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请帮忙给出立意和议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12 19:27:05

解题思路: 1 明确“锋”的比喻义 “锋”,即锋芒,喻才华 2 审清“藏锋”与“露锋”的内涵 “藏锋”,即才不外现,大气包举,大智若愚,沉 静,内敛 “露锋”,即一展其才,一逞其能,锋芒毕露,张扬,高举 由“藏锋”可联想到 “韬 光 养 晦 ”、“厚 积 薄 发 ”;由 “露 锋 ”可 联 想 到 “一 飞 冲 天 ”、“一 鸣 惊 人 ”、“该 出 手 时 就出手” 3 正确处理好“藏锋”与“露锋”间的关系 “藏锋”与“露锋”并无优劣,关键在一 “善”字 成大器的条件不在于“藏锋”或是“露锋”,而在于能否把握其“度” 充分显 示“善”的意蕴,是文章成功的关键 4 确 立 侧 重 点 ,写 作 时 可 侧 重 于 “藏 锋 ”,亦 可 侧 重 于 “露 锋 ”,而 对 二 者 间 的 关 系进行辩证分析最为稳妥
解题过程:
重剑无锋
读过金庸小说《神雕侠侣》的人,应该都知道杨过那柄来自独孤求败的玄铁重剑,剑家 对其评价日“重剑无锋,大巧若工”。重剑果然无锋?未必。它的厚重、无锋即是最利的锋芒。 藏锋与露锋成为了一个整体。
宝剑出鞘,寒光闪耀,然而不多久便渐趋黯淡。古人云:强极则辱。露锋芒时却不知道 养锐,观其自身又厚积不足,所以只是利。而越王勾践剑,朴实沉厚,无需剑鞘,锋芒似缺, 却气吹发断,越千年而不朽。这种厚积薄发、圆润厚重之剑方称为神器。
铸剑之道亦是为人之道。当藏锋时沉厚、露锋时养蓄,必能如重剑般朴实,一挥即可无 往而不胜。
重剑无锋先要重。杜子美非生而为诗圣,香菱也不是生来只能当香菱,只是所积底蕴有 所不同。所以当香菱接受黛玉指点,先通读李太白、杜工部全集后,其诗也飘飘然有了些文 人之风。北冥有池,其不知几千里也,故鲲鹏栖焉。庄子的思想告诉我们,只有先拥有大海 般的广阔,才可能包容风雨雷电,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所以厚积为先。
厚积后才能无锋自利。周恩来总理为亿万人敬仰,他为人谦逊温和质朴,却从未有人说 他懦弱,为何?听听他对尼克松的“为什么中国人大都低头弯腰作乞怜状”之问题的回应吧 --总理只是笑着淡淡地说“因为中国人在走上坡路”。多么精妙的回答!看似没有严词激辩,却结结实实地给予狂妄的美国人以沉重一击,不仅维护了中国的尊严,更是升华了一个大国 优雅的精神。这才是真正的露锋。
然而当今,真正做到厚重无锋的人不多了。整日充耳的就是哪一个人一跃成名,过不多 久就在哀叹自己风光不再。不是唇枪舌剑地去炒作。就是凭那些低俗的自编自演以博一笑, 使人不禁嗟叹季羡林百年之后中国将再无国学大师。唉,人心若此,非唯国学的没落,更是 一种大巧不工的精神的颓丧。
当我们期冀着像比尔·盖茨一样功成名就,是否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盖茨一样千金 散尽投身慈善事业?当一些人对成名趋之若鹜,是否知道声名过盛,就会变成明日黄花?确实, 我听到周遭剑气纵横,然而利刃断裂之声也不绝于耳。
不应让“重剑无锋”成为一个武侠的代名词。而应将之树立为一个社会人们“藏锋”、 “露锋”的基本观点,踏实地去耕耘,质朴地去追求梦想,侠之大者不远了,民族的复兴也不远了。
藏 锋 与 露 锋
古人论书法时说:“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由此看来,藏锋是一种收敛,仿佛身上裹上一层无形外衣,将自身的思维、情感内化,只供“伯乐”发掘其锋芒。藏锋是内敛,是谦虚。而露锋则是一种外放。是张扬,是自信。
“藏锋”似乎吸收了中华武术的精髓。含而不露,身体里有一股旁人无法看见的“气”。周身浩大的气场无法触觉却早已料定形势,蓄势待发。将阴柔的智慧隐藏在四两拨千斤内。
而“露锋”更像硬拳硬脚的空手道。凭的是外在的力气与技术。
藏锋偏向于守,露锋专注于攻。
藏锋如卡梅隆者,导演《泰坦尼克号》获得巨大成功后,毫无动静。直至12年后,又推出一部惊世骇俗的年度巨作《阿凡达》。他潜心于自身创作,力求在每个细节上趋于完美。12年间,他仿佛从人间蒸发,12年后,他又卷土重来。藏锋者是为了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修炼自己,积蓄巨大的势能,待其展露锋芒时,惊艳世人。
