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关于文章各段的连接问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29 05:17:06
老师:针对高考而言,我想请教一下关于作文的布局(特别是议论文),怎样写才能让文章脉络清晰,让阅卷的老师一目了然(因为我写文章有点啰嗦,经常七扯八扯扯不到点子上),特别是重要的开头和结尾,我经常不是扯到偏题就是口水话太多,没能强有力的点明中心,还有审题也很欠缺,老师说我这样在寸秒寸金的高考会很吃亏,我也发现了但不知该怎么办,请老师帮帮我!
(PS:能有具体的例子是最好的啦!!!)
解题思路: 见解答。
解题过程:
高考作文如何谋篇布局
作文的谋篇布局可以说是文章的骨架,能够吸引人的谋篇布局贵在巧设计、妙安排,关键的是在“巧妙”上做文章。巧妙不是离奇古怪,也不是异想天开、无中生有不算巧妙,真正的巧妙是来源于对生活的真正体验、深切感悟,来源于对真实生活的高度概括或浓缩,来源于人人心中都有但个个笔下却无的独特和新颖。
考场上常用的巧妙谋篇布局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标题串连法
所谓“小标题串连”,就是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点”,用这几个点来作小标题,然后在那个“点”上加以发挥,通过几个“点”所连成的片,就构成了一篇完整的文章。
如一篇《我的“蒋光头”班主任》的文章,写我们由畏惧老师到领教老师的严厉,再到喜欢老师,文章以小标题“威慑:山雨欲来风满楼”领起老师上任前“示威”而让学生畏惧的场景;以小标题“领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领起自己上课迟到受惩的场景;而以小标题“友好:两山排闼送青来”来领起班会课上老师友好可爱、师生和悦的场景。这样的小标题串连,既交代了故事场景的特点,又使文章散发文化气息,更重要的显示了文章的清晰之美。
在采取这一方法时,也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选点的数量。一般以三个为宜,或多或少都会或单调,或繁琐。而三个“点”既符合人们的阅读、欣赏、审美习惯,也比较容易把所要表达的内容表达清楚。
二是点与点之间的联系。虽然说通过选“点”来写,比较易于操作,但要能注意到,点和点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像上一篇作文中,作者就抓住了很有代表性的三个点,透过这三个点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到领略到我的“蒋光头”班主任整个的生活全貌和精神状态。所以选点不能盲目,要使所选的“点”具有“以点代面”的功能。
二、日记缀连法
日记是学生最熟悉、最常用的一种练笔形式。它用之于考场作文的谋篇布局,具有层次分明、过渡简便、感情真挚等优点。如以“考题”为话题作文,一学生以《都是考题惹的祸》为题,用三则日记展开。文章写的是“我”这个差生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因很多考题未做对而引起的一连串“麻烦”。三则日记分别写的是“教室里老师刻薄的批评”、“寝室里同学恶意的讥讽”、“家庭中父母粗暴的责骂”。且三则日记巧妙运用“小雨”、“大雨”、“暴风雨”这些有关天气的词语来暗示情节发展,传递作者的心情。这篇文章因布局巧妙、感情真挚而获得了高分。
三、散点并列法
散点式是指围绕一个中心,从数个点上进行发散、铺排,每个点都有一个精美的句段,数个点连成一体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种“散点式”习作最突出的优点是层次明晰、语言优美、情感浓郁。用散点式布局往往能出奇制胜。如冯骥才的《大度读人》是这样写的——
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
有的人,在你有权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无权无势了,他却躲得远远的。……
有的人,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述像一条流淌的清亮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底下,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
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他袖手旁观,不肯洒下一滴汗水,而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
有的人,注重外表的修饰,且穿着显示出一种华贵,而内心深处却充满着空虚,充满了无知和愚昧,那种文化的形态,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在他的言语行动中。……
全文概括叙述了五种人的恶劣行为,然后分别深入品读这五种言行,文章就显得内涵丰富而又新颖别致。
四、镜头组接法
镜头式也叫剪辑式。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把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景的不同镜头按一定的顺序有机的连接起来。运用这种方法,可以突破时空局限,灵活自由,变而不乱,视感强烈。镜头式是考场作文中运用频率很高的一种布局方法。如一篇《那里留下了我的童年》的文章就是以镜头式布局的。作者用“小树”、“小蚕”、“小故事”、“小风车”串起全文,文中写与我一同长大的小树,写让我吓得要死的小蚕,写奶奶给我讲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小故事,写舅舅给我做的漂亮的小风车。用一组典型的镜头再现了我金色的童年,流露了作者对生我养我的小山村的深深依恋。再如一篇《中学生活的节奏》选择中学生活的几个典型画面:“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不再孤寂”“闪光的珍珠”“朋友啊,请你干一杯”“青春曲”,反映了精彩纷呈的中学生活,最后以“我们将回到这里”作结,既表达了同窗之间的友爱之情,又讴歌了学生朝气蓬勃的光辉群像。
五、步步紧逼法
所谓步步紧逼,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这在说理文中特别有作用。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呢?可以展开分析;有因必然导致果,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可以展开分析;呈现出的现象是什么样子呢?可以展开分析;怎样去把握它呢?也可以展开分析。即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去设置问题,展开议论思路。另外正面可以设问,反面也可以设问,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路便会开阔起来。
比如《说“机遇”》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这样来“设问”展开:机遇是什么?古今中外有抓住机遇取得成功的人和事吗?机遇是成功的唯一因素吗?为什么要抓住机遇?抓不住机遇会怎样?怎样才能抓住机遇?(即自身要具备什么素质?)
