失去双足,而是正直之士被诬陷成骗子,一块宝玉被说成石头.”文王派人剖开这块璞玉后,果然得到了天下无双的良玉.这块玉,就是有名的“和氏璧”
《中国名胜词典》有记载:安徽怀远县荆山有抱璞岩,传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宽广,可容数十人;岩壁有摩崖书刻“青螺石帐”四字;洞上有坑,曰“采玉”,坑内有玉石层迭,晶莹闪亮,恍若白云攒集,俗称:“白云堆.”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濯玉涧”,传为卞和濯璞于此,故名;右有阁,曰“青山”,又名“梓潼”,其内旧有唐人胡曾《荆山诗碑》,上刻其诗云:“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日落猿声啼,疑是荆人哭未休.”《凤阳府志》有:“今两崖间凿痕犹存”的说法.
卞和洞的绮丽,唐宋以来,已名播江淮.沿卞和洞循石而上,有一采玉坑,俗称白玉堆,卞和得玉于此,虽系传说,但也不无因由.
石榴
蚌埠怀远石榴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异,久负盛名.据传为涂山禹王宫道长李慎羽于唐代武后天授三年从长安引入,到了清代则见诸正史.怀远县志中记载“榴,邑中以此果为最,曹州贡榴所不及也.红花红实,白花白实,玉籽榴尤佳”.可见怀远石榴在数百年前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自唐代起就有栽植了.清人李汝珍在《镜花缘》中说:“武则天命即将石榴二百株,传谕兵部,解交武八爷查收.此花后来送至东海郡,附近流传,莫不保护.”李翁所言虽有神话色彩,但自汉代至唐代,石榴在我国已有八百余年的栽培历史,从长安传到淮河流域的可能性是无疑的.
怀远石榴见诸文字记载的,从现有资料看,可追溯到明代.明嘉靖年间,上蔡人张惟恕,时任巡按御史,游怀远时有《九日登山》诗:泉水细润玻璃碧,榴子新披玛瑙红.落日半山弦管发,百年此会信难逢.
九日即重阳节,正是怀远石榴硕果缀枝,披红挂彩的时候,诗人观清泉,品览红榴,遥想大禹群会诸侯于涂山的雄姿与盛况,其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石榴在古书上又有若榴、丹榴、天浆及金罂等名称.考其名由,其说不一.《齐民要术》中载:“凡植榴者,须安僵石枯骨于根下,即花实繁茂.则安石之名义或取此.”医学家、植物学家李时珍则认为:“榴者,瘤也.丹实垂垂如赘瘤也.”这或许是榴、石榴、安石榴等名称的由来吧.
石榴在我国分布极广,遍及各省区.而重点产区多在黄河以南,就其着名者,除怀远石榴外,还有临潼、枣庄、会理、巧家、叶城等地.
石榴作为水果与花卉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被称为“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引得不少文人墨客大费篇章.诗仙李白有《咏石榴》:星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宋朝的朱熹有《题石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怀远石榴嫩枝幼叶紫红如染,花瓣、花萼鲜红如火,哗哗荧荧,给人以热烈豪放之感.花姿丰满,雍容华贵,有贵妃美.榴花美则美也,可观,可赏,不可轻狂狎戏,因为她身着针刺,以防轻薄狂徒.其品格又高于流水桃花.古代文人,看到水流花谢春归去不堪惆怅.而“春花落尽石榴开”,石榴有力挽春色在人间之意,使那些惜春、叹春、伤春的诗人们得到心灵上的安慰.
怀远的石榴不仅花美,果也奇.果近圆球形,花萼宿存,色橙红、黄白浑染,布着红晕,并有青翠光泽,如玉琢脂凝.形似醉翁谪仙的酒坛,又像典雅富丽的花瓶.籽粒晶莹剔透,圆润欲流.食之清凉甘美,风味醇厚,不仅可以饱口福,也给人以美的享受.中秋佳节,合家团圆,对明月品石榴,真是美不可言.中国的女皇帝武天则封石榴为“多子丽人”也不为过.
老大桥
“万丈高楼平地起”,而这座被人称“火车拉来的城市”,最负盛名,也最早进入我的视线、并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相对于后来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种类繁多、功能迥异的桥梁,人们还是情有独钟地称它老大桥的蚌埠淮河铁路桥.
这座大桥1909年12月动工兴建,9孔的桥梁,62.8米的跨度,586.23米的全长,使它成为津浦线上仅次于济南铁路桥的第二大桥.
