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十篇《古文观止》里短一点的文言文,还要加上赏析(要初一水平的)哪位大侠来帮帮忙呀(答完还要加分)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07 02:44:47
十篇《古文观止》里短一点的文言文,还要加上赏析(要初一水平的)哪位大侠来帮帮忙呀(答完还要加分)
1、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1),齐师伐我(2).公将战(3).曹刿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6)?”公曰:“衣食所安(7),弗敢专也(8),必以分人(9).”对曰:“小惠未徧(10),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1).”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13).”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5).公将鼓之(16),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17).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8),登轼而望之(19),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0),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赏析:
本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2、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1).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2).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3),寇不可翫(4).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6),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7),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8).大伯不从,是以不嗣(9).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10),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1).将虢是灭(12),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13)?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14)?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15)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16).”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17).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8).’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9).’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20).’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21),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译文: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藏在盟府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祐我.”宫子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祐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赏析:
文章开头只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对话来揭示主题.语言简洁有力,多用比喻句和反问句.如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虞晋的利害关系,十分贴切、生动,很有说服力.
3、子鱼论战 《左传》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2).司马曰(3):“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4),宋师败绩.公伤股(5),门官歼焉(6).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7),不禽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9),不鼓不成列(10).”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11),隘而不列(12),天赞我也(13).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14),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15)!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16).三军以利用也(17),金鼓以声气也(18).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父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末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赏析:
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总的先说“君未知战”,后分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驳“不禽二毛”、“不重伤”,最后指出正确的做法.寥寥数语,正面反面的议论都说得十分透辟.
4、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九月甲午(1),晋侯、秦伯围郑(2),以其无礼于晋(3),且贰于楚也(4).晋军函陵(5),秦军晋南(6).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7):“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8).越国以鄙远(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10)?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1),行者之往来(12),共其乏困(13),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14),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厌之有(15)?既东封郑(16),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缺秦(17),将焉取之?缺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18),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19),乃还.子犯请击之(20).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1).因人之力而敝之(22),不仁;失其所与(23),不知;以乱易整,不武(24).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九月甲午日,晋侯和秦伯合兵围困郑国,因为郑伯曾经对待晋侯没有礼貌,并且怀有二心亲近楚国.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汜水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势危急了!倘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兵一定退去.”郑伯听从了他的话.烛之武推辞道:“我的壮年,还不及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碰到急难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烛之武答应去.
在夜里用绳子捆住身子从城上挂下去.见秦伯说:“秦晋合兵围困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亡了!倘使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怎么敢用这件事来烦劳您.越过晋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界,您知道它的困难;怎么能用灭掉郑国来加强邻国?邻国实力的加强,即您实力的削弱.倘使放弃进攻郑国,作为您东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来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资粮馆舍,对您没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施恩了;晋惠公应允把焦、瑕两城给您,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构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已经要把郑国作为她东面的疆界,又要扩展它西面的疆界;倘使不来损害秦国,还会到哪儿去扩展呢?损害秦国来使晋国得到好处,只请您仔细考虑吧!”
秦伯听了高兴,跟郑国人结盟.派杞子、逢孙、扬孙在郑国驻防,才回去.子犯请求发兵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行!不是这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依靠人家的力量反过来伤害人家,不仁慈;失掉了自己的同盟国,不明智;用战乱来改变出兵时的整肃,是不武,我还是应该回去.”也离开了郑国.
赏析:
本篇以对话著名.有郑文公与烛之武的对话,有烛之武与秦穆公的对话.烛之武对郑文公的话里有话;对秦穆公说的话,完全看到了秦、晋间的矛盾,看到围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所以能打动秦穆公.最后写子犯请击秦军,晋文公不同意,这里预伏后来的秦晋肴之战.
5、邵工谏厉王弭谤 《国语》
厉王虐(1),国人谤王(2).邵公告曰(3):“民不堪命矣(4)!”王怒,得卫巫(5),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6),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7).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8),为民者宣之使言(9).故天子听政(10),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1),瞽献曲(12),史献书(13),师箴(14),瞍赋(15),曚诵(16),百工谏(17),庶人传语(18),近臣尽规,亲戚补察(19),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0),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22),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3).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4).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25),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6)?”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27).三年(28),乃流王于彘(29).
