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魅力 孔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21 14:14:58
老师好 我要找一篇作文是 魅力孔子 或是 魅力居里 600字 望老师帮忙
解题思路: 寻找与他们人格品行有关的资料、范文。
解题过程:
同学你好:下面是你要找的有关范文,希望对你能有点帮助。 人格魅力 ----读《居里夫人》有感 你知道珍贵的镭是谁发现的吗?她就是伟大的居里夫人! 我想你一定听说过居里夫人,这是一个在熟悉不过的名字了,但她的本名叫做玛丽亚.斯可罗多夫。 居里夫人是第一位获得科学博士学位的女性、第一位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奖人。是她发现了镭,发明了X光片。 居里夫人的人生道路十分坎坷,幼年丧母,中年丧父,可这些都没有阻止居里夫人研究科学。 居里夫人获了这么多奖,但她并不把这些当作炫耀的资本。她并不奢华,衣着朴素,研究室也很简陋,整天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居里夫人晚年的时候,有人问她打算什么时候写一本自传,她回答说:“我的生命只是一个简单而平凡的小故事。我出生于华沙的一个教师家庭,我和皮埃尔结婚并有了两个小孩,我在法国工作”。+ 居里夫人在1867年11月7日出生,她从小就酷爱读书,就喜欢研究科学,长大果然成了一名出色的科学家。但在1933年的时候,居里夫人就感觉自己经常头晕、耳鸣、发烧,最后,诊断出居里夫人得的是白血病。是因为她常年接触镭放射,导致白血病。就在1934年1月,居里夫人永远离开了人世。 爱因斯坦是这样赞扬居里夫人的:她的一生中最伟大的是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仅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历史中是罕见的。 谦虚谨慎的品格,能使一个人面对成功、荣誉时不骄傲,把它视为一种激励自己的力量,而不会陷在荣誉和成功的喜悦中不能自拔,沾沾自喜一得之功,不再进去。居里夫人以她谦虚谨慎的品格和卓越的成就获得了世人的称赞,她对荣誉的特殊见解,使很多喜欢居功自傲的人汗颜不已。 居里夫人光辉的一生,显示了伟大的人格魅力,展现了不朽的人生价值:她的杰出学术成就,造福了全体人类;人格风范,永远值得我们景仰。 孔子的人格魅力      儒家的祖师爷孔子恐怕做梦也不曾想到,自己身后居然能拥有那样令人目眩神移的殊荣:“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之类的头衔纷至沓来。不过,这样一来,孔子身上的人性色彩消失了,留给人们的印象是高高在上,一脸严肃拘谨貌,是神而非人,可敬而不可亲。
  所幸的是,大量相对比较原始文献的传世,可以帮助我们透过神化的迷雾窥见历史的本相,了解和欣赏历史人物固有的人性风采。孔子的情况亦复如斯。一部《论语》使孔子作为一位平凡随和而又伟大高明的人物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世说新语•伤哲》载王戎之言:“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孔子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有血有肉、喜怒哀乐皆形于色的普通人。作为“情之所钟”的寻常人物,他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充满着“凡夫俗子”式的情感自然流露。真可谓“芙蓉出清水,天然去雕饰”。
  你看他多么自负,多么不安于位,热衷于表现自己,于是有时不免会说些大话,夸下海口:“如有用我者,三年其为东周矣”,甚至连三年都不必要,一年就足够了:“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他凭什么有这样的底气,有这样的自信?理由很简单,他自认为是“天纵之圣”,是古代文化的唯一承继者,理所当然担当着“治国平天下”的责任,且具备着这方面的杰出才能:“文王既死,文不在兹乎!”可惜的是,当时的统治者个个有眼无珠,没有发现他这位人才,害得他东奔西走,四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犬”。每念及此,孔子的心里就无法平衡,郁闷得很,无怪乎他要时不时地发牢骚、讲怪话:我难道是只挂在墙壁上的葫芦,中看不中吃吗?越想越不是滋味,气恼懊丧之下,他甚至萌生出远走高飞、到荒凉偏僻地方另开局面的奇怪念头:“子欲居九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种天真率性的言行,实在不像是一位“圣人”应该有的风度,只能给人留下大言不惭、想当官几近“猴急”的印象。然而,这恰恰让我们看到了孔子富有人情味的一面,真诚爽直,口无遮拦,绝没有后世那些假道学口是心非、巧言令色的气息。
  孔子自己说过“四十而不惑”、“六十而耳顺”这些话,有说得对的,也有不尽合乎事实的。作为一个常人,孔子“耳顺”是事实,但“不惑”似乎一直不曾做到。他像普通人一样,总喜欢有人顺从自己,听自己的话,耳朵根听得进表扬,难以接受批评,即使这种批评是正确的,他也很难听进。我们看看他对自己学生的态度就知道,“忠言逆耳”对孔子而言同样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孔子所喜欢、欣赏的学生,是颜渊、曾参、闵之骞。这些人其实并无突出的才能,也未见他们在弘扬儒家学说方面作过多大的贡献(曾参的情况稍好一些),他们之所以为孔子所器重,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善于揣摩老师的心思,总是拣老师乐意听的话朝孔子的耳朵里灌。用孔子自己的话说,便是“于吾言无所不悦”。正因为他们甘于当老师的应声虫,孔子才打心眼里喜欢他们。相反,像子贡、冉求、子路这类学生,他们比较有自己的个性,一举一动不那么中规合矩,有时甚至敢于对老师的做法大胆进行质疑,这使孔子心里自然不爽,动辄要斥责、“修理”一番:“野哉,由也!”“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攻之可也!”一点也没有“尊长”的气量。
  一部《论语》中,孔子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兴之所至开口骂人的现象也比比皆是。樊迟诚诚恳恳、恭恭敬敬地向孔子请教怎样耕田、如何种菜,结果让孔子大动肝火,臭骂一顿:“小人哉,樊须也!”孔子授课或许不够精彩,宰予提不起精神听讲,大白天在课堂上昏昏沉沉打瞌睡“昼寝”,孔子不反省自己授课方面的问题,反而大光其火,声色俱厉斥责宰予是“朽木”,是“粪土之墙”:“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人格个性的写照,喜怒哀乐皆形于色是孔子言行的特色。然而,孔子的伟大,却在于他不因为感情的冲动而迷失。他的理智始终是清醒的,所以他尽管对冉求、子路、子贡等弟子有所不满,但依然为他们创造条件去做官,去做事,依然肯定他们各自的能力与特长,依然怀有深厚的感情,为他们的遭遇所揪心,对子路惨死的悼念,就体现了这种至情。不乏理智而又富于感情,有人性的弱点而又不干扰理想的追求,正是孔子的平凡之处,也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