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政治 > 作业

政治会考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05/23 18:03:40
会考常常考的解答题,以及问题类型,请老师给予分类,并写出解题步骤
解题思路: 主观题类型及解题方法
解题过程:

高中会考主观题常见题型
一、"体现类"
  (一)设问方式: 体现类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或用经济(或哲学或政治学)道理分析上述材料。
)"体现类"的解题方法
   首先划分层次,然后找出每一层次的关键词(即每一层次的主体和主体的行为),再联系调动相关教材知识作答。答题要点一般是:教材原理+材料中的作法(即如何体现)。
二、现象题,即“反映类”
  (一)设问方式:“反映类”的设问有上述材料“反映了某一问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或什么问题”等。这类题经济学中又经常以图表题的形式出现。
“反映类”的解题方法
  “反映类”题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即现象),而答案要求则是理性的(要揭示出本质),也就是说要把感性材料理性化,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即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和政治术语加以表述。解答这种类型题目的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疏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三、"为什么型"(原因、理由、依据等)
  (一)设问方式:"为什么型"的设问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
  
)“为什么类”的解题方法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答题格式:客观必然性(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意义(作用、好处、积极影响)
四、"怎么办类"(措施、方法、建议、对策等)
 (一)设问方式: "怎么办类"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字眼来或直接以解决某一问题的措施、方法、建议等设问。
)“怎么办类”(措施、方法、建议等)的解题方法
  “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仍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梳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五、"意义类"
(一) 设问方式:“意义类”的设问有“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等。
)“意义类”的解题方法
  “意义类”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学会审题,明确回答的是某一种意义,还是全部意义(经济政治意义)
(2)要注意“意义”与“影响”类的区别,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两类
(3)解答意义类要遵循由小到大,由直接到间接,由微观到宏观,由近及远的原则,做到思路清晰
(4)意义类题目要紧扣材料,结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体现时代性。
(5)意义要多答,力求准确全面,体现一定的综合性。
六、“认识类”
(一)设问方式:“认识型”的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某一现象”等等。
)“认识类”的解题方法
  “认识类”的题目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等。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因此回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联系材料,分解设问,把问题分解成四个小问题:①“是什么”(内容)、②“为什么”(产生的原因)、③“怎么样”(结果、意义、作用、影响等)、④“怎么办”(对策、措施、方法、建议等)。
应该注意,并不是所有的“认识”类问题都有这样四个问题,应视具体题目而定 。
七、"启示类"
 (一)设问方式: "启示类"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启示型”的解题方法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从材料、设问的关键词和材料呈现的措施中去感悟;在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提炼的基础上,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角度去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不这样做有什么危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再推论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

孙子的《谋攻篇》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所谓“知己”,有三个衡量标准:一是看功。即对课本的熟悉程度,它决定了选择题命中率的高低,。二是背功。即重点要背熟,考试时能准确呈现;时事填空,犹如瓮中捉鳖。三是变功。孙子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变在材料,变在设问。然万变不离其宗,基本原理不会变,思路方法不会变。故材料变设问变,答案亦随之变!答案不可以照搬,原理和思路方法却可以借鉴。这种灵活运用的功夫是练出来的,经验贵在积累,决非一日之功。