露锋如姜文者也令人佩服。导演冯小刚曾说:“姜文的思维太快,每次我都绕着他的想
法走,想拼命插上一两句话,又显得笨拙。”姜文太聪明了,不论是他的专业度,对生活的领悟能力,对角色的把握程度都令同行人敬佩。姜文的锋芒展露于外,是对自身的自信,也是自身独特的行事方式。
藏锋与露锋都是在有其锋芒,有才能的基础上而言的。现代人说:“善藏锋者与善露锋者皆成大器。”不论何者,都经过了苦心修炼,有其锋芒。而藏与露则是之后的事了。那又是什么原因致使有才能的人藏锋抑或露锋?我想,这和他的生活环境与职业有关。
不同的文化背景致使人思维模式不同,也使他们对藏与露有不同见解。中国人在儒家道家思想熏陶下,力求含而不露。像古时大家闺秀训练时要求“笑不露齿”。而西方则追求真实、大胆、率性。
职业的差异也与其有关。身为打假斗士的方舟子,作家韩寒等均在针砭时弊时锋芒毕现,针针见血。他们的锋芒透出的是对社会的关注,是知晓自身责任的体现。龙应台称韩寒为“公民韩寒”,对其具有的公民意识大为赞赏。这是对他露锋的欣赏与肯定。
藏锋与露锋都蕴含了一种智慧。不论是“包其气”还是“纵其神”,都有实力作基石,皆能成大器。
且 藏 且 露
古人论书法时说:“藏锋以包起气,露锋以纵其神”;现代人则说,“善藏锋者”与“善露锋者”皆成大器。在我看来,如今社会真正需要的精英应是“既善藏锋,又善露锋”的人。
显然,“藏锋”即是谦虚、包容、温和。这不仅符合流传千年的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谦虚包容的人总比那些趾高气扬的人受欢迎。而当两个人能力相当时,谦虚的人总是能让人更佩服他,总觉得这人那么厉害了还那么谦虚,一定还有一手。书法中的“藏锋”令人觉得韵味无穷,意犹未尽。人世间的处世亦是如此,锋芒令人赞叹,展示得多了也会变得廉价,“藏锋”的目的便是等待一个好机会,一鸣惊人。
相比“藏锋”,现代社会仿佛更推崇“露锋”,广告或电视上打着“有才你就秀”的标语,商品经济和自由人才市场令我们到处宣扬与放大我们的才能和优点。的确,有才华就应展示,尤其是身处如今竞争激烈并发展迅速的时代。古代在家读圣贤书便有人登门造访请求出山的日子已经不可能存在了,相反地,“露锋”反倒成了对自己负责的一种态度与行为,算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既然如此,“藏锋”有“藏锋”的益处,“露锋”有“露锋”的必要,那我们该如何拿捏其中的平衡呢?四个字——把握时机!如上述所说,“藏锋”是为了等待时机,因此我们无法一去见陌生人或是招聘就像推销商品一样将自己的“性能”一一汇报,这样不仅不能招来赞赏,反而招来厌恶。而当时机来了,我们也千万不可谦虚退让,此时不“露锋”,或许就可能平庸一生了。
由此看来,“藏锋”与“露锋”并不是矛盾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为对方服务的。只会“藏锋”的人过于含蓄和保守,难以引来注目;只会“露锋”的人过于张扬和浮躁,难免招来厌恶。而既会藏锋,又懂得露锋的人,一定是具有高情商的精英,也是此时此刻社会最需要的人才。
如果人生是一幅书法作品,那我们怎么能容忍平庸无奇或是潦草逼人呢?必定要有含蓄有张扬,有“露锋”,有“藏锋”。且藏且露才是令人赞叹不已的作品。
深 藏 亦 要 外 露
从古至今,人们对“藏锋”和“露锋”这两种为人处世之法态度各异,褒贬不一,但每一种都不乏支持者。古人论书法时说:“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而现代人则认为“善藏锋者”与“善露锋者”皆成大器。
这些说法都有其道理,我并不偏执某一方的观点,而是认为“善藏锋亦善露锋”才是上上之道,而其精髓即在这“善”字之中。
藏锋,给人的感觉便是一招“惑兵之计”。藏锋者善保留实力,外表谦虚平和,为事似乎有些谨慎小心。反之,露锋者则处处都很能吸引别人的目光,随时准备表现自己,不会放过任何展示实力的机会。
然而,物极必反。藏锋者会让人猜测他其实不是“藏锋”,而是“无锋”;而露锋者则会被人怀疑此人已“尽锋”,其实无他。就这样,古人口中的“包气”与“纵神”在这个充斥着“生人意识”的时代变味成了一无一尽,皆为乌有。
