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苏姓的由来飞发生是士大夫爱上飞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5/09 14:41:12
苏姓的由来
飞发生是士大夫爱上飞
一、姓氏源流
苏(Sū 苏)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为周代昆吾之后,以封国名为氏.据 《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后迁都于温(故城在今河南省温县西南).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氏.
2、出自古代少数民族中有苏氏.据《汉书》所载,辽东乌桓在汉武帝时附汉,他们分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地,其中有改汉姓苏的.
3、出自古代少数民族有苏氏或改姓苏: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改鲜卑族代北复姓跋略氏单姓苏.
② 清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改苏姓,锡伯族苏木尔氏,汉姓为苏.
③ 裕固族苏勒都斯氏,汉姓为苏,土族苏卜氏,汉姓为苏.
④ 羌族苏蟒达房名,汉姓为苏.
⑤ 彝族阿苏氏,汉姓为苏……其他少数民族亦有.
得姓始祖:昆吾.名樊,字衍,己姓,颛顼之裔陆终长子.其父陆终娶鬼方氏之女为妻,一胎生下六子,其后均有封国,樊初封于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后迁至今河南省濮阳),后又封于苏(一说其子封于苏),夏桀时被商汤所灭.周初,其裔忿生因功被封于苏国,后忿生迁都于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春秋初,苏国为狄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氏,称为苏姓,并尊昆吾为其始祖.
二、迁徙分布
苏姓发祥于河南温县,后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天子迁都洛阳,史称东周,苏姓为官者随之迁徙洛阳,并在当地形成望族.春秋时苏从入楚仕庄王,而有苏姓定居于两湖一带.汉武帝时,因苏建讨伐匈奴有功,被封为平陵(治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侯,此后不久,此支苏姓又派生出扶风苏姓、武功苏姓、蓝田苏姓.汉末群雄割据,有苏姓一支由河内迁四川眉山,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北方连年战乱,烽火连天,苏姓也随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江南各地.苏建十二世孙苏则为曹魏东平(今属山东省)相,而居山东.隋朝时苏则三子苏遁之八世孙苏威因忠谏而为隋炀帝除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光山)刺史,始为光州固始苏姓.唐初,陈元光入闽开基漳州,已有苏姓人入闽,到唐末时,苏威五世孙苏益随王潮、王审知入闽,死后赠上将军、武安侯,葬于同安县,是为芦山堂同安苏姓始祖.苏威长子苏光谊的子孙分布在福建德化、永春一带,次子苏光谓的子孙分布于莆田一带,三子苏光诲的子孙仍居同安,而早期迁至湖南新化、安化一带的苏姓被称为梅山蛮,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章敦平定梅山蛮,杀戮过甚,苏姓之幸免者,大都南逃至两广、云南一带,也有逃到越南、老挝、泰国的北部山区.芦山堂的苏姓因仕宦在南宋时散居江南各地,并有一支由闽入粤.苏姓入台始于宋、明时苏姓入台,其因有二:一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二是逃荒谋生.此期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居于福建沿海的苏姓则有飘洋过海,侨居海外者.满清时,苏姓人已广布全国.如今,苏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省为多,广东省的苏姓人口占到全国汉族苏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七.
三、历史名人
苏 秦:河南洛阳人,战国时的纵横家,曾成功地劝说六国国王联合抗秦,身佩六国相印,可谓三寸不烂之舌能抵百万雄兵.
苏 武: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人,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匈奴羁留十九年,牧羊于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啮雪吞旃,而仍杖汉节,为保持民族气节树立了榜样.
苏 章: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人,东汉名臣,少博学,善属文,安帝时举贤良方正,历任冀州、并州刺史,后因抑制豪强,不徇私情而被罢职.
苏 惠:始平(今陕西省兴平)人,十六国时女诗人,以“回文璇机图诗”著名,此诗今人仍寻解不疲.
苏 林:外黄人,三国时魏大臣,博学多才,官至散骑常侍.
苏 颂:福建省泉州人,北宋天文学家、药学家,官至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他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钟——水运仪象台,有《新仪象法要》遗世,叙述水运仪象台的结构和制造.在医药方面,编著了《图经本草》,对药物学的考订有很大的帮助.
苏 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州眉山人.深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闻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主张抗击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很不满.由于文学上的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 轼:北宋文学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的儿子.嘉佑进士.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杭州通判,元丰二年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而入狱.哲宗亲政时出任知州,其后多次被贬,元符三年病死于常州.与父洵弟辙称“三苏”.他写的文章挥洒畅达,因此他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雄放清新,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豪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著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易传》、《东坡书传》等.
