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传道授业解惑也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09 08:54:47
请老师就考场作文文体知识,做以详细的讲解
解题思路: 同学:不知这样解答是否满意,如有不同意见,请在下面的继续讨论中留言,老师收到后会为你马上做出满意的答复的。谢谢!
解题过程:
考场作文文体知识
(一)“记实”与“写虚”
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如实地表现客观事物,是写作的一项基本功。
现实生活或客观事物,就文章的写作来说,它无非是构成文章内容的人、事、物、景。学会“记实”,就是要真实、准确地表现人、事、物、景,构建一个可见可触的外部世界。
叙述、描写和说明,正是这样三种“记实”的能力。
叙述,是对人物出身、经历和事件发展过程的交代、陈述。它是一种表述“时间”过程的的艺术,如叙述“海市蜃楼”这一自然现象发生的情况:
(1980年仲夏的一天)午后2时40分,在一蓬莱阁隔海相望的庙岛南侧海面上,隐隐约约出现了两个小岛。10分钟后,岛的轮廓越来越清楚,一幅海市蜃楼胜景出现了。岛上道路、树木、山峰清晰可辨,建筑个异的亭台楼阁显而易见,行人车辆时隐时现,各种景物交相辉映,当地群众和游客为奇幻景象所吸引,兴趣盎然。据记载,这次海市蜃楼持续时间之长,是历史上少见的。
(1981年8月28日四川《文摘周报》)
在整个叙述过程中,时间线索清晰,过程交代很明白。
描写,是见客观事物的形状、情态具体地描绘、再现出来。它是一种展示空间状貌的艺术。如,同样是表现海市蜃楼奇幻景象的出现,作者这样描写道:
记得是春季,蒙蒙天……听见有人喊:“出海市了。”之间海天相接,原先的岛屿一时不止都藏到哪里去了。海面上劈面立起一片从来没有见过的山峦,黑仓仓的,像水墨画一样。满山都是古松古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隐隐露出一带鱼村。山峦变化着,一会儿山头上幻出一座宝塔,一会儿山洼里又出现一座城市,市上游动着许多黑点,影影绰绰的,极想是来来往往的人马车辆。又过了一会儿,山峦城市慢慢消下去,越来越淡,转眼间,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见了,原先的岛屿又在海上重现出来。
(杨朔《海市蜃楼》)
绘形绘声绘色,具体形象地描绘了事物的状貌,使人如见其物,如临其境。
在写作中,“记实”是一种能力,“写虚”也是一种能力,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虚”,是相对于前面所说的实而言的,它不是客观实在的人、事、物、景等,而是写作主体的主观情、意、想象,也就是说,它是作者由于受人、事、物、景等外物触动而由自身所产生的感情和旨意。
“虚”和“实”常相联系。即主观和客观,是常常结合并贯通着的。我们知道,文章在展示“外部世界”、再现客观事物的同时,这其中也流露出或寄寓着作者对事物或浓或淡的感情和或浅或深的认识。比如写景,写出的景总是带着作者的情的,因此,人们才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自然界中的“景”和“物”本身并无任何感情色彩可言,但它一经作者写入作品,便会带上作者的感情,不再是纯自然物了。所以,在作者笔下,总是把自己的主观情、意融入景物之中,使山水有情,草木含意,情景交融。否则,纯客观地描写景物,即使毫发毕肖,也毫无生机、灵气可言。如读朱自清的《春》,我们感受到作者通过对初春景色的描绘、渲染,抒发了热爱春天、热爱生命、对未来充满信心与美好憧憬的诚挚感情。写景是这样,写人写事也是这样,离不开主体注入的情和理。
抒情、议论和想象,正是这样三种写“虚”的能力。它们各自也有其独特的作用。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有时是直抒胸臆,如《安塞腰鼓》写到 百十个壮汉击打腰鼓的舞姿和音响时,作者情不可遏,自然地抒发出赞叹之情: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抒情,除了直抒胸臆外,更多的是结合叙述、描写等,渗透在字里行间的间接抒情,在叙述中抒情。如《背影》中有一段文字写道: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惊醒些,不要受凉。又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这一段叙述,饱含了作者回忆当年父亲无微不至地关怀自己的感激之情。
在描写中抒情,如《故乡》开头时的一段文字: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看,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一段描写,流露出作者对离别二十年的故乡的失望之情。
一位作家曾说,他写起文章来,毫不掩饰自己对人、对事以至对山水、花鸟、木石的真实感情,并让它尽量地顺着笔尖流露出来。这也说明,“情”是附丽于“实事”的。
议论,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但记叙类文章中的议论,不像议论文那样要有充足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它是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基础上,直接表明作者对人物、事件的看法,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想与做》中的一段文字:
能够苦干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几句中肯的议论,言简而意赅,揭示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旨。
(二)记叙类文章
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的文章,我们称之为记叙类文章。在写作中,要注意合理地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这“六要素”,正确地使用记叙的人称,选择顺叙、倒叙、插叙或平叙等记叙顺序——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中考中,如果同学们选择用记叙类文体的文章来诠释自己对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或命题作文的主旨和内涵的理解和把握,那么,务请同学们努力做到以下几个“多一点”:
“多一点”情节的突变
记叙类作文的常规模式是“起因——经过——结果”,受其跗面影响,作文的构思常常会落入平铺直叙的窠臼,是读者产生“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消极阅读心理。如果作者在构思的过程中,能跳出程序化的框框,别出心裁地设计出出人意料的突变式情节,就可以使文章显出腾挪跌宕、一波三折的清洁魅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短短几百字中,山外青山,柳暗花明,谈笑风生,潇洒自如,给人不尽之余味,激发起读者“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阅读快感。
你读过的这样的作文:
你写过的这样的作文:
“多一点”悬念的设计
电影“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对“悬念”有一句经典的诠释:“我在影片中放置的定时炸弹,它一刻不爆炸,观众的心就一刻放不下来。”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如果作者能在记叙类作文中巧妙地设置扣人心弦的悬念,就可以使读者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神奇构思效果。


