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典型语文题(新课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25 04:23:26
老师我想要一些典型的诗歌题目和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的题目(适合全国新课标高考的)谢谢老师
解题思路: 同学你好,由于你的问题包含内容太多,放在一块难以提交,老师只能先为你提供一些诗歌鉴赏题目,其他内容你需要分别重新提交。
解题过程:
古代诗歌鉴赏(一)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注】
十日静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分析“江山阅鬓华”中“阅”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表达沉着蕴藉,感情严肃深挚。请结合诗歌多重主题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阅”有看到、见证之意。这里用了拟人手法,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江山见证了我头发变白的过程,表明了作者对恢复明朝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2)①这首诗既有对远在他乡的友人的思念,又有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更隐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
②诗人把多重感情和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对爱国情怀表达含蓄而深沉。所以说诗风接近杜甫。
(附:这是一首酬答诗。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深意切,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对恢复明朝统治的矢志不渝。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 重观瀑布
乔 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饥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1)请简析本诗中瀑布在形状、色彩、动态上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是元曲中绘景的压卷,请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比喻手法,用“练”“丝”“虹”“龙”“高垂”“悬霄汉”等词语写出了瀑布修长高挂的形状;说它像“雪练”“冰丝”“白虹”“玉龙”“晴雪”,写出了瀑布洁净素白的颜色。以“饮涧”“下山”“飞滩”等词语,写出了瀑布飞泻的姿态、力度和撼人心魄的气势。
(2)“冰丝”用比喻修辞手法,作者以大胆的想象,把瀑布比作一幅白练,从陡峭的石壁垂下,跨越千年,那白练的缕缕经纬线,湿漉漉的,带着水汽、丝丝细雨直从空中飘下,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远眺瀑布垂挂悬崖的姿态。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1)这首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试问上片叙述了什么事?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上片要抓住“携手”“游遍”,下片要抓住“恨无穷”“与谁同”进行分析。(2)以花好无人同赏,写出对朋友离去的伤感、怅恨,写作角度巧妙。答题时要写出这几句诗使用了什么手法,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答案 (1)上片叙写与友人正在这大好春光中游览;下片抒发了与友人相逢却不能久聚的感伤、怅恨之情,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2)这三句话将别情融入赏花之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而别情之中,亦体现出友人的深情厚谊。“今年花胜去年红”“明年花更好”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是以乐景写哀情。可见其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苏 轼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①,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②,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徭③新唱,谁谓古今隔。
【注】 ①接淅:行色匆忙。②挂席:挂起帆席,准备启程。③莫徭:楚地瑶族地区,苏坚(字伯固,苏轼老友)即将任职地。
(1)概括这首词上片的行文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先写梦中泛舟震泽、波浪滔天的景象,再写眼前庐山倚天雄奇的景象,最后感慨人生到处奔波的境遇。
(2)比喻。以“飞梭掷”喻梦中迷离幻象、眼前庐山清景,随着短暂相聚的友人即将离去而转瞬即逝。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注】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1)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镇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浪的威势。
(2) “恶风”“黄流”预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黜之后的愤懑之情;“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情;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一剪梅
无名氏
漠漠春阴酒半酣。风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樯燕呢喃,梁燕呢喃。篝灯强把锦书看。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注】 此词作于江上舟中。
(1)结合全词,分析“篝灯强把锦书看”一句中“强”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强”有勉强之意。写出了诗人灯下因思乡而想看家书,但又因看家书易勾起内心思乡之情而不忍看的矛盾心情;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2)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幅早春时节充满生机的江南风景图;下片抒情,表达了词人离井怀乡的深沉愁苦之情。上片的乐景与下片的离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各题。
答张十一
韩 愈①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④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即羊踯躅花,花红黄色,可供观赏。④炎瘴,炎热的瘴气。
(1) 诗的颔联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的颈联是全诗的关键,试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蕴含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最生动传神的是“竞”“闲”这两个字。“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
(2) 这两句诗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蕴含的感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对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青玉案
曹 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 ①谩:徒然、空自。
(1)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凄凉只恐乡心起”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