译文: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责骂他.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断增加.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赏析:
告诉人们一条真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用今天的话说,如果统治者滥施暴政,且又堵塞言路,终将自食其果.全篇文字简洁,叙述有条有理,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
6、赵宣子论比与党 《国语》
赵宣子言韩献子于灵公(1),以为司马(2).河曲之役(3),赵孟使人以其乘车干行(4),献子执而戮之.众咸曰(5):“韩厥必不没矣(6).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车(7),其谁安之!”宣子召而礼之(8),曰:“吾闻事君者比而不党.夫周以举义(9),比也;举以其私,党也.夫军事夫犯,犯而不隐(10),义也.吾言女于君(11),惧女不能也.举而不能(12),党孰大焉!事君而党,吾何以从政?吾故以是观女(13).女勉之.苟从是行也(14),临长晋国者(15),非女其谁?”皆告诸大夫曰(16):“二三子可以贺我矣(17)!吾举厥也而中(18),吾乃今知免于罪矣.”
译文:赵宣子向晋灵公进言推荐韩献子,让他担任司马.秦晋河曲之战时,赵宣子故意指使车夫以其车骑冲犯行军的队伍.韩献子将车夫逮捕并予处死.大家全都说:“韩厥的官一定做不长久了,那车夫的主人刚刚提升了他,而他马上将其车夫处死,有谁还能让他稳坐在这高位上呢?”
赵宣子却召见他并给予礼遇.说道:“我听讲侍奉君王的人应做到比而不党.对朝廷忠诚守信以举荐恪守大义的人,叫做比;利用举荐以谋私,叫做党.军事行动是不准冒犯的,触犯了则不徇私隐瞒,就叫做义.我将你推荐给国君,却担心你难以胜任;如果举荐了无能之辈,实在没有比这更大的结党营私了.侍奉君王的臣子却结党营私,那我今后还怎么执政呢?所以我以这件事来观察你,希望你能勉力而行.倘若能照着这样干下去,将来掌管晋国大政的除了你还有谁呢?”赵宣子一一告诉众大夫说:“诸位可以祝贺我了!我推举韩厥完全合适,如今我已知道将不会获罪于朝廷了.”
赏析:这篇文章记叙了晋国政治家赵宣子举荐韩献子为晋司马的故事.举贤荐能的事迹本来代不乏人,且多被传为佳话.然而象赵宣子那样,不仅认识到举荐贤能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而且认为举荐无能之辈就是最大的结党营私,这是十分卓越的见解.但赵宣子为了考验韩献子,故意指使马车夫用车骑冲撞行军的队伍,致使一个无辜者丧失了生命.这种不以人命为重的做法,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微贱.
7、吴子使札来聘 《公羊传》
“吴子使札来聘(1).”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2).何贤乎季子?让国也(3).其让国奈何?谒也(4),馀祭也(5),夷昧也(6),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7),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8).”故谒也死(9),馀祭也立.馀祭也死(10),夷昧也立.夷昧也死(11),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12).僚者长庶也(13),即之.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14):“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乎?”于是使专诸刺僚(15),而致国乎季子(16).季子不受,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17),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18),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19).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译文:“吴子派札来(鲁国)访问.”
吴国本无所谓国君,无所谓大夫,这则记载为什么承认它有国君,有大夫呢?为了表明季子的贤啊.季子贤在哪里呢?辞让国君的位置啊.他辞让君位是怎么一回事呢?谒、馀祭、夷昧跟季子是一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年幼而有才干,兄长们都爱他,一起想立他做国君.谒说:“现在如果就这样仓促地把君位给他,季子还是不接受的.我愿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由弟弟依次接替哥哥做国君,最后把君位传给季子.”馀祭、夷昧都说行.所以几个哥哥在位时都勇敢不怕死,每次就餐必定祈祷,说:“上天如果让吴国存在下去,就保祐我们早点遭难吧.”所以谒死了,馀祭做国君.馀祭死了,夷昧做国君.夷昧死了,国君的位置应当属于季子了.季子出使在外,僚是寿梦的庶长子,就即位了.季子出访回国,一到就把僚当作国君.阖闾说:“先君所以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都是为了季子的缘故.要是遵照先君的遗嘱呢,那么国君应该季子来做;要是不照先君的遗嘱呢,那么我该是国君.僚怎么能做国君呢?”于是派专诸刺杀僚,而把国家交给季子.季子不接受,说:“你杀了我的国君,我受了你给予的君位,这样我变成跟你一起篡位了.你杀了我哥哥,我又杀你,这样父子兄弟相残杀,一辈子没完没了了.”就离开国都到了延陵,终身不入吴国宫廷.所以君子以他的不受君位为义,以他的反对互相残杀为仁,称许季子的贤德.