“多一点”抑扬的变化
虽说日常生活信奉“平平淡淡才是真”,但记叙问写作的法则决不是平淡,而是“文似看山不喜平”。欲扬先抑的构思方法能使平淡的写作素材尺水波澜,它通过情节的起伏、情感的波折,激荡起阅读心理的落差,从而产生震撼人心的构思效果。

“多一点”视角的转换
常人的头发大概不会引起人太大的兴趣,但倘若乔丹头上留下了几缕青丝,相信它一定会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视角的转换,能够使文章的构思另辟蹊径,别开生面,“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从平淡中显出“奇崛”来。

“多一点”细节的凸现
人们常说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细节则是人物的血肉。而细节描写的成功,关键在于细节要“细”。这就洋我们抓住“一言一行之微,一沙一石之细”,把它们巧妙地镶嵌到文章的构思之中,凸现人物的神韵和文章的旨趣。

“多一点”故事的创新
许多同学在写记叙文时,喜欢运用“故事新编”之一手法,但如果故事新编流于俗套,新瓶装旧酒,这样也失去了新意,失去了价值。反之,如果同学们在运用此种手法时,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看法,并能真正地加入新思想和新观点,那么就不用担心作文的质量了。在写作故事新编时,同学们一方面可以将自己的文章根植于古代历史、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或是文学名著,是文章有所依托;另一方面还要不为传统思维所束缚,思想上敢于突破,故事情节应有大胆的创新,人物形象力争做到个性分明。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征服阅卷老师。
(三)议论文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做议论文。
写议论文,必须要有确凿的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无论是事实的,还是理论的依据,大多需要引用材料,这就用到了记叙的表达方式。材料引用得当,就会使文章简洁精练,论证有力,给人以条理明晰、清爽干脆的感觉。引用材料,一般有下列五种方法:
全引法
如果你在文中提出的论点需要用别人的全部材料来证明,或者引用的材料内容简单,篇幅短小精悍,只是一段名言警句、俗语格言、一首小诗等,我们作文时就可全部引用。如《求知善读》中所引用的“吴下阿蒙”的故事,就采用了全引法。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引用原文的原话,要用好标点符号。
摘引法
即部分摘录引用某些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段落,以便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概引法
我们所拥有的材料往往是纷繁复杂的。如图表、漫画之类,写作时不可能将这些照搬进去,必须进行分析归纳,提炼综合,然后把材料的大意表述出来,以便为自己所用,这是就要运用概括引用的方法。概括材料的大意时,需要对材料做适当的取舍。与所说之理相关的部分要叙述得具体一些,突出一些,无关的则可以不叙。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