苏 辙:北宋散文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由.嘉佑进士.与父洵兄轼称“三苏”.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政治态度与苏轼一致,文学上的成就不如其兄.
苏忿生:周初大臣,官至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后被封于苏国(甘肃省的河内)为王.
苏小妹:文学故事人物.相传为苏老泉女、东坡的小妹.聪明异常,在民间的许多小故事中都有她的出现.
苏定芳:冀州武邑(今属河北省)人,唐初大将,在抗击突厥、援救新罗的战斗中战功卓著,使大唐势力西至中亚,东至朝鲜半岛,因功封邢国公.
苏味道:赵州栾城(今属河北省)人,唐代文学家.乾封进士,武则天圣历初官居相位,当时武则天任用酷吏,政治环境险恶,朝官宰相动辄遭杀身灭族之祸.苏味道为达到辅佐武则天治国安邦的目的,处世谨慎小心,后人不理解苏味道所处的实际环境,贬称他“苏模棱”.“模棱两可”这一成语即出自《旧唐书·苏味道传》.其诗文与李峤齐名,号“苏李”;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号称初唐“文章四友”.
苏廷硕:京兆武功(今属陕西省)人,唐朝文学家,袭封许国公,曾与宋王景合作,共理政事.文学上,时人有与张说(燕国公)并称为“燕许大手笔”.后人辑有《苏廷硕集》.
苏舜钦:四川省三台人,宋代高士,其慷慨有大志,好为古文诗歌,隐读以终,著有《苏学士集》.苏廷煜:安徽蒙城人,清代画家,其墨梅兰竹菊及书法,为时称“双绝”.
苏六朋:字枕琴,号怎道人、罗浮道人、南水村老,清代广东省顺德县南水人,岭南著名风俗画家.幼年从罗浮山宝积寺德堃和尚学画,后在广州石亭巷设石亭池馆,以卖画自给.善画人物,早岁精细之作多仿宋、元画法,山水作青绿重彩,晚年专攻意笔人物,略有黄慎之风,常写道释、仙人及民间生活与市井风俗,形象生动逼真,运笔流畅,颇具奇思,作细笔者尤佳.画有《群盲聚斗图》为时人所赏.
苏长春:字仁山,别署静甫、教圃、夤珊、七祖、栖霞等,自号菩提生身尊者鱼潺,玄妙观道士,清代广东顺德县杏坛乡人.个性刚强,不合流俗.善画人物、山水,兼写花卉.作画不泥古人法度,自辟蹊径.用笔构图冲破传统,能自成一家.与同乡苏六朋称“二苏”,写仙道人物用干笔焦墨,以线条和白描法,偏重写意,逸笔草草却能表达精神特性.论者谓其“白描有如石刻造像,苍劲古朴,气韵淳厚”.
苏曼殊:广东省香山(今中山市)人,近现代文学家,其小说以男女爱情为主,描写细腻生动.通英、法语和梵文,亦工绘画.后削发为僧,号曼殊,有《苏曼殊全集》传世.
苏兆征:广东省香山(今中山市)人,中共早期工运领袖之一,曾组织过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1929年病逝于上海.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武功郡:战国时秦孝公置武功县,所在今陕西省眉县东四十里、渭河北岸.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
蓝田县:秦(公元前379年)始置蓝田县,迄今已有2370多年的历史,因境内盛产美玉而得名.治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置郡,治所在雒阳(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及黄河以北原阳县.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河内郡:春秋时期初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武陟西南).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西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
洛阳郡:东魏置洛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汉水北岸.
2、堂号
芦山堂:北宋的时候,苏芦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钟水运气象台,集观测天体、演示图象与自动报时于体,比欧洲人发明的时钟表早了600年,被誉为中国时钟的祖师.苏姓以“芦山”为堂号.
此外,苏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忠孝堂”、“武功堂”、“扶风堂”、“蓝田堂”、“洛阳堂”、“白玉堂”、“路阳堂”、“嵋山堂”等堂号.
五、宗族特征
1、在我国历史上,苏姓可谓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早在三千多年的春秋时代,便显赫一时,此后苏姓人材济济,俯拾皆是.
2、宋代时,整个文坛似乎都成了苏姓人士的天下 ,为他姓所不能比.除三苏外,还有苏门四学士(或苏门六君子),皆名垂千古,光照史册.