这样层层设问,步步深入地分析,就较容易把问题讲透。如高考满分作文《坚忍——我追求的品格》在首段明确观点“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坚忍的人;但坚忍,确实是我追求的品格”后,是这样展开思路的:第二段在列举事例后回答了“坚忍是什么”这一问题;第三段在记叙了自身的经历后,回答了“具备了坚忍品质会怎么样”这一问题;第四段通过设想,回答了“怎样才能培养出坚忍品质”这一问题。
通过设置问题来展开分析,不仅思路清晰,而且说现不觉单薄。不过有一点要注意,就是不宜明显以“设问”修辞格的形式出现,在每一小段的前面设一问题,然后作答。而应“问”在暗处,“答”有明处,这样才能行文自然流畅。
六、妙设波澜法
比如我们熟悉的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中主人公苏比为进监狱得以安身而六次惹是生非,故意犯罪,结果皆未得逞,后来他在宗教力量感化下,准备悬崖勒马,改邪归正,读者在这时也许屏住呼吸,抱以新的希望,可就在这时,苏比被捕了。故事波澜起伏,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意味深长地突出了苏比的愿望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美国的社会现实,使读者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本质。
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巧”。 整个布局为结尾服务,读者以为情节东向演进,结果却西向而行,抖包袱,亮底牌。这样,打破了情节发展惯用的结构手法,角度显得巧妙,深化了主题,增加了容量。如澳大利亚的《窗》:靠窗的病人每天为角落病人描述窗外美景,为苍白的生活增光添彩。 但是角落病人却见死不救,图谋到了靠窗的好位置,抬头望见窗外只是一堵高墙。
二是要“奇”。 结尾不是按照故事情节的通常逻辑,来处理人物或事情的结局,而是用意想不到的结局在紧要处戛然而止,让人在目瞪口呆之余,不禁感叹作者的奇思妙想、生活的千变万化。 如《书法家》一文: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
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
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
“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结局出人意料,留给读者很大的想像空间。这样的结局使高局长形象跃然纸上,深化了主题思想。
三是要“曲”。不仅要在结尾处下功夫,在设计情节上要处处留意,情节曲折新奇,能突破思维定势,才能增添作品的魁力,给读者以惊异感。比如《水果》一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捡破烂的妇女,宁可被歹徒掰断手指也决不松手放掉钱袋子。民警打开那个包着钞票的塑料袋,结果那袋子里总共只有8块5毛钱,全是一毛和两毛的零钞。作品接下来叙述道:
民警迷惑了,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这位妇女,使她能在折断手指的剧痛中仍不放弃这区区的8块5毛钱呢?他决定探个究竟。所以,将妇女送进医院治疗以后,他就尾随在妇女的身后,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
但令人惊讶的是,妇女走出医院大门不久,就在一个水果摊儿上挑起了水果,而且挑得那么认真。她用8块5毛钱买了一个梨子、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个香蕉、一节甘蔗。一枚草莓,凡是水果摊儿上有的水果,她每样都挑一个,直到将8块5毛钱花得一分不剩。
民警吃惊地张大了嘴巴。难道不惜牺牲一根手指才保住的8块5毛钱,竟是为了买一点水果尝尝?
