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在古书中的四字名字春秋战国时期,古人的名字一度出现从一字,两字转变为三字,四字的,但这一时期只持续很短,这具体是在什么时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5/26 05:16:47
在古书中的四字名字
春秋战国时期,古人的名字一度出现从一字,两字转变为三字,四字的,但这一时期只持续很短,这具体是在什么时候,另外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国人自上古至春秋,对人的称呼,有姓,有氏,有名,有字,还有居地和官职.但是一般情况下,基本上只使用名,不太提氏,也不太用姓.比如说,齐桓公叫姜小白,但一般就称小白;晋文公叫姬重耳,但也只叫重耳.其他如提弥明、豫让、黑臀、蹇叔、要离等等,都是直呼起名.至于秦国名将百里孟明视,也都简称孟明视.
不过,到了春秋,高层人士开始重视姓氏,比如晋国的赵、韩、魏、却、士、栾、智、先、羊舌等,齐国的国、鲍、高、晏等,楚国的斗等,都是大家族一辈一辈的接班.看起来似乎有这么个趋势,越是有地位的,越重视姓(氏)名的完整称谓,而民间则还是直接用名互相称呼.
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已经比较明确地完整称呼姓(氏)名了,比如秦国的司马梗、白起、李信、蒙恬、王翦,赵国的赵奢,燕国的乐毅,齐国的田单,韩国的韩傀,魏国的庞涓,楚国的项燕,姓(氏)名都很明确.再看考古出土的竹简之类,基层战士的名都是有名没有姓(氏),看起来称姓是上层人士的专利.或者普通人也懒得找姓,省得麻烦.
到了秦,短短几十年,突然间几乎所有的人都变成了以完整的姓名称呼了.比如说刘邦、项羽、陈胜、吴广、范增、章邯、张耳、陈余、田横、韩信;基层的也都是这样,如杨喜、陈武、王翳、吕马童等(这些人也都不太基层,不过都是从普通战士干上来的),总之吧〕,只要出现一个人就有完整的姓名.
一般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春秋以前,贵族男子的称呼是"氏+字",姓,仅作为家族标志用来区分血缘关系,一般是不用在称呼上的,比如秦始皇,大家都知道他姓嬴,但《史记·秦始皇本纪》上却说他名“赵政”,也就是说,“嬴”姓只是秦国的国姓,但不用在称呼上.
这其实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的一个产物.
到了战国末期,由于这种血缘关系已经很淡了,传统意义上的姓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比如,按照《百家姓》的说法,张氏和曹氏同为姬姓,在春秋之前,两氏的血缘关系还比较近,在某些情况下,两氏是可以利用“同姓”这种关系达成某些协议或者共识,但等到了战国末期后,这种血缘关系已经几乎没有了,再去利用所谓“同性”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于是,人们开始“以氏代姓”逐渐产生了现代意义的姓,而传统意义上的姓就逐渐消亡了,比如姬姓,当年曾经是大姓,但2000年人口普查的时候,姬姓全国只有不到500人了,而象姒姓、妫姓,已经基本上没有了.这种转变是不需要任何法规来强制执行的,这不过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必然趋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