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是这样的,高考最后一百天的古代史历史复习,从知识构造方面来讲,中国古代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5/10 16:41:56
是这样的,高考最后一百天的古代史历史复习,从知识构造方面来讲,中国古代史
有经济,文化,赋税制度,土地制度,各种重要的改革,还有南北经济变迁~等等,求位老大给一个简洁,到位且准确全面的归纳
专题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
考点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知识梳理
1、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2、形成根源(原因或条件):是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①理论来源:法家思想.②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封建地主经济)的需要.③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完成与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政治需要.
3、演变轨迹: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②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③西汉巩固.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割据问题.汉武帝又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④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⑤北宋加强.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⑥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⑦明朝空前强化.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⑧清朝达到顶峰.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5、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在封建社会早期(明清以前)以进步作用为主;明清以后严重阻碍社会发展,日趋反动,以消极作用为主.根源: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世界历史向资本主义过渡.阻碍的表现:政治上,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违背历史潮流;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不利近代科学的发展;对外关系,闭关锁国政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表现):
①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② 有利于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的传播;
③ 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水利、交通、防御等),奠定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④ 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表现):①政治方面:皇权专制,易成暴政(秦、隋);压抑民主政治,束缚才智创新;“人治”、官僚、特权、腐败等.②经济方面:越来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压制新生产关系成长等.③思想文化方面:文化专制主义.死读经书,学不致用;科技发展日益停滞;不问政事,禁绝民主;中华文化难以提升等.④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考点二: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一、知识梳理
1、周朝:分封制.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2、秦朝:郡县制.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分天下为36郡,后增加到46个郡,每郡设若干县.行政区划制度正式确立.
3、两汉:汉承秦制,略有所改,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东汉时期,作为监察区域的州逐渐成为郡以上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州刺史的权力大大加重.
4、辽朝:蕃汉分治制度.
5、金朝:猛安谋克制.
6、元朝:行省制度.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对后世影响深远.元朝时,我国开始对西藏、云南、台湾等地实施行政管辖,应特别予以注意.
7、明朝:僧官制度.清朝确立了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同时确立了驻藏大臣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8、后金和清:八旗制度.
9、明清: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10、清朝:清朝沿用和发展了元代的行省制度,将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分为18个省.在边疆地区设立理藩院管理蒙、藏、新疆、青海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另派将军、大臣驻该地监管.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将军,新疆设伊犁将军,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西藏派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辖.东北地区则由满族将军治理,盛京、吉林、黑龙江各设将军一人,分驻各地,统管军民之政.
考点三 中央官制
1、历史沿革
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
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创,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宋太祖将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总揽中央行政权力.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元世祖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健全了中央统治机构.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另外,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下令以后不许再设丞相这一职务.从制度上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三省制度结束后,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衙门,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地位高于六部,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1901年按《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考点四: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一、知识梳理
1、军功授爵制:战国、秦国.依据战功的多少授予相应爵位,打击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培养大批军功地主,壮大了统治基础.
2、察举制:汉代. 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等内容.初期重德才,后期重门第出生;导
致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削弱了中央集权.
3、九品中正制:魏晋.
4、士族制度:魏晋以来,地主阶级中形成了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拔官吏的“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时消亡.
5、科举制:隋到清.
①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始没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②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唐太宗增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③北宋:科举制度的发展.北宋科举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考试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增加.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培养变法人才.
④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元代的政权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御试三级,每三年一次.汉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前途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天下习儒者少”.
⑤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开始实行八股取土,命题范围为四书五经,答题模式固定,禁止发挥个人见解.八股取土鼓励只知埋头读书,不讲究实际学问的人, 旨在为皇帝培养忠顺的奴仆,束缚丁思想,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⑥清朝:科举制度的衰落.清朝前期承袭明代制度;1898年,变法;1905年清政府制定了新学制,废除科举制.
考点五: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一、知识梳理
1、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2、汉代:西汉汉武帝创设刺史制度,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东汉初期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变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地位高于郡守.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逐步形成割据势力,导致军阀割据.
3、宋朝:在地方没立通判,和知州相互牵制.
4、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
第二专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史(农业)
一、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改革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
(3)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轻徭薄赋:
(4)三国:曹魏,重视兴修水利;蜀汉诸葛亮积极发展西南经济.
(5)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玄宗,大力发展生产
(6)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
(7)清初:康熙实行更名田,鼓励垦荒;康熙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二、农业发展表现
1.工具进步
(1)奴隶社会: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有极少量青铜农具;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2)战国: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到来.
(3)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4)魏晋:(北方)曹魏时马均发明翻车;
(5)隋唐:筒车,曲辕犁;
2.农作物推广
(1)原始社会:河姆渡种水稻;半坡种粟,蔬菜和麻
(2)奴隶社会:商周种五谷
(3)元:农作物品种增多,
(4)明清: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在明代引进,清代推广
3 经济作物
(1)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茶园规模大,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2)五代十国(南方):普遍种植桑茶等经济作物
(3)北宋:棉花种植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
(4)元:棉花种植遍及南方
(5)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推广到江北;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4 农业技术
(1)商周时: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
(2)战国:牛耕得到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3)汉:牛耕广泛推广; 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一牛挽犁牛耕法出现.耕作技术进步:在干旱地区推广代田法,及时收割,优选种子,水稻育秧移植技术
5 水利
(1)春秋战国:中原地区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孙叔傲修芍陂;秦国蜀守李冰修都江堰 ,郑国修郑国渠.
(2)魏晋:(江南)农田水利兴修增多;(北方)马均发明翻车;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要求,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3)隋唐:隋朝开通大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不少水利工程;
6 江南农业的发展
(1)魏晋
表现:开发范围扩大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及岭南和闽江流域;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区
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充实江南劳力,带来先进技术,南方民族融合,统治者重视农业,南方自然条件适宜发展农业生产
(2)隋唐:
江南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圩田普遍,放火烧山现象很多;江南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安史之乱之后经济中心开始南移;
(3)五代十国:
表现:南方各国普遍重视兴修水利,吴越修海塘;圩田发展;粮食产量提高;普遍种植桑茶等经济作物
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南迁,增加南方劳力,南方统治者采取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措施
(4)南宋:经济重心移到南方,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希望能帮助你!祝你高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