而这座大桥也经历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让它至今任被我们蚌埠人所瞻仰:它1911年5月15落成.1938年初,蚌埠就被日军侵犯,而这时中国军队第一六七师薛蔚英部和广西军廖磊部为了防止日军北犯,在1月31日炸毁了淮河大铁桥.日本占领蚌埠后,因为战争急需,开始了达八个月的修复工作.但是修复的很仓促,留下了隐患.直到1949年淮海战役结束,国民的党败局已定的时候,为了阻止解放军南下、争取喘息的时间,所以由国防部参谋总长顾祝同指令第四厅派半个排的爆破兵,从南京运炸药到蚌埠,在李延年部第九十六军的配合下,在1月16日将淮河铁桥炸毁.但20号蚌埠还是解放了,为了迅速恢复津浦路,加速解放进程,铁道部和铁道兵团的负责人与苏联的专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作出了在原桥的西面先建一个半永久性的木便桥,后来才建了正桥.木便桥5月1日开始动工,7月1日就落成开始使用了.但是为了建设这座大桥王吉珍等6人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正桥是1949年11月16日开始动工的,1950年7月4日完成.修复中,由于施工艰难,加上国民党飞机的平凡骚扰,筑桥的人员王焕伦、宋恒泰等人先后为之而捐躯.7月11日,举行了大桥落成典礼,铁道部长滕代远同志出席了典礼.
1957年之后,铁路部门又对大桥进行过10几回的改造和加固,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血雨搏激流,铁桥的荣辱沉浮、兴衰变迁,不仅是这个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更是中国近现代的见证和记录!到了2000年后,为减轻老大桥的压力和适应铁路提速的要求,在老大桥的东侧,铁路又新建了一座铁路桥,形成了两翼齐飞、交相辉映的格局.当和谐号列车风驰电掣般地驶过这座大桥、驶过这座有着拥政爱民、驶过这座被周总理亲切地誉为“珍珠城”、“东方芭蕾”的城市的时候,万人空巷、万众瞩目,百姓奔走相告、笑逐颜开.为了适应新形势,时速200-300公里的京沪高铁、京福高铁穿越蚌埠,铁路人未雨绸缪、高瞻远瞩,新的高速铁路专用桥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预计今年将雄姿绽放,一个崭新的铁路货运、客运分离、加速发展的新格局和新画卷将我们走来.无独有偶的是,设计新颖、造型别致的淮河公路桥的运行也突飞猛进、一路高歌!
现在当再次我举首瞻望着这座饱经沧桑的老大桥,那些为它献出宝贵生命的钢铁般的战士在暴风骤雨中建设这座老大桥时一个个小小的身影遍在我的脑海中回荡……
孙家圩子
渡江战役的决定性胜利,是邓小平以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大略所绘制的宏伟蓝图得以实现的结果.蚌埠孙家圩子就是邓小平手中的“一支笔”刻划在我们心中的记忆.
座落在蚌埠市蚌山区燕山乡孙家圩子村的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在中国军事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省、市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
在1949年3月22日到4月4日的时间里,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和谭震林等很多领导,率领渡江战役总前委、中共中央华东局、三野司令部和华东军区等机关就驻扎在孙家圩子村,因此孙家圩子也就成为了渡江战役的政治决策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在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村落里,总前委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了渡江作战的方案,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组织拟定了渡江作战纲领性文件《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并确定了华东军区海军部队领导人选.作为渡江战役乃至全国解放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继三大战役胜利后,乘胜追击国民党并取得决定性
胜利的一场重要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国民党22年反动独裁统治的寿终正寝,在夺取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奋斗历程中,渡江战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孙家圩子村的光辉一页在中国军事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沉睡多年的孙家圩子一下子变成红色旅游的热点.孙家圩子开发建设的重要价值,在于贯通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轨迹,起到了红色旅游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在2001年5月的一天张震副主席对渡江战役总前委驻地旧址进行过视察,并对修复总前委驻地旧址寄予了很大期望和很高要求.今天孙家圩子渡江战役旧址已成为了皖北地区知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我们生活在历史里!历史牵缠着我们的一切,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历史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
抱璞岩
在我们蚌埠的怀远县有一个抱璞岩相信大家都知道,抱璞岩之所以成为闻名四方的胜地,是与卞和献玉的故事分不开的.据说在春秋年间,楚国人卞和在这座山得到一块璞玉,并把它献给了厉王.厉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卞和犯期君之罪被刖了左足.到了武王即位的时候,卞和再次向武王献玉,可工匠任说这是石头,于是又被刖了右足.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整天抱着这块璞玉在荆山之下嚎啕大哭.文王派人来问,他哭诉道:“我哭的不是因为我失去双足,而是正直之士被诬陷成骗子,一块宝玉被说成石头.”文王派人剖开这块璞玉后,果然得到了天下无双的良玉.这块玉,就是有名的“和氏璧”
《中国名胜词典》有记载:安徽怀远县荆山有抱璞岩,传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宽广,可容数十人;岩壁有摩崖书刻“青螺石帐”四字;洞上有坑,曰“采玉”,坑内有玉石层迭,晶莹闪亮,恍若白云攒集,俗称:“白云堆.”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濯玉涧”,传为卞和濯璞于此,故名;右有阁,曰“青山”,又名“梓潼”,其内旧有唐人胡曾《荆山诗碑》,上刻其诗云:“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日落猿声啼,疑是荆人哭未休.”《凤阳府志》有:“今两崖间凿痕犹存”的说法.
