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语文的现代文和诗词鉴赏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10 19:28:12
语文的现代文 和诗词鉴赏的答题方法 请总结一下
解题思路: 答题技巧
解题过程: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一览表
1分析诗歌意象型(景物形象)
竹石 郑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①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意象?
②诗中某一意象有什么特点? 象征了什么品格。
答:诗歌描绘了竹立足破岩,备受风霜雨雪的磨难,依旧顽强地生存着的意象(步骤一)。诗人通过描绘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竹的意象(步骤二),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媚权贵,不迎合时俗的确刚劲品格。(步骤三)公式: 什么意象+意象特点+意象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模式:诗歌描绘了     的意象。诗人通过      意象,表达了自己       的情感或品格。
思路: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意象特点;
   ③指出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分析意境型
A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B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
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
藕花多处别开门。
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A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步骤一)。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B答: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步骤①)。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步骤②)。(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步骤③)公式:  什么意象+意象组合成什么画面+表达诗人的什么情感
模式:诗歌描写了     意象;②营造     的氛围,组成一幅       的画面;③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或给人    的启示和思考。
思路: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3分析主旨(情感)型题
   采桑子  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①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
③这首诗寄托怎样的的情怀?
答: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步骤一)。 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步骤二)公式:  诗句描述内容(概述)+诗歌中的主旨
模式:诗中描写了      (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的内容,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
思路: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4分析抒情形象型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消.
①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②诗中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③诗中某一意象有什么特点? 象征了什么品格。答:本诗展现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高洁脱俗的诗人形象。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公式:  什么人物形象(定性)+诗歌中的证据
模式:诗中描写的是      的形象。通过      
句对      的描写,直接表现了    。诗中     
    句,用    手法,表现了    。
思路:①准确指出诗歌描写的是什么人物形象?
   ②结合诗句阐释体现了人物的某某性格特点,
   ③小结,重申观点,描写的是什么人物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⑤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答案:诗中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形象。通过前四句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间接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通过最后两句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5字词领全诗型(诗眼)型
A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B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①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诗眼),为什么?
② 哪个字词是全诗歌的关键(诗眼),为什么?
A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①诗中“折柳”的是寓意是什么?②为什么“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B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悲”字是贯穿全诗的主线,你同意吗?为什么?A答:①“折柳”是乐府古曲《折枝杨柳行》,寓意是“惜别怀远”。
  ②从诗歌内容来看,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主旨上的“关键”)
从诗歌结构来看,“折柳”二字是这首诗情感触发的媒介,思乡望归之情由《折杨柳》曲子“催化”,情动而辞牵。它是一种铺垫,一次蓄势,没有它,下文抒情没有了着落,没有了承载。(结构上的关键)
B答:同意。诗歌首联从衰草落笔,严冬枯草,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推出“悲”,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颔联写送别的情景,寒云暮雪阴冷悲凉,仍紧扣“悲”字;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少孤动乱,远役他乡,身世飘零,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所以说, “悲”字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公式: 同意/不同意+结合首、颔、颈、尾阐述理由+重申观点。
模式:同意/不同意。诗歌首联       ;颔联    ;颈联     ;联收      ,所以    。所以 。
关键:本为门闩或关闭门户的横木→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或转折点,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关键的理解宜有两个层面:一是形式,结构上关键;二是内容,主旨表达上的“关键”。
关键词的作用:
  ①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
  ②点明全诗的感情基调;
  ③揭示全诗的主旨思想;
  ④抓住这个词以小见大,把握全诗。
6炼字型
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
①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系”字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拟人手法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
“啼”字表面写黄莺鸣叫,深层写黄莺殷殷挽留、凄凄惜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拟人手法,赋予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曲笔手法,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公式: 释义+手法(修辞或表现)+表达诗人的情感
模式: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的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在结构上起…作用,等。
炼字常用的表现手法: 拟人、渲染、烘托、对比、对偶、以动衬静,化静为动,情景交融等。
7分析句意型
A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B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①这句诗好在哪里?
