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课文重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14 19:39:05
《中国人失掉自信了了吗》《列夫托尔斯泰》课文重点
解题思路: 认真阅读,从内容、结构、手法三方面总结重点。
解题过程:
《列夫·托尔斯泰》重点
  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徜徉沉浸在音乐、诗歌、戏剧的艺术之宫里。1928年访问俄国,适值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于是拜谒了托尔斯泰墓,表达自己真挚怀念、赞美之情。
  关于主人公: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出身贵族,却不满贵族对农奴的残酷剥削,不满贵族奢侈享乐的生活,晚年致力于"平民化",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从事体力劳动。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一、 学习本文,掌握如下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髭( )髯( )鬈( )颔( )酒肆( )黝黑( )禁锢( )锃亮( )
  2、解释下列词语。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诚惶诚恐:来形容小心谨慎,惶恐不安的样子。
  鹤立鸡群:比喻卓越出众。
  泰斗:泰山北斗,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
  粗制滥造:质地不精而又过量制造。
  寓居:寄居;侨居。
  3、积累词语。
  肖像  轩昂 侏儒 犀利 粗鄙 藏污纳垢 非凡器宇 郁郁寡欢
  二、 课文内容分析。
  1、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作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
  2、如何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5段),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段)描写了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
  3、本文两部分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是对托尔斯泰外貌的真实刻画,这也说明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写他的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为了在下文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字里行间也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4、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托尔斯泰到了晚年才实现了他的世界观的转变,他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托尔斯泰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三、 本文的写作特色。
  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有两点:一是作者以真实的语言刻画了托尔斯泰平庸粗陋的外表;二是文中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要点
  一、导入: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
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
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
,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
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
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
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
当自信自强的呐喊,指出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实在难能可贵。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
—“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
,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没有张力;而现在的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
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
,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鲁迅向来擅长在标题上做足文章,这篇也是一样。
  三、研习课文
  1、读准下列加红字的字音,并理解下列各字词的含义。
  搽   玄虚  省悟  自欺欺人
  渺茫  脊梁  诓骗  怀古伤今
  2、思考: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
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
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
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
,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
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
胃口, 达到讽刺的效果。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
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3)“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
”,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
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
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
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对于这一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
,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
  (4)“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
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
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
在地上,为这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答托洛斯基派
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3、欣赏品味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
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
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
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
味。
  (2)揣摩下列加红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
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