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洞庭湖远眺(林非)的阅读理解 T 百度几次题目都不一样求高手做 【或者搜到也行= 】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0 18:51:47
洞庭湖远眺(林非)的阅读理解 T 百度几次题目都不一样求高手做 【或者搜到也行= 】
洞庭湖远眺
林非
【由于字数原因我删了两段 详情请百度 = 】
在随意的遐想中缓缓地回过头去,仔细地凝望着苦苦思念了半生的岳阳楼.这让我一见倾心的洞庭湖,已经浩瀚晶莹得使自己无限神往,而这小巧玲珑的岳阳楼又使自己生发出异常兴奋的情怀.我的眼光紧紧盯住了岳阳楼,瞧着这上下三层金黄色的琉璃瓦,整整齐齐地翘起尖尖的檐角,像是都张开了熠熠放光的翅膀,想要飞往蓝天和白云里去.覆盖在顶层的这座屋檐钩成了盔甲的模样,在中央还竖着一株用玻璃球串起的立柱,使这金光璀璨的盔甲显得威武而又俊秀.我轻轻抚摸着厅堂外面几根漆得鲜红的木柱,猜测这清代末年重修的雕梁画栋,为什么要在如此秀美和纤细的小楼顶部,戴上一顶戎装的盔甲?是不是胸怀着忧虑的设计者,用它来象征提防和抵御列强侵凌的不屈意志?
听说从东汉以来,就在这湖泊的附近建造了楼阁,将近两千年的沧桑变迁,经历过多少次水患、火灾和兵燹的侵袭,已经先后倾圮和崩溃过三十余回.一种不屈不挠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催促着大家不断地建造自己所设计的岳阳楼.范仲淹撰写题记的那幢宋代建筑,会比眼前的这一座庞大和恢宏得多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伟大和高旷的声音,总是在我的耳旁震响,就使得那座早已消失的楼阁,似乎还影影绰绰地升腾在明朗的天际.
瞧着这一阵阵飞溅的浪花,被金碧辉煌的阳光闪烁出星星点点耀眼的火花,我禁不住念起《岳阳楼记》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名句来.当范仲淹想象着洞庭湖滔滔汩汩地流淌时,想象着这儿晴空万里或阴雨霏霏的景色时,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中深深地感到“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竟十分潇洒地无视着自己掌握在君王手中浮沉的命运,在大自然的洗礼中倏地超越了向专制王朝磕头跪拜的礼节.像范仲淹这样提出了激励着整个民族的伦理规范,率先为天下的苍生而忧虑,这只有充满抱负的志士仁人才能够做到,无知无识抑或醉生梦死的人们当然无从想到要承担这样的重任;然而“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许是更难于做到,把自己生活的享受降低到整个国家里最贫困的水准,坚持着终生都这样去刻苦地砥砺,如果不具备“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卓绝品性,哪里能够这样办到呢?范仲淹标出的这种道德理想实在值得景仰,可是我想他作为当时朝廷的大臣,肯定很难像孟子所说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去完成“天将降”下的“大任”.人应该怎样生存于这茫茫的世界?当然要尽量替大家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如果人人都力争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整个人寰肯定会变得非凡的美丽.然后再将此种纯真的意志发挥到极致,才有可能趋向范仲淹所提出的伟大目标.
我始终张望着洞庭湖中央这一阵阵飞溅的浪花,张望着蓝天白云里喷射出火光的一团红日,深深地相信人类总会逐渐抛弃卑俗与丑陋,不断地走向壮丽和崇高的境界.
1.文章题为 洞庭湖远眺 那么作者眺望的仅仅是洞庭湖吗?如果不是 那么作者真正眺望的是什么?文章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2.请概述2~5段的思路
3.文章第5段中 作者对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道德境界做出了怎样的评价?请简要概述作者的观点
4.请从思想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说明最后一段的作用
1、作者眺望的绝不仅仅是洞庭湖,他真正眺望的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标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崇高的道德理想.换言之,文章主旨在于希望人们逐渐抛弃卑俗与丑陋,尽量替大家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不断走向壮丽和崇高的人生境界.
2、主体部分的思路是由“湖”到“楼”再到“道德理想”,其中有“浪花”“阳光”两个意象贯通前后文.
3、第五段直抒作者胸臆,砥砺友人同道.作者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
4、最后一段收束得颇具匠心,从思想内容看,结尾段表达了作者“相信人类总会……不断地走向壮丽和崇高的境界”的信念,点明主旨,升华了感情;而从结构上看,此段照应了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用“始终张望”扣题并总揽上文,同时与文章首段形成对比——由“只能让我浮起如此缥缈与朦胧的图景”到“深深地相信”,表明作者的思想认识有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