②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A“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作一简短赏析。
B“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答:运用了对仗的手法(1分),“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1分),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2分)。         
B答: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拟人的手法的诗歌中的证据(1分))。写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2分)。抒发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公式:  诗句是何种手法+手法在诗歌中的证据+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模式:某句诗用了   的手法(1分),写了      
的内容(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1分),使什么变得怎么样,具有     的优点(1分)。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1分)。
思路: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8分析技巧型
A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B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①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③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A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B这首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特点?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A答:主要采用了反衬手法。(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手法)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②——阐释手法在诗歌中的证据)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流露出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③——分析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B答: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手法。诗歌前两句用比喻刻画了墨梅“淡”雅朴素,高洁“清”秀的特点;后两句用拟人手法,直抒胸臆,点墨梅不夸颜色夸“清气”(步骤②——阐释手法在诗歌中的证据);全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此资料转贴于GZU521学习网 ]www.Gzu521.com 表达了作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高洁的情感。(步骤③——分析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公式:  诗句/诗歌是何种手法+手法在诗歌中的证据+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模式:某句诗用了   的手法(1分),写了      
的内容(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1分),使什么变得怎么样,具有     的优点(1分)。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1分)。
思路: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9分析诗歌理趣型
A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B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①“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理趣是指以生动具体的美的形象去表现特定的生活真理,使人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A古代诗论家说,这首诗很有“理趣”。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感受。
B这是一首蕴含着丰富而高雅理趣的写景诗。你觉得这首诗有什么样的理趣?A答: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一个倒映着“天光云影”的清澈如镜的“方塘”形象。首句用比喻手法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把书打开,就好像打开一面镜子,既雅趣又新颖。二句借用"天光"、"云影"这些为人们所喜爱、欣赏的自然美景,比喻写书中丰富的内容,情趣更浓。三、四句“清如许”“源头活水来”在前两句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上升到理性认识: “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输入,所以永远清澈。作者通过这个“方塘”形象和比喻手法表现了“书本可以为个人的自我完善提供源头活水”的生活理。所以说,这首诗很有“理趣”。
B①许多有价值的高雅的事情,要趁早做。②不要一味从众,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③感觉要力求敏锐,要努力发现新的东西④要善于在别人不在意的地方发现生活中的美。公式: 诗歌何种手法、何种形象+手法、形象在诗歌中的证据+表达的哲理。
模式:诗歌  句描绘了       形象。用     
    手法写出了        的特点。表达了    
              的生活哲理。
思路:
①诗中描绘了什么形象 ?
②这个形象有何特点?用了什么手法?
③作者通过这个形象和手法表现了什么生活哲理。
10分析语言特色型
A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B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
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C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A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B这首诗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A答:此诗的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朴质无华,口语化。(步骤①——画龙点睛指出何语言特色)“黄莺儿”是儿化音(口语化语言),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②——结合语句具体分析如何体现这语言特色的)自然贴切地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③——指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B答:全诗语句直白,意思含蓄,讽刺深刻。(第一步)/前两句景中带情,展现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而“箫管迎龙”,后两句则与此相反,朱门(达官贵人)担心春雨到来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寻欢作乐。(第二步)/前后反差对比,抒发了诗人的同情与愤慨之情。(第三步)
公式:  诗句/诗歌有何语言特色+语言特色在诗歌中   的证据+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模式:某句诗有   的语言特色(1分),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所以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1分)。
思路: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在诗歌中的证据。
   ③指出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C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谓王观的作品“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诗的“新丽”体现在什么地方?试作简要赏析C答:此诗的修辞巧妙,词语新鲜明丽;想像新颖别致,风趣俏皮。(步骤①——画龙点睛指出何语言特色)“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眼波和眉峰来形容水和山,以眉眼盈盈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修辞巧妙,词语新鲜明丽。“眉眼盈盈处”“千万和春住”,写暮春送客又兼送春,并祝愿友人与春同在,想像新颖别致,一语双关,风趣俏皮。(步骤②——结合语句具体分析如何体现这语言特色的) 这首诗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依依不舍的心绪和祝福。(步骤③——指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歌欣赏四要素(万题之母) 情感主旨
 (灵魂)
表现手法
(抒情手段)
 意境
(画面组合)
 意象
(景物元素)
现代文答题技巧
(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2、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文: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以小见大:表现人、事。
