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中国古代诗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5/16 00:09:20
中国古代诗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
我认为,只有仕途顺利,得到土地成为地主才会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但中国古代仕途顺利的毕竟是少数.范进五十多岁才中举,假设他在五十岁之前有一些诗词著作.但那也不能当饭吃啊?莫非他们是那种耕读家庭?家里开票号?还是像王致和那样一边卖豆腐,一边备战科考?
大多数诗人都有官职,比如柳宗元,韩愈,苏轼,杜甫,贺知章,白居易等.如果是写得很好的诗,当时就会得到富人的赏赐,也就相当于现在的稿费,如果暂时没有写诗,就靠打秋风.还有一些诗人罢官的,如陶渊明,他是靠自给自足的农家劳作来活的,穷的只剩下5棵柳,还有的如郑板桥,晚年靠买画为生,也不富裕,但如才子唐伯虎,家境优越,自然不愁
再问: 当私塾先生怎么样?
再答: 就总体而言,塾师的社会地位是相当低的,明清时期更是如此。戴名世曾说:“师道在今日贱甚,而束脩之入仍不足以供俯仰。”正如俗语所谓“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塾师几乎成了仕途无望的落魄文人的象征。郑板桥在其《教馆诗》中写道:“教馆本来是下流,傍人门户度春秋。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课少父兄嫌懒惰,功多子弟结冤仇。”可谓将当时私塾先生的生活状况及社会地位描述得淋漓尽致。当然,由于学识、人格修养等的不同,私塾先生个体的社会声望也存在很大差异。一些知识渊博、教学有方的私塾先生往往会获得较高的社会声望,如《滇志》所载江西人黄良卿,博学能诗,嘉靖间游宜云南,乡人延为师,一时士大夫多出其门。有的私塾先生由于学识或人格方面的欠缺,不仅误人子弟,有时甚至洋相百出。明代田汝成在其《西湖游览志余》中载有一则流传颇广的笑话,大意如下:有个塾师在授《论语》时,将“郁郁乎文哉”念成了“都都平丈我”。当新来的塾师念成“郁郁乎文哉”时,学生都吓跑了。时人作诗嘲曰:“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这类笑话极尽贬低嘲讽私塾先生之能事,显然有恶作剧成分,但不可否认,的确有相当一部分滥竽充数的私塾先生,误人子弟,在招致世人轻视的同时,也降低了整个塾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