妇女提了一袋子水果,径直出了城,来到郊外的公墓。民警发现,妇女走到一人僻静处,那里有一座新墓。妇女在新墓前站立良久,脸上似乎有了欣慰的笑意。然后她将袋子倚着墓碑,响响自语:“儿啊,妈妈对不起你。妈没本事,没办法治好你的病,让你刚13岁时就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还记得吗?你临去的时候,妈问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你说你从来没吃过完好的水果,要是能吃一个好水果该多好呀。妈愧对你呀,竟连你最后的愿望都不能满足,为了给你治病,家里已经连买一个水果的钱都没有了。可是,孩子,到昨天,妈妈终于将为你治病借下的债都还清了。妈今天又挣了8块5毛钱,孩子,妈可以买到水果了,你看,有橘子、有梨、有苹果,还有香蕉……都是好的。都是妈花钱给你买的完好的水果,一点都没烂,妈一个一个仔细挑过的。你吃,孩子,你尝尝……”
文章在千字的篇幅内,悬念丛生、波澜迭起,真正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更有效地强化了作品的感染力,令我们深切体会到母爱是何等的炽烈、纯真而博大。
使用以上几种谋篇布局方法,定能让你的文章结构新巧意蕴无边,为你在考场上赢得高分。
 高考中究竟如何审好作文题?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遣词造句?下面以模拟高考作文范文示例的方式帮助考生“热身”。
出场名师:
江苏省如皋中学 王学东(语文特级教师)
【模拟文题】
“角度”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两个义项:1、角的大小,通常用度或弧度来表示;2、看事物的出发点。
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角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文题点拨】
提示语中虽然列了“角度”的两个义项,其实主要还是侧重在第二个义项。由此,我们自然会想到苏轼著名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座山,观察的角度不同,你所感受到的景致就不同。山如此,生活中的人,生活中的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多角度看问题、换位思考等等都是“角度”的题中之意。你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编述故事。如果你用第一个义项讲一个关于“角度”的故事,再在讲“角度”的故事中渗透第二个义项的内涵,那你的文章就有了双关的魅力了。
【佳作一】
角 度
江苏省如皋中学高三(1)班 茅许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千百年前,宋朝的苏轼用他的饱含哲理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多彩的角度。是的,多一种角度,世界就多一份精彩。
事物是复杂多变的,每一种事物有时会同时具备多种特质。春有勃发的生机也有阴雨的缠绵,夏有奔放的热情也有难耐的酷热,秋有金黄的收获也有衰败的萧瑟,冬有洁白的纯洁也有寂寞的肃杀。事物的多面性是角度滋生的土壤。我们每个人因为性格、年龄、经历、心境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个人的差异性是角度的种子,不同的角度是差异性的体现。唯其多面,事物才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角度各异,我们每个人才如此与众不同,我们的人生也才异彩纷呈。
表现的角度越多,展现的内容也就越丰富生动。面对无边秋景,张孝祥吟咏:“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李后主慨叹:“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刘禹锡大笑:“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相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勾勒,每一次登场都别具一格,成就了唐诗宋词的多彩和强大的生命力。莫奈将日出朦胧成一种印象,凡高把日出具象为向日葵的灿烂,毕加索将日出抽象为几何图形。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从诗歌、戏剧、绘画、小说多角度表现“以人为核心”这一共同主题。角度越多,表现越细致生动、表现力越强,展现的世界也就越加精彩。
思考的角度越多,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越全面、越深刻,也就越接近事物的本质。经过漫长的探索,人们终于认识到了波粒二象性的本质,这时,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德布罗意换了思考的角度。他想,很长时间内,人们在微观世界里只重视波动性而忽视了粒子性,在宏观世界是否只重视粒子性而忽视了波动性呢?于是他提出了实物粒子波动性理论,从波动性与粒子性两个角度分析实物粒子的运动问题,开始了一个新纪元。
一个结果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多角度思考,思维更缜密,错误将减少,真理会浮现,我们就更多地发现世界的奥妙与精彩。
多彩的角度!多彩的世界!
让我们享受角度的魅力吧!