卞和洞的绮丽,唐宋以来,已名播江淮.沿卞和洞循石而上,有一采玉坑,俗称白玉堆,卞和得玉于此,虽系传说,但也不无因由.
石榴
蚌埠怀远石榴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异,久负盛名.据传为涂山禹王宫道长李慎羽于唐代武后天授三年从长安引入,到了清代则见诸正史.怀远县志中记载“榴,邑中以此果为最,曹州贡榴所不及也.红花红实,白花白实,玉籽榴尤佳”.可见怀远石榴在数百年前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自唐代起就有栽植了.清人李汝珍在《镜花缘》中说:“武则天命即将石榴二百株,传谕兵部,解交武八爷查收.此花后来送至东海郡,附近流传,莫不保护.”李翁所言虽有神话色彩,但自汉代至唐代,石榴在我国已有八百余年的栽培历史,从长安传到淮河流域的可能性是无疑的.
怀远石榴见诸文字记载的,从现有资料看,可追溯到明代.明嘉靖年间,上蔡人张惟恕,时任巡按御史,游怀远时有《九日登山》诗:泉水细润玻璃碧,榴子新披玛瑙红.落日半山弦管发,百年此会信难逢.
九日即重阳节,正是怀远石榴硕果缀枝,披红挂彩的时候,诗人观清泉,品览红榴,遥想大禹群会诸侯于涂山的雄姿与盛况,其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石榴在古书上又有若榴、丹榴、天浆及金罂等名称.考其名由,其说不一.《齐民要术》中载:“凡植榴者,须安僵石枯骨于根下,即花实繁茂.则安石之名义或取此.”医学家、植物学家李时珍则认为:“榴者,瘤也.丹实垂垂如赘瘤也.”这或许是榴、石榴、安石榴等名称的由来吧.
石榴在我国分布极广,遍及各省区.而重点产区多在黄河以南,就其着名者,除怀远石榴外,还有临潼、枣庄、会理、巧家、叶城等地.
石榴作为水果与花卉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被称为“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引得不少文人墨客大费篇章.诗仙李白有《咏石榴》:星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宋朝的朱熹有《题石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怀远石榴嫩枝幼叶紫红如染,花瓣、花萼鲜红如火,哗哗荧荧,给人以热烈豪放之感.花姿丰满,雍容华贵,有贵妃美.榴花美则美也,可观,可赏,不可轻狂狎戏,因为她身着针刺,以防轻薄狂徒.其品格又高于流水桃花.古代文人,看到水流花谢春归去不堪惆怅.而“春花落尽石榴开”,石榴有力挽春色在人间之意,使那些惜春、叹春、伤春的诗人们得到心灵上的安慰.
怀远的石榴不仅花美,果也奇.果近圆球形,花萼宿存,色橙红、黄白浑染,布着红晕,并有青翠光泽,如玉琢脂凝.形似醉翁谪仙的酒坛,又像典雅富丽的花瓶.籽粒晶莹剔透,圆润欲流.食之清凉甘美,风味醇厚,不仅可以饱口福,也给人以美的享受.中秋佳节,合家团圆,对明月品石榴,真是美不可言.中国的女皇帝武天则封石榴为“多子丽人”也不为过.
