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仁不可胜用怎么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16 09:31:01
仁不可胜用怎么翻译
“仁不可胜用”译文:“把仁做到了极致境界”
出处:“以爱己之心爱人,则仁不可胜用矣;以恶人之心恶己,则义不可胜用矣.”
译文:“如果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憎恶自己就像憎恶别人一样,那么就仁至义尽了.”
辅助资料:
许多人试图论证中国传统中的“仁”就是爱,但“仁”和“爱”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仁”在中国文化中是讲“恻隐之心,仁也.”“人能充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理解孔子说的仁.
孔子讲“仁”是“爱人”,“攀迟问仁,子曰爱人.”但这里的“爱”人并不是发自内心充满人情味的爱,而是一种对别人同情,人性上的认同,即所喂恻隐之心.儒家的仁从根子上说,是一种“人论之爱”,是以人论为中心的.
孟子对人论作了归纳,提出五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论只是描述了家庭、社会的各种关系.
而在这之后,又发展出了“三纲”来规范这些关系.“三纲”为“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这样人际关系就出现了不平等.在这种不平等的统治和服从的关系中,很难谈到有什么爱.而“仁”在这些关系中倒是有它的地位.“仁”在家庭、社会不平等关系中,位居上者对下者的一种怜悯、同情和恩赐,是一种“恻隐之心”.
“仁”是上对下的一种态度,通常是不可逆转的.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人对仁的缺陷进行过批判,老庄批判儒家,说它所讲的仁是虚假的,违背了人的天然本性.墨子也批判过儒家主张的,只是强调亲疏贵贱的仁爱,不是真的仁爱.
中国大文豪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尖锐地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仁”、“义”、“礼”、“信”等,简言之,就是“吃人”二字.产生在家族、人论基础上的“仁”,因其历史的局限性,无法为中国社会创造真情无私的爱,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几乎所有的专家对此都是批判的观点甚至是完全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