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诗经》是怎样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华?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21 15:44:20
《诗经》是怎样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华?
我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一般认为是以原始歌谣的产生为标志.例如有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是原始生产和生活的再现.可以认为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篇之作.另外,早期的诗歌还有《周易》中的卦爻辞,都是我国诗歌的早期形式. 我国古代诗歌体裁形成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当属《诗经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因为汉代儒家学者把它奉为经典,于是叫做《诗经》.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而且,这些对于《诗经》的价值没有丝毫的影响.所以这里不进行讨论了.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 “ 赋 ” ,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 “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 .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 比 ” ,用朱熹的解释,是 “ 以彼物比此物 ” ,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等等,都是《诗经》中用 “ 比 ” 的佳例.进一步, “ 兴 ” 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 “ 兴 ” 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诗经》中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运用,对于后代的诗歌有着极大的启发,也是后代诗歌在形式上的鲜明借鉴,对整个诗歌的发展史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