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怎样,把作文写生动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30 13:03:17
怎样把作文写生动
解题思路: 请参考
解题过程:
样才能把作文写生动
每次写作文,学生总是抓耳挠腮,搜肠刮肚,好不容易把作文拼凑完,交上去,才长长出一口气。可等老师批改完把作文发下来一看,又是同样的批语“文章平淡,语言枯燥,不生动”。学生辛辛苦苦走一遭,老师那里却得不到认可。
怎样把作文写好,怎样才能使作文的语言生动起来?我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加强训练与方法指导:
一、只有观察细致,才能写的具体生动。
学会观察是很重要的,因为文章是客观事物(包括思想感情)的反映。要想比较准确、具体、生动的反映事物,首先就得认清事物,这就需要从客观入手,细致的观察。
观察的过程是获得具体材料的过程,观察的对象很多,包括人、事、景、物,都可以作为写作的题材。因此,要留心观察,善于捕捉这些材料。
如学校中师生、同学的音容笑貌,社会上各色人等的言谈举止,都会给人留下许多深刻的印象。山川田园、花草树木、风云雨雪、禽畜鸟虫又给我们增添许多情趣。同样是树,春天抽芽长叶,夏天枝繁叶茂,秋天风扫黄叶,冬天枝丫光秃。同样是下雨,春雨如牛毛,像细丝,温柔娴静;夏雨凶猛,痛快淋漓,振奋昂扬;秋雨淅沥,缠绵悱恻。不经过细致的观察与体悟,是不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别的。
其次,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随意观察。这种观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随时、随地的进行。
(二)是着意观察。这是一种有预期目的的观察。观察人,注意其仪态服饰,并由外及内地探究心理特征和性格气质。观察事,要看出来龙去脉,进而追根求源探究美丑好坏、真假正误。观察景,要抓住不同季节景物的特点,由远及近观察其变化。观察物,要注意建筑桥梁、飞禽走兽,进而探究其形状结构、质地色泽。
(三)是比较观察。在观察中,观察对象或作新旧比较,或作难易比较,或作正误比较;可以人与人,事与事,景与景及物与物作比较,在比较中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
(四)是反复观察。反复观察事把所得的表面的、局部的、片面的、零散的材料逐步变成本质的、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材料。反复观察事打开生活宝库的钥匙。
掌握了这些观察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能力,这样就解决了学生作文中“写什么”的问题。为以后作文写具体生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有的学生看了这个话题反映没有内容去写。难道在他们的生活中真的没有令自己感动的人或事吗?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情形你不感动?操场上,为了班级的荣誉,同学摔倒后一瘸一拐跑到终点的身影你不敢动?”“春花秋月的婉约之美不令你动情,高山仰止,洪涛拍岸的气势难道不同样令你怦然心动?”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只有学会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才能写出生活的真实。通过以上的引导启发,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找不到写作材料的原因,不是没有材料去选择,而是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每天都是在熟视无睹中度过。“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才是真正的去观察去发现了。
二、抓住要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好修饰语,使被描写的对象生动、具体。
学生作文时,语言枯燥、平淡,缺少情趣,关键是没有抓住描写对象特点,缺少修饰限制,平铺直叙造成的。
1、描写人物时,要抓住最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富有代表性的形象,重点细察描写。让熟悉的人一看就知道写的是谁,即使不熟悉的人,读完也会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切勿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用力,泛泛求全而无特色。
“我的启蒙老师是李老师。她教我们时很年轻,两条又粗又黑的辫子,一直垂到胸前,女同学都羡慕她的两条大辫子。李老师很爱笑,一笑起来,红红的面颊上就会现出两个深深的酒窝,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他那红红的脸庞也就犹如一朵盛开的花。”(选自《我的老师》)
文章抓住李老师“又黑又粗的辫子”和“爱笑”两个特点,把李老师青春、漂亮、活泼的形象深深地留在了读者的心中。比干巴的介绍李老师“有两条大辫子”“脸上有两个酒窝”要生动具体的多。
2、描写自然景物时,只有抓住特征,着眼于自然景物的个性、差异性,才能把握辨别该风景的鲜明特征,把景物写的具体、生动、鲜明、传神。
“不知什么时候,绚烂的朝霞染红了半边天,又将柔和的色彩洒在校园里,到处都移动着火焰般的红领巾,蝴蝶般鲜艳的花裙,飘荡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小树醒了,沾着露水;野花醒了,她与露珠作了一个甜甜的梦;小鸟醒了,亮出清脆的歌喉,唱着向蓝蓝的天空飞去……”(选自《校园的早晨》)
文章抓住早晨校园各种景物的特点,把校园充满生机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如南朝梁代丘迟写过《与陈伯之书》一文,其中几句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句中的“长”“ 杂”“ 群”“ 乱”,分别描写草、花、莺的态势,点染烘托出一派热烈明媚的春天景象。
三、运用联想和想象,巧用修辞,化平凡为不朽,化呆板为生动。把不易体会,难以言传的抽象情感,转化为读者凭借日常生活经验可感可见的具体形象,使人如临其境。
面对美景,作者应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充分启动自己的奇思妙想,把握自然风景的诱人风姿,获取自然风景逼真传神、生动形象的鲜明特征和奇异情调。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以上两个句子选自朱自清的散文《春》。这两个句子运用拟人手法,把春草的活力、春花争艳的神态形象化,让人浮想联翩,情趣骤增。
③“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密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选自《听潮》)
这段文字用一串富有诗情画意的事物作比,把落潮时大海的静美、清丽、充满柔情的特点展现在读者面前,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具体的感觉自然风景多侧面的美姿。用精美的语言,多角度描摹,这样就能使文章血肉丰满,光彩照人。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选自《春》)
这段文字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让人身有所感,令人回味无穷。
下面这段话是杨景生老师在《梨乡风韵》中对梨花的描写:“紫红色的梨枝上各个花苞慢慢的启开眼睑,竞相绽出白莹莹的花来。几朵花挤在一起,像是春夜村姑们相依相嬉。白色的花瓣纯洁得有如牙雕玉刻似的,那么薄,那么嫩,极似蝴蝶的翅,犹如天鹅的软羽。花蕊是艳黄色的,细细的像丝丝琴弦,清风阵来,它颤动着,宛然弹奏着对春的恋曲。花朵旁点缀些绿叶,嫩嫩的,滑滑的,令人想起不胜抚摸的娇靥。走出数千步,梨花那软甜的清香还会幽幽的追诱着你,令你陶醉,使你忍不住在回眸顾盼:啊,那茫茫的白色,仿佛是从天悄然飘来的一片云海!”这段话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展开联想,细腻的捕捉住了梨花的花苞、花蕊、嫩叶、花香等具体特色,把握住了梨花柔美的特点,让人感同身受,陶醉在梨花的意蕴里。
能够使作文语言生动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化静为动,巧用通感,虚实结合等方法。
我认为只要在细致观察的前提下,把握住所要描述对象的特点,恰当地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作文的语言是一定能够生动起来的。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