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下面几个成语分别讲的是谁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11 05:23:32
下面几个成语分别讲的是谁的故事
东窗事发,纸上谈兵,四面楚歌,闻鸡起舞,乐不思署分别讲的是谁讲的故事.
1.成语典故: 比喻阴谋已败露.
成语出处: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佞幸盘荒》:“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例句: 我早间见那做娘的打庆奴,晚间押番归却,打发我出门,莫是“东窗事发”?(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
据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佞幸盘荒》载,宋元间传说, 秦桧欲杀岳飞时,曾与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密谋.后桧游西湖,舟中得疾,见一人披发厉声曰:“汝误国害民,吾已诉天,得请矣.”桧死后,在地狱备受诸苦.王氏给他做道场,并派道士去探望他,他对道士说:“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后因以“东窗事发”或“东窗事犯”概指此事.亦用以喻阴谋败露,自食恶果.
2.词 目 纸上谈兵 使用频率 常用
发 音 zhǐ shànɡ tán bīnɡ
释 义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 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示 例 人匀十分讨厌那些只会~,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近义词 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
反义词 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歇后语 军事论文;讲武堂里学打仗
英 文 an armchair strategist
故 事 战国时期,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损兵40万
灯谜面 《孙子》;军书;军事论文;赵括打仗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纸上谈兵的赵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3.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因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一步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4.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
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
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
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
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
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
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
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
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
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
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
他的文才武略.
5.刘禅
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蜀志·后主禅传》:“后主举家东迁.……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裴注:《汉晋春秋》曰:“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禅弹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不?’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说“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安于逸乐不思亡国.后形容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鲁迅《月界旅行》:“那麦思顿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事,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