【点评】本文从苏轼的名句入手引出中心论点“多一种角度,世界就多一份精彩”,开篇简洁而又紧扣题意。文章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说角度的差异性;二是说角度的丰富性,三是说角度的深刻性。三个方面看似并列,其实有内在的层进。文章的选例也十分精彩,无论是四季的变化,还是秋景的诗意,抑或日出的表现都对文章的中心作了有力的佐证。
【佳作二】
角 度
江苏省如皋中学高三(4)班 孙嘉愫
传说几个瞎子摸一头大象,摸到腿的说大象像一根柱子,摸到身躯的说大象像一堵墙,摸到尾巴的说大象像一条蛇。他们站在不同的位置上,从不同的角度摸大象,得出的结论也自然不同。他们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却只得到人们千百年的嘲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问题都是一座大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风景。但是只从一个角度,只能看到一种风景,也只能看到问题的一面。思考处理起来难免会有偏差,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中国的迅猛发展是举世瞩目的,但它也曾因为思考问题的角度单一而致使人民陷入困窘的生活。
大跃进时期,为了使我国早日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政府号召人民一起投身于炼钢运动,目标是赶英超美。这个决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也确实带动了我们钢铁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但只从片面的产量增长的角度来决策,一定会有副作用产生。果不其然,为了炼钢,大家放下了农活,再加上自然灾害,人民饿得前胸贴后背,钢再多也不能当饭吃。
大跃进的失败是缘于对经济增长的片面追求,忽视了客观事实。国家发展的决策,只有综合考虑了政治、经济、环境等等因素,才可能不出错,才可能不走弯路。
国家的发展需要多角度考虑,个人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多角度思考,全面发展,才能造就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然而,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家长、老师为了孩子所谓的前途和发展,用书本造就了一个个书呆子和生活的低能儿,会做题会考试,可不会做家务,不会与人交往。这样的学生,即使进入了顶尖的大学,其前途也不见得就一定光明。
只沉溺于书本学习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人的发展规划也需要从多角度考量,真正的人才,不是次次考试得满分却还要父母帮助收书包系鞋带的,而应该是情商与智商共同发展的。
从多角度看问题,才能避免片面性;从多角度育人才,才能保证全面性。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在发展的道路上进行决策或遇到问题时都要多角度观察,多方面思考,方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点评】本文从人们熟知的盲人摸象的故事导入,生动有趣而又切合题意。文章以要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为中心论点,从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两方面展开论述,从反面揭露了大炼钢铁和片面追求书本知识的所造成的恶果,然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在发展的道路上进行决策或遇到问题时都要多角度观察,多方面思考”。文章行文稳健,语言老道,堪称佳作。
出场名师:
南京第一中学 张曙光(语文特级教师)
【模拟文题】
以“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文题点拨】 这是一道词语类的命题作文。文章要写好必须紧扣“挤”字,“挤”可以是物理层面的,也可以是心理层面的。如果写记叙文,最好能写出辩证色彩;如果是记叙文,一定要写得具体而有生活气息。同时在“挤”的理解上,不仅要考虑到有形,也要考虑到无形的。
【佳作一】

南京一中高三(10)班
王玉涵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本不宽裕的空间显得更加逼仄和拥挤。
挤,已然成为都市的一种常态。马路上,一辆接一辆的汽车将宽阔的街道占据得只剩下一片小小的角落;空气中,各种声音充斥着,叫嚣着,混杂成一片,胶着成一团;夜晚,都市中无数的霓虹灯将耀眼的星星挤出了夜幕,那本应深邃辽阔的夜空也因此变得空泛寂寥……身处在这样的一座城市,处处感到的是拥挤,心中留下的是无限的焦灼。
挤,早已成为都市人的一种习惯。匆匆抓起桌上的早餐忙不迭的用手梳理着头发,拼命向着早已饱和的公交车挤去。这早已成为都市的街头一景。如今的都市人,挤着上名校,挤着抢一个更高的社会地位,挤着时间忙碌着毫无意义的忙碌……“生活是对赚钱的浪费”美国雷曼公司的白领一族如是说,也对,他们压缩生活,挤着赚钱。
挤固然无法回避,可难道我们就要如此盲目的浪费时间?拼命拥挤?
也许生活中的确拥挤,但请别让你的生命太过拥挤,学会给生命留点空白吧!
留白,留出一份常态。都市太过喧嚣,人心太过浮躁,给自己一点时间,不用太多,哪怕只有半天,泡杯绿茶,放一点轻音乐,捧本书,寻找人生的大智慧。让自己从得失计较中抽身,“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保有一颗平常心。才能有种“忘怀得失”“宠辱不惊”的洒脱;有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有种“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的闲适。
留白,留出一种境界。“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低沉之时,不使自己流于自卑;高昂之时,亦不使自己太过骄狂。拿得起,放得下,自有种超脱物外、超越自我的境界。
林语堂曾说:“看到秋天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就如中国的水墨画,不管有多精妙的构图,也不管有多丰富的内涵,都要有适当的留白,不能太挤太紧,方显其幽深的意境。
人生在世,生活也许拥挤,但请给生命留点空白,别让生命太过拥挤!
【点评】文章首先从物理及心理层面,言说“挤”之负面现象及其本质;然后,针对“挤”,转而论述“留白”的价值;最后,引用林语堂语做结,可谓简约。文章立意具体实在,切口小;行文对比鲜明,论说紧密;表达也力避陈言,没有拉杂例举,侧重表达自己的见解,很有些“个性”。这些也是值得同学们借鉴的。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