所谓“知彼”,首先是出卷人的套路。题是千变万化的,关键是会审题,要能洞悉材料和设问中的玄机。
问答题例析:
32.“深山信使”王顺友如年如一日,跋涉在人迹罕至的高寒深山邮路上,行程20余万公里,从没延误过一个班期,从没丢失过一封邮件。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为人民服务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的崇高信念和人生真谛,展示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得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⑴从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说明王顺友是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6分)
⑵王顺友的感人事迹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有何启示?(4分)
【参考答案】
⑴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2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2分)。王顺友同志在为人民奉献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又在党和人民群众的赞誉中得到了尊重。(2分)
⑵提高党员素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努力在平凡岗位上为社会多作贡献。(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给 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3. 2005年9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举行个人所得税立法听证会。立法听证会全程向社会直播,参加听证的代表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立场。此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我国居民的实际收入和民众意见,以立法形式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原来的800元上调到16O0元。
⑴国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对调节个人收入分配有什么积极作用?(4分)
⑵国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2分)
⑶举行个人所得税立法听证会有何重要政治意义?(4分)
【参考答案】
⑴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有利于减轻中低工薪收人者的税负,调节社会成员的收人差距,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4分)
⑵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2分。若从“发展观点”角度回答,也同样给分)
⑶有利于人民群众行使言论自由权和批评建议权,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促进立法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更好地实施依法治国方略。(4分)
34.从2005年1月1 日起,世贸组织成员国之间纺织品贸易取消配额制度,纺织品贸易全球一体化,然而,配额取消之后,美国、欧盟却相继对中国纺织品采取设限措施。面对贸易障碍和压力,中国政府坚持从保护我国纺织品企业的合法权益出发,与欧美进行了多次协商谈判,最终分别达成谅解,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纺织品贸易战。这是符合各方利益的共赢结果。
【审材料】常常是以当年的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此题主题是纺织品贸易摩擦,隶属高一第八单元。依句号为断分为三个层次:取消配额欧美设限→政府谈判保护权益→互利共赢。主词有“政府”“合法权益”“共赢”等。
⑴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4分)
①取消纺织品贸易配额制度体现了市场经济哪些特征?
②我国政府在与欧美的贸易协商谈判中遵循了哪些原则?
⑵我国政府与欧美的协商谈判履行了哪些国家职能?行使这些职能有何重要作用?(6分)
【审设问】材料背景很热很大,但设问的落点很低很小,简单明了。高考题中绝无这等便宜可捡。材料虽隶属经济常识第八课,但设问却很灵活,第一问的第一小问跳到了第二课,高二哲学常识和高三政治常识亦可设问。
原理范围分别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贸坚持的原则、我国的内外职能,均属重点知识。前三小问都是“是什么”角度,最后一问乃属“为什么”角度。
【参考答案】
⑴①取消配额制度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特征。(4分。答出其中两个特征给3分)
②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4分)
【解题法要】相当于简答题,不必分析。若不放心,亦可作简要分析,说不定可撞上一点。若有“结合上述材料或课本知识”字样则必须分析,高考中无此字样也得分析。
这考的是背功,关键是要能全面、准确地重现课本知识。知识点的个数不能少,也不可错位。前一问三个点,后一问两个点。阅卷人绝对坚持踩点给分原则,多答错答不扣分,但少一个点,就会少一点的分。考生作答时宜多多益善,从文字量上最好比标准答案多三分之一的字数。第二层次体现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八个字不能写成四个字;第三层次体现了“平等互利”原则,不可答掉了!
