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提升语文能力,熟读文言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04 08:45:46
提升语文能力,熟读文言文
要怎么样子,才能快速的把古文熟读,并且应付考试,麻烦告诉我具体的方法,要怎么样才能有效地提升语文能力?
凡事千头万绪之时,记得抓重点.

文言文阅读的重点是对常见的实、虚词的理解,关键是找到文言文实、虚词的规律.
文言文实、虚词都具有一词多义,用法灵活多变的特点.有没有必要将这些意义和用法都牢记于心呢?答案是没有必要.对于短期内要提高成绩的考生而言,对于文言实词,只需要记住其基本义就行了,其他的引申义比喻义只需要作一般的了解.例如“本”,其基本义是“树根”,除了特殊情况,古汉语中一般都采用基本义,这就是规律.实词的基本义与造字法有关,“本”在造字法上是一个指事字,“木”下加一点,指明是树木的根,这一点后来发展为一横.因此,从造字法上去把握(或推测)文言实词的基本义,准确而又直观,是一条捷径!
例句: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史记《商君列传》)

  此处的“徇”作何解释?根据造字法,'徇'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而形旁又与“行走”有关,因此可以推测,“徇”在这里是游街示众的意思.

  文言实词的用法复杂多变,要把它们一一记住,是很要费一番脑筋的.记住了也不等于就掌握了,考试时照样会出错.因此,把握文言实词的用法的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认为,文言实词的用法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遵从语法规律.对考生而言,只需记住现代汉语的“主谓宾定状补”,然后套用在文言文的具体语句中,问题一般都能迎刃而解.

  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事”作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之”,因此它活用了,即“名词活用为动词”.“兄”处在主谓之间,是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充当状语的,因此它也活用了,即所谓的“名词活用作状语”.

  例句: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天下苦秦久矣.

  “苦”是形容词.1句中的“苦”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其心志”.我们知道,形容词是可以充当谓语的,如“江水绿了”、“枫叶红了”,但前提是后面不能接宾语.因此可以肯定它活用了,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以理解为“使其心志苦”.2句中的“苦”情况和1句相同,因此它也活用了,可以理解为“以秦为苦”,或“苦于秦”,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完全是根据翻译的情况来定义的.1、2句中的“苦”也可分别翻译为“折磨”和“仇恨”,则就是一般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了.

  文言虚词是公认的难点.近年来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数量减了又减,但许多考生仍然摸不着头脑.其实,文言虚词比实词更具有规律性.我们知道,文言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化而来的,所谓“实词虚化”,就是这个道理.例如“之”,最初是一个动词,“走路”的意思,后来虚化了.在文言文阅读中,怎样鉴别它是实词还是虚词呢?关键还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例句:1、吾欲之南海.2、郑商人玄高将市于周,遇之.

  1句中“之”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宾语“南海”,因此它是动词.2句中“之”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前面有谓语动词“遇”,因此它是代词(在文言文中,代词是属于虚词的).
虚词和实词较容易鉴别,但虚词里的代词、助词,介词、连词,等等,又该怎样鉴别呢?

  例句: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犹且从师而问焉.

  两个“焉”都处在句末,怎样辨别它们是代词还是助词(还有兼词)呢?1句主谓宾齐全,“焉”在这里不可能充当宾语,因此不是代词.而2句明显缺宾语,因此“焉”充当宾语,用作代词.1句中的“焉”可以理解为助词,也可以理解为兼词,完全是根据翻译来的,无所谓规律问题.

  许多虚词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鉴别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只需看它后面所接的成分就可以了.

  例如:1、为了祖国,我无怨无悔.2、为了祖国繁荣昌盛,我无怨无悔.

  这两句意思差别不大,但1句中的“为了”后面接的是名词,因此它是介词,与“祖国”一起构成介宾结构,充当整个句子的状语;而2句中“祖国繁荣昌盛”是主谓短语,属动词性短语,因此“为了”就只能是连词.文言文虚词与此同理.

  例句:1、不足为外人道也.2、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句中“为”接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道”的状语,因此是介词;2句“为”后面接的是主谓短语,因此是连词,表原因.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搞清楚词性是第一位的.词性不同,哪怕意义相同,用法也不会相同.而词性是复杂多变的,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环境才能准确判断.因此,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