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物理 > 作业

有谁知道宇宙粒子的各个数据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物理作业 时间:2024/04/29 03:08:35
有谁知道宇宙粒子的各个数据
有谁知道宇宙粒子的各种数据,粒子的衰变方程式,各元素核子数据和核子聚变,核子裂变方程式?
我们以知的粒子,如,质子,电子,中子,K,U等粒子.还有“氢,氦,里,镭,铍等等核子”
基本粒子的概念也在随着物理学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着,人们的认识也在朝着揭示微观世界的更深层次不断地深入.
1.“基本粒子”的“祖孙”三代
从汤姆孙发现电子到1932年发现中子,人们认识到质子、中子、电子和光子可以称为基本粒子.当时一度认为一切都已搞清楚:质子和中子构成一切原子核;原子核和电子则构造了自然界的一切原子和分子,而光子仅仅是构成光与电磁波的最小单元.然而好景不长,对物质结构的这样一种“圆满”的解释并没能持续多久,人们很快发觉当时所发现的基本粒子不能圆满地解释核力.
第一代:
1935年著名的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1907~1981年)大胆假设,很可能还有未曾发现的新粒子.汤川秀树认为,就像电磁相互作用是通过交换光子而实现的那样,核力是通过核子间交换一种介子而实现的.他还估算出了这种粒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质量的200倍.两年之后,美国物理学家卡尔·戴维·安德孙(1905~年)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一种带电粒子,它的质量是电子的200倍左右,被命名为“m(缪)介子”.理论预言的成功使人们倍感欣慰,但进一步的考察却令人十分扫兴.因为这种m介子根本不与核子相互作用,很明显,它不可能是汤川秀树所预言的粒子.
1947年,巴西物理学家塞色,M·G·拉帝斯等人利用核乳胶在宇宙射线中又发现了一种介子——p介子.p介子的性质完全符合汤川秀树的预言,能够解释核力.实际上,“m介子”不是介子而是一种轻子,所以现在将m介子称为“m 子”.到1947年,人们认识的粒子已达14种之多.其中包括当时已发现的光子(g),正负电子(e±),正负m 子(m ±),三种p介子(p±,p0),质子(p)和中子(n)10种;另外4种就是1956年在实验室中被发现的正反电子中微子(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反质子(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和反中子(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这14种粒子各有用武之地,其中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一切稳定的物质;光子是电磁力的传递者,p介子传递核力,中微子在b衰变中扮演不可缺少的角色(b衰变是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电子或正电子,或者俘获原子内电子轨道上的一个电子,而发生的转变);而m子则在宇宙射线中出现.以上这些就构成了第一代粒子.
第二代:
稳定的秩序似乎并没有维持多久,“完满”的旧理论很快就被一系列新的疑问所冲破.在发现p 介子的1947年,人们利用宇宙射线在云室中拍下了两张有V字形径迹的照片,衰变产物是p±介子和质子(p).这两种径迹不能用任何当时已发现的第一代粒子来解释,于是人们很自然的想到,这一定是两种未发现的粒子衰变所形成的.在之后的几年里,人们拍摄了十多万张宇宙射线照片,终于发现了这两种不带电的新粒子.其中一个质量为电子质量的1000倍,现在被叫做“k0介子”;另一个约为电子质量的2200倍,现在称为 l粒子(读“兰布塔”).我们称它们为第二代粒子,这是因为它们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 产生快,衰变慢;(2) 成对(协同)产生,单个衰变.这些特点用过去的理论是无法解释的,所以又称它们为“奇异粒子”.
为了对这些奇异粒子进行定量研究,光靠宇宙射线是不够的.50 年代初,一些大型加速器陆续建成,使人们有可能利用加速器所加速的粒子来轰击原子核,以研究奇异粒子.
到1964年人们又陆续发现了一批奇异粒子,使人们发现的粒子种类达到了33种.这些奇异粒子统称为“第二代粒子”.
第三代:
如果我们把已发现的30多种粒子按它们的稳定程度来分类,那么其中有的粒子是稳定的,例如质子、电子等;有的粒子却要自发地衰变成其它粒子,例如m ±、p±、π0、k0、λ0……等.它们衰变的时间一般在10-20 10-16秒或大于10-10秒,分别属于电磁作用衰变和弱作用衰变.到了60年代,由于加速器的能量逐步提高和高能探测器的迅速发展,在实验上也发现了衰变时间在10-24~10-23秒范围的快衰变粒子,其衰变属强作用衰变.这些粒子被称为“共振态粒子”,也称“第三代粒子”.由于它们的出现,使粒子种类猛增到上百.
基本粒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