⑵我国政府履行了经济职能和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职能(2分)。行使这些职能,可以为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促进了共同发展。(4分)
【解题法要】前2分是原理分,是两个职能而不是一个职能,要求全面、准确。后4分是通过结合材料分析出的两个作用。“国际环境”在课本上有,“利益”“共同发展”在材料中有所示现。分析是课本语言和材料语言的有机融合,纯粹的课本语言或材料语言都不是答案语言,切记!分析要求全面、透彻,一定要将材料信息用得干干净净。
35.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苕溪是钱塘江的重要支流,是杭州余杭区人民群众的饮用水源之一。近年来,苕溪流域的养鸭数量多达 200余万只,在给鸭农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
材料二:为了留一泓碧水给子孙后代,2005年初余杭区政府决定,从7月起,苕溪全面禁止养鸭。鸭农们响应政府号召,先后拆除了岸边的鸭棚,为保护环境牺牲了个人利益。余杭区政府对鸭农给予政策支持和一定的资金补助,并积极开展相关的服务工作。如今,水面浑浊的苕溪日渐清澈,水体环境明显改善。
【审材料】会考中常会出现地方性背景材料。材料一讲的是农民养鸭导致苕溪污染,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环境,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只有一个层次。材料二分为三个层次,是讲政府干预的两个措施,最后一句话是结果。加起来讲的是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问题。主词有“经济效益、污染、禁止、个人利益、政策、资金、服务”等。涉及到课本高二第二单元的联系观点、高一第二单元的宏观调控。
⑴材料一反映的现象体现了事物的什么联系?认识和掌握这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4分)
⑵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余杭区政府是运用哪些手段治理苕溪污染的?(4分)
⑶联系材料二,分析说明余杭区政府与鸭农是怎样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的。(6分)
【审设问】一个背景材料贯穿经济、政治、哲学,但落点低,不难。二、三问必须分析,要求十分明确。第一、二问属“是什么”角度,第三问属“怎么办”角度。原理范围分别是:因果联系、宏观调控手段、正确处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的原则。
【参考答案】
⑴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2分)。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可以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4分)
【解题法要】略
⑵余杭区政府为了治理苕溪污染,一方面采用行政手段,全面禁止苕溪养鸭(2分);另一方面采取经济手段,对牺牲了个人利益的鸭农给予资金补助等。(2分)
【解题法要】会考题的原理范围大多明确、单一原理没有跨度、或跨度小,高考则不然。分析要求全面、透彻,材料二采取了两大措施,分别体现了宏观调控的一个手段,政策支持也是经济手段,可在答案中写出来。分析一定要体现原理与材料的融合,不能原理与材料“两张皮”。
⑶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2分)。余杭区政府为鸭农着想,对牺牲了个人利益的鸭农采取补助等措施,依法保障了鸭农的利益;(2分)鸭农为保护环境而牺牲个人利益,自觉地履行了公民的义务,维护了国家利益。(2分)
【解题法要】开头2分很容易被答掉,它说明了“相结合”的理由,属“为什么”角度,本来不应是答案要求的范围,但出卷人喜欢,有什么办法!关于“怎么结合”,课本上讲了三点“国家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公民在法制轨道上行使权利维护国家利益”“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第二点与材料无关,没有讲到鸭农应该依法养鸭的问题。答案涉及到的是一、三两点。其分析思路是:国家保护个人→个人维护国家。原理和分析要求全面、准确、透彻,分析语言一定要体现原理语言与材料语言的融合!
附加题:(5分)
在人世间,我们都不能丢掉精神。带着精神上路,无论去何方,无论遇到什么坎坷,都不会迷失方向和自我,都不会佝偻于跌倒之地而停滞不前。
读着这发人深省的话语,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的感触。请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哲学启示。(联系实际时若出现地名、校名、姓名,统一用英文字母表示)
【评分意见】:本题属开放性试题,不拟定具体的参考答案。
结合实际贴切2分,哲学启示言之有理3分。启示可从“意识的反作用”、“理想对人生的巨大作用”等方面阐述。
【解题法要】附加题具有开放性,因此答题时要求高度灵活。但其根仍在课本,原理要在书上找,其他则要结合时政热点和现实生活大胆、随意发挥,不拘一格,只要能撞上3分就不错啦!
【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
一审材料。
要诀:材料层次要分清,各层主词要分明。
热点定位辨方向,回首课本把根寻。
二审设问。
要诀:原理范围要看清,设问角度要看准。
题型不同答法变,主题明确定乾坤。
第二步,构思
要诀:答题思路要先行,谋篇布局记在心。
原理全面还要准,错位漏一扣三分。
分析全面又透彻,水乳交融不生硬。
材料信息用干净,时政背景巧延伸。
东拉西扯瞎胡闹,围绕主题莫分神。
重复罗嗦空欢喜,答得再多等于零。
原则:源于教材、活于教材、高于教材。会考主要体现源于教材原则,高考则三大原则兼而有之。
第三步,作答
要诀:一二三四序号明,一点一段条理清。
两个设问分开答,纠缠一起降一等。
简洁流畅细表述,多多益善不扣分。
字迹美观又工整,鬼画桃符是下品。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