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WARUM GIBT ES IN DEN VEREINIGTEN STAATEN KEINEN SOZIALISMUS怎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6/13 21:29:51
WARUM GIBT ES IN DEN VEREINIGTEN STAATEN KEINEN SOZIALISMUS怎么样
可能跟个人的兴趣和喜好有关吧,我一向不愿意看晦涩艰深的大部头,尤其是学术类的,平日最喜欢看的,大都是一些一两百页左右的经典小书,小而简约,清通而干净,字里行间通晓明畅,文字和意义结合得恰如其分,这样的书看起来真是百读不厌.前几天在大学书店闲翻书,不经意间发现了这本《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了,也早就知道维尔纳·桑巴特的大名,然而没想到这么容易就遇上了,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美国,这个经典上所称的社会主义土壤——现代工业文明、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最发达,但是又似乎是与“现实社会主义”运动最绝缘的国家.当“现实社会主义”在全球高潮澎湃之时,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作为由桑巴特和李普塞特挑起的关于“美国例外论”命题已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讨论,为此也产生了种种解释,然而有说服力的似乎不多.作为“美国例外论”领域的开山之作,《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一书的影响自然不容小觑:一方面此书关于美国工人的生活水平高于欧洲大陆工人从而安于现状、不倾向社会革命的观点,得到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另一方面,书中有关美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指普选制和宪政民主)和企业制度(主要指计件工资和利益分享)促进了美国工人对美国资本主义持善意态度的观点,也得到了后继者的发扬;无论如何,只要探讨“美国例外论”,就不能不向这本小书寻找思想渊源.桑巴特的观点,主要是在美国与德国对比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在他看来,与欧陆国家相比,美国工人更“倾向于对资本主义的善意态度”,这一方面是由于资本主义提供了他们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融入了资本主义那种“经济整合”方式——其受计件工资的有利制度和各种奖金与利润分享制的推动.桑巴特的这个说法,之后又为许多人——如熊彼特等——所支持和发展.在“烤牛肉与苹果馅饼”理论看来,美国工人阶级潜在的激进主义倾向因被美国资本主义所能提供的物质报酬所收买而消亡.无独有偶,桑巴特也持同样的看法,他认为,美国工人所处的“超级物质环境”预防了反对派及社会民主倾向在美国无产阶级中的发展,并在书中不惜用大量篇幅旁征博引地调动大量统计资料证明美国工人比欧洲工人(主要是德国工人)更富有.他说,尽管美国“资产阶级化的工人阶级与实际的中产阶级间富裕程度的差别”仍然存在,甚至可能还在扩大,但由于美国工人发现他们比欧洲工人过得更好,于是便心满意足了.与欧洲相比,由于美国较好地实现了机会均等,所以工人阶级有更大的机会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地位,实现社会独立的流动性.桑巴特认为,这一点是在考虑(美国)无产阶级心理如何发展时最重要的因素.在他看来,美国工人向往资本主义社会的“顶层或近乎顶层”,他们比欧洲工人更有可能成为小资产阶级企业主.另外一点,从政治制度和价值理念来说,美国工人对美国的政府制度一向持友善态度,它的“公民整合”能力达到了异乎寻常的程度,尤其是建基于启蒙原则之上的普选制与宪政民主更加集中地促进了这种整合.桑巴特的这一看法,后来也不乏有诸多支持者,他们指出:统治者通过民主程序把工人阶级结合到政治进程中的成功尝试,对工人激进主义起到了最大的阻碍效果.有人据此推而广之,认为工人阶级激进倾向在19世纪后半期的英国以及战后联邦德国的衰落,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而19世纪的德国工人比较激进,则因为没有这种整合机制.总的来说,桑巴特认为“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可归纳为物质替代(物质上的满足“替代”了对平等之类价值目标的追求)和价值替代(“美国式”的平等替代了“欧洲式”的平等而成为价值理性的主体) 两点.不足的是,桑巴特在书中谈的主要是物质替代,而对价值替代则讲得很简略.在《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哈耶克曾把桑巴特与黑格尔、马克思、李斯特、施莫勒和曼海姆放在一起,列为德国在20世纪影响世界的大思想家之一,但是国内熟悉桑巴特者不多,对其生平、著作和思想的介绍也一向较少,这或许与桑巴特一生思想的复杂性和激烈争议性,以及他在政治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趋反动有关——他早年曾经是一个非常同情社会主义的学者,深受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影响,晚年却转而赞同和支持纳粹的法西斯主义(与海德格尔不同的是,他虽然赞同和支持纳粹的法西斯主义,但却并没有完全被纳粹所接纳).无论怎样,现实的情况是,作为与我们熟悉的马克斯·韦伯齐名的社会学家,桑巴特至今还是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一个缺失,国内对其作品的少量译介与他在西方学术界享有的大名气相比,仍然是很不相称的.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学术文化交流的加强,在老桑巴特出土之余,其子小桑巴特也被顺势打捞了上来,虎父无犬子,作为德国文化学术界的另一要角,《海德堡岁月》就是其登陆中国的第一份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