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政治 > 作业

马克思与生活的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05/05 06:32:21
马克思与生活的关系
首先,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实践侧重于非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日常生活.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我们重视群众的生活,但相对而言,更重视非日常生活,这是根据当时历史和现实情况作出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如前所述,非日常生活逐渐从日常生活中退出,日常生活逐渐恢复其本色.但重视程度还不够,这体现为民生问题日益成为严重影响影响群众日常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大问题.究其根源在于对日常生活关注程度不够,相对忽略日常生活.而以日常生活理论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有效提高对日常生活的重视程度.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关系,要么是过于重视非日常生活,乃至非日常生活宰制日常生活,要么是日常生活缺乏非日常生活的合理引领,处于自发状态,导致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关系出现问题,直接影响到这两个领域的良性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由于过于重视非日常生活领域,忽视日常生活领域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一方面是过于重视非日常生活,这既体现为计划经济时代非日常生活宰制日常生活,使二者严重混同,影响了两者的健康发展,也体现为积累和消费关系不正常,导致日常生活在物质条件方面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非日常生活逐渐从日常生活中退出,在部分地区,群众的日常生活多处于自发状态,缺乏有力的引导,这既影响了日常生活本身的健康发展,又导致马克思主义等非日常生活无法转化为群众的生活逻辑;部分干部群众的日常生活受到一些不良影响,一些不良现象被大量地带入到非日常生活中,影响了非日常生活的发展,并使得在意识形态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难以完全落到实处.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教训来看,过于重视非日常生活而忽视日常生活,是脱离现实,导致一些错误思想和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
  第三,传统文化是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因素,日常生活理论视角可以比较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必须找到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一点,对自觉理性的非日常生活领域来说相对容易解决.但对于日常生活来说,需要日常生活理论的视角,通过对日常生活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的影响,并利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逐步消除消极影响,将非日常生活中的理论逻辑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生活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