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赏析(长恨歌的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03 06:57:25
长恨歌的赏析 ! 多个角度的赏析!
解题思路: 通读全文,理解内容,从作者创作思想、诗的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赏析。
解题过程:
《长恨歌》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 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 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 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 “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 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 “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长恨歌》是根据历史事实、民间传说、并通过艺术想象和虚构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全诗八百四十字,涉及时间跨度近二十年,空间跨度则由长安到蜀中,由人间到仙境。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又将近体诗的音律融 入乐府歌行,语言流畅优美,音韵和谐悠扬,诗情浓郁,沁人心脾,从而将我 国叙事诗的创作推向新的境界。   
全诗以“惊破霓裳羽衣曲”为界,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致“恨”之因,这是讽谕主题说的根据;后一部分写“长恨”本身,这是爱情主题说的根据。
作者从当时流行的“说话”和传奇小说中吸取了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 因而这篇叙事诗有不少新的艺术特点。
一、善于结合人物性格的发展而发展情节、结构作品,突现主题。一开头即揭示了唐玄宗的主要性格特征—— “重色”,然后从各个侧面进行刻划,情节也随之发展:“思倾国”,选妃子 华清赐浴、兄弟列土、骊官歌舞、安史乱起、马嵬兵变,逃难蜀中,这是“重 色” 的表现和后果; 从入蜀到回京的思念妃子以及命方士“致魂魄”,则是 “重色”性格在悲剧情境中的延展和深化。因为主线分明,所以剪裁得当,体 制宏丽,既波澜叠起,又层次井然。写到杨贵妃对方士讲了“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之后,即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长 恨”而结束全诗,因为人物性格至此已无可发展,无须再费笔墨。
二、善于通过人物对事件、环境的感受和反应来表现人物情感,因而常常把叙事、写景和 抒情熔于一炉。如“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只两句就概括了马 嵬兵变,是最精炼的叙事,但杨妃“宛转”求救的神态,玄宗“无奈何”的心 情,也和盘托出。至于写唐玄宗触景念旧,见物怀人的那些诗句,这个特点表 现得更突出。
三、善用比拟、烘托等手法,往往只一两句诗就展现一种感人的情境。如用“玉容寂寞泪阑干”写听到天子派来使者时的杨玉环,已极形象, 再用“梨花一技春带雨”加以比拟而神情毕现。又如“思悄然”和“未成眠”已能表现李隆基彷徨念旧的心情,再用“夕殿莹飞”、“孤灯挑尽”来渲染环境、勾勒肖像,将他处于幽禁状态的凄凉晚景烘托出来。   
对《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理解。从作者的创作意图看,大约意在 讽论当时和以后的统治者应以李隆基为戒,不要因“重色”而荒淫误国,造成“长恨”。但在后一部份,作者把失掉政权后的李隆基写得那麽感伤凄苦、一心思念妃子;把幻境中的杨妃对明皇的感情写得那么纯洁专一、坚贞不渝;而那些情景交融、音韵悠扬的诗句又那么缠绵悱恻,富于艺术感染力;就客观效 果说,自然引起读者对李、杨生死相思的同情。《长恨歌》的影响不仅表现在 诗歌创作方面,也不局限于国内。元代大戏曲家白朴根据它写了《梧桐雨》, 清代大戏曲家洪升根据它写了《长生殿》;在日本,也经过改编被搬上舞口。
同学,这样解答满意吗?祝你学习进步!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