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求《饮酒》(其五)翻译,教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11 06:21:21
求《饮酒》(其五)翻译,教案?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
路,但却没有世俗交往的喧扰.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只
要心志高远,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
静了.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
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
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里面蕴藏着人生的真义,想
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
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
经衰落了.他二十九岁出仕,在十余
年的时间里,几番进退,仕隐不定,
先后任江州祭酒、镇江参军、彭泽县
令等职.他这样断断续续做了一阵
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
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
终因抱负不展,又不肯降志辱身与士
族阶层同流合污,于彭泽县令上任仅
80余日,
便以“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决然弃
职归隐.此后长期过着躬耕隐居生
活.《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
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
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

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
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
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
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
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
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
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
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
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
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
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
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
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
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
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
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
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
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
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
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
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
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
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
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
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
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
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
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
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
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
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
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
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
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
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
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
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
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
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
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
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
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
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
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
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
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
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
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
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
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
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
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
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
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
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
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
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
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
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
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
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
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
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
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
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