  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遇到其他手法请及时补允。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二)表达方式类——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同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知识储备:运用描写手法总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的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议论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注意表达的语言: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三)行文段落类——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上的作用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四)形象物象分析型
  1、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肠,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为民解难。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苇叶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选自张驰《心中的芦苇》)
  “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
  答案为:(1)是串连事件的线索。(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3)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
  (4)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五)人称表达类——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六)其他:
  1、词语理解型:
  (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
  (2)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
  (3)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4)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2、句子理解型: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3、筛选整合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
  (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答题方略: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4、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6、题目的作用:及好在哪里,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7、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虚实结合:关于散文的线索,明线和暗线。06高考黑龙江等地题: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母体——绵绵土——故乡)
  8、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结合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藏情〉此为散文中的描写,而在小说中的描写主要有衬托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的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比如课文《药》之结尾。注意结合具体的题目。此外有渲染(烘托)气氛、衬托情感或主旨、表现人物品质、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人物心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补充: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学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例](2006年高考湖北卷)本文主要运用于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另一种表现手法是拟人)
  3、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高考散文阅读方法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散文曾多次出现,从长远看,文学作品的考查也当会以散文为主。因此,掌握一些散文的阅读技巧,对广大学生是有好处的。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如《长城》(2000年)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阅读《兽·人·鬼》(2000年春季),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先生十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如《报秋》(1998年,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深含着生活的哲理。作者通过玉馨花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多表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这就是“玉馨花精神”。抓住这个“精神”,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有的:①比喻。如“兽”“鬼”各指什么(《兽·人·鬼》);②反衬。如《报秋》中用太阳花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③对比;如《青菜》(1993年)中,“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④象征。如《门》(2001年)中的“门”;⑤排比。如“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报秋》),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到了强化作用;⑥变换人称。用“我”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它”或“她”只是写了不同人的感受。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是的前后勾连。如《话说知音》(2002年),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乐章”。
  阅读一篇陌生散文注意以下要领:
  一、寻找“情物”
  “情物”在散文中用来表示理念、传达情感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这个“物”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后,就不再是普通的“物”了。《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白杨,作者抒发了对华北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进取,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找到了一篇文章的“情物”,也就基本领悟了作品的基调,掌握了整篇文章的精髓。
  二、探究“情缘”
  “情缘”就是情感的缘起。比如鲍昌的《长城》作者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长城”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关注之情。作者为什么如此关注中华民族的命运?我们只要沿着作者的写作思绪就不难找到答案。三个排比段,追昔抚今,含蓄地表达了对闭关锁国的否定,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期望。
  三、体悟“情义”
  “情义”就是文本的意旨。一篇文学作品总要传达一点什么或表现一点什么,比如《报秋》一文,文章从始至终,无不紧扣标题“报秋”立意,文末“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委,领取生活罢”,由此便可以断定本文的意旨——时不待我。体会作品意旨要避免望文生义、避免主观臆断、避免无中生有、避免断章取义、避免以偏概全,避免节外生枝。
  四、品味“语言”
  散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自然美”,实质上是强调散文语言的真情、真心、真语、不矫情,不做作。在散文阅读中,一要注意捕捉贮满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对那些喜悦、或悲伤、或愤怒、或忧思、或景仰的句子要特别关注。如《荷塘月色》一文中,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也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五、发现“技巧”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米洛斯的维纳斯》虚实相生的手法,《黄鹂》长短错落的句式,《荷塘月色》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内蒙访古》形联神系、浑然一体的结构,《胡同文化》不瘟不火、炉火纯青的文字,《琐忆》画龙点晴的议论,形散神聚的格局……如果在鉴赏散文能有这样的发现,说明对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就有一定的审美感悟了。
  考场现代文阅读步骤:
  一、揣摩题干,有备而读
  研读题干,看看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
  二、品读题目,缘文驰想
  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
  三、浏览首句,略知梗概
  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
  四、默读全文,圈点勾画
  有两点提示: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五、深思熟虑,精确表达
  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