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求关于音乐的感想、感悟文章一篇、五百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22 06:58:37
求关于音乐的感想、感悟文章一篇、五百字左右.
对于音乐课的总结、对于音乐的感想.都可以啦.总之就是关于音乐的.
寒冷的味道黄明山
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此时,我的目光娴静.台历上的冬天正一步步深入,而我的身体却迟钝了对季节的反应.
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眼下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河上行走.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上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我在冰上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了寒冰的高度.
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烂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寒冷是风丢下的种子,风是无孔不入的精灵.家乡有一句话,叫做“针尖大的眼,簸箕大的风”.何况还要穿过一条条巷子呢?尽管屋与屋之间的巷子仅一步之遥.我连围巾也没有,所以每次路过巷子,都把脖子缩得紧紧的.可风还是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风如刀.我不知两只耳朵是不是被风割了去.用手一捂,还在.连忙收回手,用嘴呵一口热气.寒冷叫我顾此失彼.手都顾不上,耳朵管它呢!
冬天也看露天电影.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逼人,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
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分.
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
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 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
不仅仅是孩子们.
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朵,我不知道会有什么好结果.
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寒冷还会来的.
导读
《寒冷的味道》一文用大量的篇幅铺写寒冷带给“我”的刻骨铭心的疼痛以及由此产生的亢奋,表达了对寒冷日子的回忆和怀念;又由气候变暖但孩子却还在喊冷来表现出对意志弱化、生命品格下降的深切忧虑.与一般的写气候题材的作品不同,文章融进了生活在科技进步的今天的人们的一些独特的感受和思考.
本文在写作上有着鲜明的特色.一是在叙事的过程中插入自己瞬间的感受,使文章显得生动且富有情趣.如:“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我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倒下去.”以自己的真切感受表现寒冷,使读者也有如身临其境.二是思想的攀升自然而层次分明.一步一步地,从对过去的回忆写到现在的暖冬现象,从孩子们仍然感到冷写到对他们的担忧,从寒冷再想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得出“寒冷,是我们生活所需要的盐啊”的结论.在这里,“寒冷”已经成为一种象征,它指的是困难对人的磨炼,对人意志的挑战.文章主旨的揭示显得水到渠成.
纤儿骆文之所以叫他纤儿,只因他才14岁.8岁起就随他爹走船.巫山到巫溪上水, 巫溪到巫山下水.350多里水路已经来回多趟. 有一年春夏之交,正发麦黄水,水位陡升,爹在激浪中撵着漩子救人,一直没 回来.纤儿哭得两眼昏花.这时,他似乎懂得死是什么:人,一去就不回来了.人,究竟要走多少路?长路还是短途?问妈妈,妈妈只知道哭……
不上12岁,他就到前村一家铁驳子船找活去了.主人说得好凶:“要想一顿吃上一海碗饭,只有跑纤走滩.”
他熟悉峡谷,熟悉岩壁.他熟悉不尽的苍山和小小丘陵怀抱的大河.在这活水地,爸爸足蹬石头手扒沙,任什么苦都揣在怀里,走着脚下的路.“河埠人生成走船的命.”爸爸这样说.纤儿点头答应主人家了.他知道兴许有重重的东西把自己压瘫,可是他不懂自怜,更不晓得自艾.
他不是长脚鹭鸶,飞不起.他不是短腿黄羊,跑不开.佝着腰,伏着地,只能走—步踩一步砺石,紧拉满载的铁驳,不到20里,脚就打起血泡.眼眶有点潮,不哭,一想到妈妈,泪滴就咽进肚里了.
如今有的城里人爱唱什么纤绳荡悠悠.果真那样,上水船吃劲,挽纤人一松劲,绳子就弯成了弧,但这时船老板就骂开了:“你劲儿屙在粪坑了?”也有人喜欢跟着电视唱:妹妹坐船头,哥哥岸上走……这又从何说起?船家七十二忌,他们总是请女的坐进船舱.他们累得喘不过气,哪来那种闲情?
妈妈种了两块挂坡田,包谷扬过了花,一瞧,结的棒子怎么那样瘪?红苕年年抽藤,年年成薯只半个拳头大小.“要龙要虎,不如要土”,可地瘦人瘠,能起360个五更,却有百来天没米下锅.饿晕了也要省,他把省下的芋头带回家.妈妈哪舍得咽一口?
人家说:“鱼鳞片腊梅树天生的,一片一片,好香好香.”纤儿却摇头,反倒问:“树有什么好看?”人家说:“县城的鱼,一筐一筐,好鲜好鲜.”纤儿回了话:“天天河下走,哪见过一根鱼骨?”有人问他:“一路慈竹绿油油,一路野花清香爱人,你没有……’纤儿告诉他:“我眼皮底下石头最多,沙最厚.我只能看见勒在肩上的纤,像是井圈嵌着井绳……”其实,你毋须问,他有他粗糙的天地.
只有一回,他走到家,见妈妈遇到个好年景现出来喜悦,他高兴地学唱起山歌了.妈妈说:“娃,今个可以喝上二两酒了.”他生命中从没有包容过这样的快乐,拿着瓶子鼓足劲走到村头小店.一边走一边想:爸爸要在,他定会把我喝倒.那一刻,纤儿忘掉了四时愁云,脸上也显不出什么皱纹了.不过明天还要上路,哪管那冲积的卵石.
一季水一季船,滩汹也好,风急也好,什么河都要趟,什么坡都该上,在纤儿的眼里,人间没有难行路. (原载《散文》,略有删改)
导读纤儿是巴山巫溪的儿子,命运对他似乎格外的严酷和不公,然而在艰难的环境中,他学会了坚韧顽强,学会了与命运苦斗,还有一颗对母亲的孝心和对父亲不绝如缕的思念.他身上始终闪烁着自强不息、积极奋进的精神.“在纤儿眼里,人间没有难行路.”这种从贫困和苦难中磨砺出来的坚韧和勇气是极为重要的精神财富,是克服困难和成就事业所不可缺少的.因此,纤儿能给生活在当代的我们一定的生命、生活的启示:生命的坚韧来自与苦难的抗争.
《纤儿》是篇短小的散文,但依靠传神的细节,写出了人物的“神”,文中船主的话虽寥寥,却写出了其对穷人凶狠如狼的一面;写其父亲“撵着漩子救人”而死,虽是一笔带过,却也写出了纤儿性格中闪光之处的形成之由.另外,纤儿一想到妈妈,“泪滴就咽进肚里”,写他“把省下的芋头带家”,这些细节都使我们走进了人物丰富感人的内心世界.让人回味引人思索的还有写那首与纤夫有关的颇为走红的流行歌曲的那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