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为什么斯科特会死在南极上?主要原因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5/14 19:46:36
为什么斯科特会死在南极上?主要原因是什么?
在南极上死掉的一个人!为什么别人能回来而他却死掉!11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是一位英国海军上校.他未能实现自己第一个到达南极的壮志.他的竞争对手罗阿尔德·阿蒙森抢先一个月到达那里.1910年6月,斯科特乘坐“特拉·诺瓦号”启程.途中,他听说阿蒙森也正在前往南极.左图:这幅斯科特的照片是由英国南极探险队队员赫伯特·庞廷拍摄的.不久,庞廷和一部分队员奉命回到基地,留下斯科特和他的10名同伴向南极挺进.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一队人马离开自己的宿营基地,前往南极.暴风雪使旅行十分艰难.因此,1912年1月3日,斯科特决定只带4位同伴前行,他们是爱德华·威尔逊、享利·鲍尔斯和埃德加·埃文斯、劳伦斯·奥茨.1月17日,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但是,阿蒙森的挪威国旗已经在那里飘扬.他们深感失望,踏上了归途.埃文斯因跌倒受伤而死去;奥茨因患严重的冻伤,不愿连累别人,在一次暴风雪中消失了.剩下的3个人不得不扎营,以躲避恶劣的天气.但3月29日这天,斯科特等3人都死在离开他们的宿营基地几千米处.人们知晓斯科特最后一次旅行的详情,因为他的日记记到了最后一天.1912年11月,一支搜寻队发现了这本日记,以及斯科特等3人的尸体.3人的尸体被就地掩埋,如今于南极冰下的深处.奥茨的尸体始终未被找到.最后的跋涉──斯科特海军上校日记片断1月27日,星期六 上午我们是在暴风雪肆虐的雪沟里穿行.该死的雪拱起一道道的波浪,看上去就像一片起伏汹涌的大海.威尔逊和我穿着滑雪板在前边开路,其余的人步行.寻找路径是一件艰巨异常的工作……我们的睡袋湿了,尽管湿得不算太快,但的的确确是在越来越湿.我们渐渐感到越来越饿,如果再吃些东西,尤其是午饭再多吃一点,那将会很有好处.要想尽快赶到下一个补给站,我们就得再稍微走快一些.下一个补给站离我们不到60英里,我们还有整整一星期的粮食.但是不到补给站,就别指望真正地饱餐一顿.要走很长的路,然而,这段路程又无比艰辛…… 2月1日,星期四 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艰苦跋涉.用4小时45分走完了8英里.晚上8点我们还在走.我们只在12月29日才草草吃过一次午饭,当时离开补给站才一星期.按一天三顿计算,我们手里还有8天的粮食,到达下一站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埃文斯的手指头现在情况很糟,掉了两个指甲.是冻伤…… 2月17日,星期六 今天情形很坏.埃文斯睡足一觉以后显得好些了.他像往常一样说自己一切正常.他还是走在原来的位置上,但半小时后他弄掉了滑雪板,不得不离开雪橇.路面情况极为恶劣.后来我们停了大约1小时,埃文斯跟了上来,但走得很慢.半个小时后他的鞋又丢了,我们站在纪念碑岩半腰眺望埃文斯,后来又扎下帐篷吃午饭.饭后埃文斯还是没露面,我们四处张望,看见他在离我们很远的地方.这下我们警觉起来,四个人一齐往回滑去.我第一个来到这个可怜的人身边,被他的样子惊呆了.他跪在雪地上,衣装不整,手套没了,手上结满了冰凌.他眼里射出疯狂的目光.我问他出了什么事,他慢慢地说他也不知道,只说他觉得自己一定是昏过去了.我们扶他站了起来,走了两三步他又倒了下去.他完全被冻僵了.威尔逊、鲍尔斯和我回去拖雪橇,奥茨留在原地照顾他.我们回来的时候,埃文斯失去了知觉.我们把他抬进帐篷后,他依旧不省人事.午夜12点30分,他平静地死去了.2月22日,星期三 不用说,我们命定要经历归途中最严峻的时刻了.今天出发以后不久,东南风变得异常猛烈,风狂扫着地面.我们马上失去了本来就模糊难辨的路标.午饭时根本没见到期望中的圆锥形石头路标.……但这些倒霉事并没让我们心灰意懒,这的确应该记录下来.晚上,我们喝了一顿马肉做的浓汤,美味可口,真叫人气力倍增、精神振奋…… 2月26日,星期日 现在是夜间,冷极了.我们双脚冰凉地出发了,因为白天穿的鞋袜根本没有晾干.我们谨慎地消耗着食粮,但我们的食物还应当再多一点才够用.我巴望着下一个补给站,现在离我们只有50英里.到了那里,我们就能够带足补给,继续前边的路程了.关于斯科特临死前的书信(茨威格) 那些书信写得非常感人.死亡在即,信中却没有丝毫悲哀绝望的情意,仿佛信中也渗透着那没有生命的天空下清澈的空气.那些信是写给他认识的人的,也是说给全人类听的;那些信是写给那个时代的,但说的话却是千古永垂的.他给自己的妻子写信.他提醒她要照看好他的最宝贵的遗产──儿子,他关照她最主要的是不要让儿子懒散.他在完成世界历史上最崇高的业绩之一的最后竟作了这样的自白:“你是知道的,我不得不强迫自己有所追求──因为我总是喜欢懒散.”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他仍然为自己的这次决定感到光荣而不是感到遗憾.“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