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向上生长的糖 阅读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22 12:18:23
向上生长的糖 阅读答案
如果饿是60年代出生的孩子童年的关键词,我们这拨孩子的关键词则是糖,和我同龄的1970年出生的女作家棉棉赖以成名的长篇小说名字就叫《糖》.我没读过这本书,不知它和糖到底有多大关系.但我能感受到糖这个词对棉棉的诱惑,这是现在的小孩难以想象的.
在比我们大一轮的孩子从饿的阴影里挣扎出来后,糖开始在我们的仰望中闪烁其词.它们隐身在大人神秘的口袋、上了锁的抽屉的一角,因珍藏过久而变得潮湿粘滑,只在喜庆和大人出差归来时偶露峥嵘.那时糖的品种也少得可怜,除了水果糖和花生糖,就只有驱蛔虫用的宝塔糖(不过称它为药也许更准确),剩下的是民间流行的冰糖、麦芽糖、产妇才能吃到的红砂糖.它们和我们的嘴巴总是隔着一行口水的距离.
偷瓜、偷桃、偷枣、偷甘蔗一度成了儿童文学的流行元素.在我外婆的老家,还有两种能提供糖的植物.我对田埂的亲切感也许就源自一个暖洋洋的的记忆:我们趴在秋日(也许是冬天)铺满柔草的田埂上,像排雷兵那样匍匐前进,寻找一种根部小拇指大小、状如萝卜的植物(没有人知道它的学名).它们有绿条纹的叶片摇曳在地表的微风中,我们即使隔着一米也能一眼把它们从别的植物中区分出来,然后掏出削笔刀小心地挖出根部,皮是黑褐色的,肉却饱满白嫩,咬起来又甜又脆.这是躲在地底的糖.天空中的糖也逃不过我们的舌头,它悬挂在冬日枞树细如针丝的发梢,状如露珠,色如松脂,不知道是枞枝的分泌物,还是蜜蜂或其他昆虫的粪便,扯下来放到唇边一抹,比糖还甜,只是有些枞枝的青涩味,麻舌头.
我的芦秫在五月的清风里迎风生长,叶片嫩绿肥大而轻盈,在阳光下焕发着所有新生事物特有的光彩.在它长到和我齐腰高时,它几乎占据了我的全部生活.我忽然有些无法面对它就要长成的局面——我真舍得把它吃掉吗?几个月的期待使期待比结果更显得更重要了,我不知道如果不给它浇水了我今后还能干什么;我更担心的是别人发现我的秘密窃取丰收果实——它已经长大成漂亮姑娘了,想藏都藏不住了.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塘边,浇水,或坐在塘对面看它在阳光下舞蹈.有时晚上也要过来看看,看不清没关系,我能闻到它有别于杂草的清新气息,这种气息能让我在一个个初夏的夜晚无比沉醉.
最后一次给芦秫浇水是一个星期天.我像往常一样斜身下到水边,右脚往下探,左脚蹲在上边稳定重心.塘坝的斜坡有一米多长,由于前一天下过雨,我过去踩出的那些脚窝变得很滑,当我俯身下去捧水时,右脚滑出了脚窝,而水边的松土根本承受不起我的体重,我猛然失去了重心.大脑空白了一秒钟后,我看到了头顶的一个漩涡,水涡的上方是蔚蓝的天,它旋转着急速地飞升而去.那时我不会水,只是本能地划动着双臂以延缓下沉的速度.我的双臂给救我的人赢得了时间,她们是几个在对面洗衣服的女中学生.对此件事的记忆到我妈出现为止,她又庆幸又气愤的样子使我的身子比刚从水里捞上来时抖得还厉害.此后的事我记不清了,反正我没吃到那根凝聚了我无数心血的芦秫.这是我和自己种的糖距离最近的一次,也是迄今和死亡距离最近的一次.
现在的小孩童年的关键词肯定不是糖了.那么是肯德基?电玩?我说不出来.因为我的童年在零食和玩具匮乏的70年代,我只是一个在对糖的仰望中艰难长大的孩子.
1.在文中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生活,而在结尾又提到现在孩子生活中的关键词,这在写作上属于什么写法?运用这种写法的目的是什么?
对比的写作方法.目的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突出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