(2)这一句既点明了题旨,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片写景,点出旅愁乡思的主题,领起下文,抒写独宿孤馆、乡思盈怀的惆怅之情。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访中洲
[宋]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相连未暇论奇字①,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①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1)本诗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侧面烘托。诗人通过对“被访者”居住环境的描写,如他傍水而居,门前种有修竹,旁有荷花池,清香四溢,从侧面烘托出了被访者高雅隐逸的形象。
(2)“访者”是一个格调高雅,充满意趣的清逸之士。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来访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这本已不是什么经世致用之务,可是还没来得及交流就先急忙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可见其清逸情怀。
10.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登缥缈峰
吴伟业①
绝顶江湖②放眼明,飘然如欲御风行。
最高尚有鱼龙气③,半岭全无鸟雀声。
芳草青芜迷远近,夕阳金碧变阴晴。
夫差霸业销沉尽,枫叶芦花钓艇横。
【注】①吴伟业(1609—1672),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江南太仓(今属江苏)人。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仇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②江湖:偏义复词,义在“湖”,这里指太湖。③鱼龙气:指太湖水汽。
(1)第二联写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二联写景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到了山顶,还有太湖的水汽,极言太湖之广。到了山半腰就没有了鸟雀之声,极言缥缈峰之高。
(2)这首诗的尾联表面是慨叹吴王夫差的霸业消沉完了,只剩下枫叶荻花和钓船了,实际上抒发的是吊古伤今的感慨,借对吴王夫差的慨叹,抒发对明王朝灭亡的感慨。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1)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诗后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内心思念、寂寞孤独。②秋霜欲下,冬衣未成,心中焦虑。
(2)①女子灯下裁衣,忽感剪刀冰冷,连手也觉得凉了。②诗人于此不直接写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之意,而捕捉这一丝细腻的心理感受,表达女子内心之“怨”,虽简实丰,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注】 柳宗元二十六岁入仕,一生二十一年的仕宦生涯竟有十四年遭贬谪流放。此诗写于他参加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被贬于永州时期。
(1)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早梅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个“发”字,写出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高树、楚天,映衬了她的雅洁不凡;朔风、繁霜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不屈的品格。(答对两点即可)
(2)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平之情,以及借梅花的销落而表达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之情。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请赏析颈联的高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比喻(视听结合,联想和想象),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宁静清凉的风光。
(2)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月下“夕”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照应了题目中的“招客”。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山川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消暑邀请。
古代诗歌鉴赏(二)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观 雨
陈与义①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②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①陈与义:北宋南宋之交的爱国诗人。此诗写于汴京失陷后诗人流寓湖、湘时。②海:暴雨。
(1) 第二、三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用了多种方法抒发感情,请任选两种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写了雨前和雨中的景物变化。屋前的江流和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暴雨打得竹枝低伏了又顽强地挺起来,大风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
(2)(示例)①双关。“晦”“明”“阴晴”等既是天气变化,也隐喻当时抗金的时局。“雨”既指自然之雨,又指有助于抗金的政策、措施等。②用典。尾联上句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下句用《洗兵马》中“净洗甲兵不常用”的诗句(或武王与姜子牙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不顾个人利害,渴望取得抗金胜利的愿望。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2)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运用“黯然”“别泪”“去国”“投荒”“相思”等词语,抒发了惜别、哀伤之情。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瘴”“云”“春”“水”“梦”“烟”等意象,表达了凄恻、惆怅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六州歌头·项羽庙
李 冠
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鞭寰宇,驱龙虎,扫橇枪,斩长鲸。血染中原战,视余耳①,皆鹰犬,平祸乱,归炎汉,势奔倾。兵散月明,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共虞姬相对,泣听楚歌声,玉帐魂惊,泪盈盈。  念花无主,凝愁苦,挥雪刃,掩泉扃②。时不利,骓不逝,困阴陵,叱追兵。呜咽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功盖世,何处见遗灵?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遣行人到此,追念益伤情。胜负难凭。
【注】 ①余耳:张耳、陈余,秦末起义将领。②掩泉扃:关上地宫之门。
(1)上阕描绘出了怎样的项羽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秦亡草昧……血染中原战”,这七句塑造了项羽叱咤风云、武功盖世的英雄形象;“视余耳……泪盈盈”,这几句刻画了项羽穷途末路的英雄形象。
(2)描写了荒凉孤寂的景象,与上阕写项羽反秦时的威武雄壮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寄寓了作者的哀伤悲悼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楼月夜闻笛
刘 沧