3、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清光绪十二年苏晋生等修《苏氏族谱》,陕西长安县苏姓一支字行派语为:“洪华正昌佐,庆炳宗才贤,善成垂鸿章,绪克笃长.”

附录:【苏姓典故、趣事】
〖啮雪〗
“啮雪”这个典故出自于《汉书·苏武传》.
苏武是西汉时期著名的使者.西汉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地侵扰边关,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苏武一行人抵达匈奴后,被匈奴单于扣留下来,单于让汉朝叛臣卫律前来劝降,苏武至死不从.单于见劝降不成,就把苏武囚禁在地窖里,不给苏武吃喝,借此消磨苏武的意志.当时大雪封山,苏武饥渴难耐,只好口吃雪块,吞咽毡毛,即使这样苏武也不向单于屈服,最后被流放到北海荒无人烟的地方长达19年之后,才获释回汉.
后来人们用这个表示坚贞不屈,元代丁鹤年的《自咏》里就有这个典故:“啮雪心危天日远,看云泪尽岁时深.”
-----------------------------------------------------------------
〖苏轼与酒〗
苏轼字东坡,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酒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们从他嗜酒如命和风度潇洒的神态,可以寻到李白和白居易的影子.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散文都有浓浓的酒味.正如李白的作品一样,假如抽去酒的成分,色香味都为之锐减.
-----------------------------------------------------------------
〖苏轼的词〗
苏轼是北宋词坛的巨擘,在北宋词坛上,他突破了柳永以来“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从今存三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他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在词中,他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满江红》“江汉西来”即景怀古,用祢衡的遭遇暗寓愤懑不平的感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而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则以清新隽秀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生产和生活小景,描绘了黄童、白叟、采桑姑、缫丝娘、卖瓜人等各式各样的农村人物.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
苏词在笔力和体制上有所创变.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而来.元佑词人以诗文句法入词,始于苏轼.苏轼把陶渊明《归去来辞》改写成《哨遍》,将韩愈《听颖师琴诗》,扩成《水调歌头》,在词体上也堪称创制.
以前词家于调名外极少立题,苏轼不少词作不但始用标题,有的还系以小序,小序长者达数百字,文采斐然,颇能引人入胜.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词体的表现力.
苏词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联翩,逸兴遄飞.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凭高眺远”、《满庭芳》“归去来兮”等,这类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开辛弃疾的某些清旷奇逸之作.在语言和音律上,也体现了苏轼的创新精神.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以清雄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采的风尚有所改变.他重视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
苏轼词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除了“大江东去”一类壮丽词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旷奇逸,或清新隽秀,或婉媚缠绵,都各具风韵.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龙吟》咏唱杨花,幽怨缠绵;《蝶恋花》写佳人的欢笑搅动了墙外行人的春愁,风情妩媚动人.
-----------------------------------------------------------------
〖兄妹戏丑〗(民间故事)
蜀地多才女,到宋代又出了个苏小妹.可说宋代四川的灵秀之气尽革于苏氏一门,苏小妹的父亲苏询,哥哥苏轼、苏辙个个才高八斗,所谓“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苏小妹长得不胖不瘦,薄薄的丹唇、圆圆的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再配上高高的额头,突出的双颚,一看就是一副慧黠的样子.她从小就爱与两个哥哥比才斗口,一派天真,尤其是大哥苏轼满腮胡须,肚突身肥,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更是她斗口的对象,于是整天在家口战不休.一天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是: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嘻一笑,当即反唇相讥: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儿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乱蓬蓬的络腮胡须.女孩子最怕别人说出她长相的弱点,苏小妹额头凸出一些,眼窝一些,就被苏轼抓出来调侃一顿,苏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再一端详,发现哥哥额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孜孜地再占一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妹妹的头大笑不已.苏家兄妹戏谚起来,可说百无禁忌,常常是语带双关,任你想像.
-----------------------------------------------------------------
〖苏轼难荆公〗
宋代大文豪苏轼,号东坡.他经常和王荆公(王安石)在一齐研究字义.有一次,东坡指“坡”字请教王荆公字义.王安石解释道:“‘坡’者乃‘土’之‘皮’.”东坡听了,不以为然,反问道:“照这样说来,即么‘滑’字乃‘水’之‘骨’喽?”王安石闻之,半天默然无语.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
〖苏轼的字和画〗
苏轼的书法在宋以后很有名,位居“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
宋代开国以降,帖学大行,言比尊“二王”,加上历代帝王的好恶,书法的格式主要以权臣的书体为转移.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因此一说起宋代说法,必以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为概括.四家之外,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