“藏”也不是“露”也不是,才子佳人们这一身的锋芒不知该置于何处。在这个时候,“善”字便体现出了它的价值。
善于藏锋与露锋者知道何时藏、怎样藏,何时露、怎样露。他们的“藏”不会让人觉得胆怯无能,他们的“露”亦不会让人认为是哗众取宠。
正如曾经看到过的一句话那样: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才是聪明人的为人处世之道。我想这句话所说的意思和善于藏锋露锋的态度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为人应谦虚谨慎,但不是教你步步为营;做事应到位出彩,但不是让你虚有其表。说这句话的人必是懂得“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中庸之道,“中庸”并不是“平庸”,而是一种平衡,它懂得把握度,从而不让事情发展到极端,不让“藏”变成“无”,“露”化为“尽”。许多人觉得“中庸”是不值一提的,毫无个性可言,可我却一直认为“中庸”才是大智之道,是平衡利弊的上选。从“藏露锋芒”中即可见一斑了。
所以,凡事无绝对好坏,“藏锋”与“露锋”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便在于你如何去选择,深藏亦要外露,但无论是“藏”还是“露”都应把握度,相生相应才会有最好的效果。
藏 露 之 间
书法之中有“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的说法,我以为,藏锋和露锋都需要一种人生智慧,方能将两者恰如其分地联系起来,这正和书法的论断有着巧妙的相通。
将其推之于现实之中,藏锋是一种低调谦逊、不骄不躁的沉着,而露锋,则是张扬果敢、敢想敢做的创新。藏露之间,需要我们去将能将两者完美展现而又不失为过度的黄金点。过度追求其一只能换来一世的默默无闻或刹那的昙花一现。
藏锋者,内心有着傲然霜雪的毅力和坚定如磐石的追求。信念将他们的锋芒暂时的遮盖,以待未来发出灼灼之华。勾践卧薪尝胆为求有朝一日的万人称臣,季羡林抛开国学大师的礼帽虔诚的在枯灯下研读佛学,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更是他远大追求的指引。能够耐得住那番寂寞,在名利的浮华之前丝毫不为之所动,如此藏锋者,在低调的外衣下定拥有足以夺目的光芒。
露锋者,拥有贴合时代的创新精神与不为困难所动的果敢。旧有林则徐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喊,后有建筑师林徽因作为一介女流翻开中国建筑学第一页的信念。露锋者是时代的先驱,他们希望借由自己微弱的星星之火燃起足以燎原的火炬。
或藏或露,这是个人的选择,也是时代的决定。如今,人说:“善藏锋者”与“善露锋者”皆成大器。万事总不可过头。锋芒毕露换取的是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沉寂,而这一瞬的光彩在点点星空中又有谁能铭记?藏锋过深换来的是对未来的茫然,错误估计了自身价值,要知道再锋利的宝剑也终会生锈。
那么,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到最佳的平衡呢?将藏锋视为万全的准备和等待,露锋正是厚积薄发的展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如果藏锋时就已磨砺了一把上好之剑,那露锋之期便“只欠东风”了。
反观现实,在复杂的社会布幕下人们逐渐遗忘了如何藏锋。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将自己尚未锋利的武器在他人面前耍弄一番。却不知自己显得如何笨拙。越来越多的选秀节目将打扮的精致的少年送进了小小的电视屏幕;越老越多的80后作家写着一些煽情的文字,赚的孩子们朦胧的情爱的眼泪。人人追求成名,追求同情,追求崇拜,“裸捐第一人”陈光标也学着到台湾各处散钱,不只是为了穷苦人民的幸福还是自己内心虚无的满足感。
这个社会锋芒过露,反而显得暗淡无光。
藏露之间,一张一弛,在现今社会中如何掌握这杆天平,仍值得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