老大桥
“万丈高楼平地起”,而这座被人称“火车拉来的城市”,最负盛名,也最早进入我的视线、并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相对于后来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种类繁多、功能迥异的桥梁,人们还是情有独钟地称它老大桥的蚌埠淮河铁路桥.
这座大桥1909年12月动工兴建,9孔的桥梁,62.8米的跨度,586.23米的全长,使它成为津浦线上仅次于济南铁路桥的第二大桥.
而这座大桥也经历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让它至今任被我们蚌埠人所瞻仰:它1911年5月15落成.1938年初,蚌埠就被日军侵犯,而这时中国军队第一六七师薛蔚英部和广西军廖磊部为了防止日军北犯,在1月31日炸毁了淮河大铁桥.日本占领蚌埠后,因为战争急需,开始了达八个月的修复工作.但是修复的很仓促,留下了隐患.直到1949年淮海战役结束,国民的党败局已定的时候,为了阻止解放军南下、争取喘息的时间,所以由国防部参谋总长顾祝同指令第四厅派半个排的爆破兵,从南京运炸药到蚌埠,在李延年部第九十六军的配合下,在1月16日将淮河铁桥炸毁.但20号蚌埠还是解放了,为了迅速恢复津浦路,加速解放进程,铁道部和铁道兵团的负责人与苏联的专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作出了在原桥的西面先建一个半永久性的木便桥,后来才建了正桥.木便桥5月1日开始动工,7月1日就落成开始使用了.但是为了建设这座大桥王吉珍等6人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正桥是1949年11月16日开始动工的,1950年7月4日完成.修复中,由于施工艰难,加上国民党飞机的平凡骚扰,筑桥的人员王焕伦、宋恒泰等人先后为之而捐躯.7月11日,举行了大桥落成典礼,铁道部长滕代远同志出席了典礼.
1957年之后,铁路部门又对大桥进行过10几回的改造和加固,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血雨搏激流,铁桥的荣辱沉浮、兴衰变迁,不仅是这个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更是中国近现代的见证和记录!到了2000年后,为减轻老大桥的压力和适应铁路提速的要求,在老大桥的东侧,铁路又新建了一座铁路桥,形成了两翼齐飞、交相辉映的格局.当和谐号列车风驰电掣般地驶过这座大桥、驶过这座有着拥政爱民、驶过这座被周总理亲切地誉为“珍珠城”、“东方芭蕾”的城市的时候,万人空巷、万众瞩目,百姓奔走相告、笑逐颜开.为了适应新形势,时速200-300公里的京沪高铁、京福高铁穿越蚌埠,铁路人未雨绸缪、高瞻远瞩,新的高速铁路专用桥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预计今年将雄姿绽放,一个崭新的铁路货运、客运分离、加速发展的新格局和新画卷将我们走来.无独有偶的是,设计新颖、造型别致的淮河公路桥的运行也突飞猛进、一路高歌!
现在当再次我举首瞻望着这座饱经沧桑的老大桥,那些为它献出宝贵生命的钢铁般的战士在暴风骤雨中建设这座老大桥时一个个小小的身影遍在我的脑海中回荡……
孙家圩子
渡江战役的决定性胜利,是邓小平以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大略所绘制的宏伟蓝图得以实现的结果.蚌埠孙家圩子就是邓小平手中的“一支笔”刻划在我们心中的记忆.
座落在蚌埠市蚌山区燕山乡孙家圩子村的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在中国军事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省、市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
在1949年3月22日到4月4日的时间里,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和谭震林等很多领导,率领渡江战役总前委、中共中央华东局、三野司令部和华东军区等机关就驻扎在孙家圩子村,因此孙家圩子也就成为了渡江战役的政治决策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在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村落里,总前委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了渡江作战的方案,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组织拟定了渡江作战纲领性文件《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并确定了华东军区海军部队领导人选.作为渡江战役乃至全国解放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继三大战役胜利后,乘胜追击国民党并取得决定性
胜利的一场重要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国民党22年反动独裁统治的寿终正寝,在夺取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奋斗历程中,渡江战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孙家圩子村的光辉一页在中国军事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沉睡多年的孙家圩子一下子变成红色旅游的热点.孙家圩子开发建设的重要价值,在于贯通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轨迹,起到了红色旅游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在2001年5月的一天张震副主席对渡江战役总前委驻地旧址进行过视察,并对修复总前委驻地旧址寄予了很大期望和很高要求.今天孙家圩子渡江战役旧址已成为了皖北地区知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我们生活在历史里!历史牵缠着我们的一切,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历史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