那么吴国为什么有国君,有大夫呢?既承认季子是臣,就应该有君啊.札是什么呢?吴季子的名啊.《春秋》对贤者不直称其名,这则记载为什么称名呢?认可夷狄,不能只凭一事一物就认为够条件了.季子是被认为贤的,为什么季子还不够条件呢?认可做人臣子的,一定要使他像个臣子;认可做人儿子的,一定要使他像个儿子.
赏析:本文就是《公羊传》解释《春秋》为什么用“吴子”肯定吴国“有君”,用“聘”肯定吴国“有大夫”的.全文层层设问,步步深入,以事实说明公子札的贤、仁、深明大义,使吴国在诸夏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赏析:本文就是《公羊传》解释《春秋》为什么用“吴子”肯定吴国“有君”,用“聘”肯定吴国“有大夫”的.全文层层设问,步步深入,以事实说明公子札的贤、仁、深明大义,使吴国在诸夏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8、虞师晋师灭夏阳 《谷梁传》
“虞师、晋师灭夏阳(1).”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灭夏阳而虞、虢举矣(2).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3),荀息曰(4):“君何不以屈产之乘(5)、垂棘之璧(6),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7),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公曰:“宫之奇存焉(8),必不使也.”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9).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10).”
译文:
“虞师、晋师灭夏阳.”
不是国都而说灭,是看重夏阳.虞国的军队不足一个师,《春秋》说是师,为什么呢?因为虞国写在晋国之前,不可以不说师.它写在晋国之前是为什么呢?灭夏阳是它为主的.夏阳,是虞、虢交界处虢国的一个要塞.夏阳一失,虞、虢两国都可占领了.虞国为什么要为主灭夏阳呢?晋献公想要讨伐虢国,荀息说:“君主为什么不用北屈出产的马,垂棘出产的璧,向虞国借路呢?”献公说:“这是晋的国宝,如果受了我的礼物而不借路给我,那又拿它怎么办?”荀息说:“这些东西是小国用来服事大国的.它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如受了我们的礼而借路给我们,那就是我们从里面的库藏里拿出来,而藏在外面的库藏里,从里面的马房里拿出来,而放在外面的马房里.”献公说:“宫之奇在,一定不让的.”荀息说:“宫之奇的为人,心里明白,可是怯懦,又比虞君大不了几岁.心里明白,话就说得简短,怯懦就不能拚命谏阻,比虞君大不了几岁,虞君就不尊重他.再加上珍玩心爱的东西就在耳目之前,而灾祸在一个国家之后,这一点要有中等智力以上的人才能考虑到.臣料想虞君是中等智力以下的人.”献公就借路征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说:“晋国的使者言辞谦卑而礼物隆重,一定对虞国没有好处.”虞公不听,就接受了晋国的礼物而借路给晋国.宫之奇又谏道:“俗语说:‘唇亡齿寒.’岂不就说的这件事吗!”他带领自己的老婆孩子投奔到曹国去了.晋献公灭了虢国,五年以后占领了虞国.荀息牵着马捧着璧,走上前来说:“璧还是这样,而马的牙齿增加了.”
赏析:本文用简炼的语言述评了这一历史事件,深刻地说明了“唇亡齿寒”的道理.
9、晋献文子室成 《礼记》
晋献文子成室(1),晋大夫发焉(2).张老曰(3):“美哉轮焉(4)!美哉奂焉(5)!歌于斯(6),哭于斯(7),聚国族于斯(8).”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9).”北面再拜稽首(10).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译文:晋国祝贺赵武房屋落成,晋国的大夫前往送礼.张老说:“美啊,这么高大!美啊,这么鲜亮!在这儿祭祀,在这儿办丧礼,还可以在这儿宴饮宾客.”赵武说:“我赵武能够在这儿祭祀,在这儿办丧礼,在这儿宴饮宾客,这是希望保全性命,来追随亡祖亡父于九原啊.”向北面一再深深地跪拜.君子说他们赞扬得好,祈祷得也好.
赏析:本篇所记赵武筑新室成,当是复位后不久的事.他年纪还不大,所以张老在赞颂的同时,还有规劝之意.
10、苛政猛于虎 《礼记》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1),使子路问之曰(2):“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3).”而曰(4):“然!昔者吾舅死于虎(5),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6).”夫了曰:“小子识之(7),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象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这虎上,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回答说:“这儿没苛政.”孔子说:“弟子们记着,苛政比老虎还厉害!”
赏析:这则小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