南浦蒹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
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
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①愁。
发寒衣湿曲初罢,露色河光生钓舟。
【注】①二妃:指传说中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死后成为湘水之神。
(1) 诗的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的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的首联先点明了时间、地点、景物,渲染了凄清寥落的气氛,奠定了全诗哀怨凄愁的感情基调;其次紧扣诗题抒写自己江楼独处,忽闻笛声的寂寥;“怨”字,还是全诗的诗眼,点明全诗的主旨。
(2)颈联抒发了诗人思乡思亲而不得归的愁苦之情。通过借景抒情、用典(或想象、虚实结合等)来抒发情感的,诗人借“河汉”“孤雁”“潇湘”之景象写羁旅孤单、思念亲人、离家遥远、归途漫漫之情。“二妃愁”用娥皇、女英二妃想念舜帝之典,从妻子的角度写妻子盼归人之苦。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浦途中①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 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萧萧”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萧萧”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凄风苦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至于“来时还下杜陵无”,则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①
【注】 ①指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1)试简析第一、二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以议论为主,作者借助议论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试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词的第一、二句描写了桂花色淡形柔而香浓的特点,这样写是为后边围绕桂花的品性进行议论做铺垫。
(2)作者认为颜色并不艳丽的桂花是百花中的上品;让梅花嫉妒,令菊花害羞,并因屈原在《离骚》中没有将其收列而为之抱屈。词人借助对桂花的议论,表现了自己清高淡泊、追求高洁品行的情怀。
7.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弹琴峡①题壁
纳兰性德
泠泠②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注】 ①《大清一统志·顺天府》载,“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两山相峙,水流石罅,声若弹琴”。②泠泠:水流声。
(1)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边塞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绘水声泠泠、关塞入云、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的边塞景象。渲染苍凉肃杀的气氛,烘托作者行旅天涯的悲凉凄苦,为结尾抒情做铺垫。
(2)抒发了知音难觅的苦闷、关塞行役的艰辛、背井离乡的无奈、英雄失路的落寞及对朝代兴衰的感叹。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1) 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词的下阕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词的上阕写了灯火、云、鹧鸪、村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山村傍晚时分寂静寥落的生活画面。
(2)词的下阕运用对比、用典,用昔日驰骋疆场和如今的憔悴疲惫对比;用诸葛亮挥羽扇整纶巾的典故(或用屈原《招魂》之典),表现了作者岁月蹉跎、英雄老去、壮志难酬、功业难成、失魂落魄、满腹哀怨、抚今追昔、漂泊憔悴的情感。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贺 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 ①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此二句化用汉乐府丧歌《薤露》中“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下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上阕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浓厚感情和无限思念之情。“原上草,露初晞”,借景抒情,暗示夫人逝世不久,感叹人生短暂,以引发下句“旧栖新垅两依依”的深情。最后两句通过细节来写人。作者躺在妻子曾睡过的床上,聆听着南窗的夜雨,遥想当年妻子在深夜里为自己补衣的情形,沉痛地表现出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
(2)比喻。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树叶凋零,一片萧索;而池中原先那对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肯定也经受了失伴之痛吧!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格外悲凉。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游胡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 “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理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燕子来了,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双飞燕子几时回”,一句问候,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惊讶和喜悦的心情。再放眼一看,果然春天来了,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一个“蘸”字,将桃花鲜艳水灵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进而使人联想到水中桃花的倒影,和岸上的花枝连成一片,仿佛蘸水而开。后两句从过桥与乘舟两路写游湖之兴。雨后水涨,淹没小桥,只好舍桥登船,柳阴中撑出一叶小舟,使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这首诗以清新的笔意写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秀丽幽淡,虚实相生,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柳阴中撑出的小船带来的喜悦。
答案 (1)“蘸”字。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后贴着水面的情景(或:桃花倒映在水中,岸上、水中的桃花连成一片,充满了生机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刚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神态、意趣;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2)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渡”过之际,一只小船从柳阴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①
韩 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②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③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 ①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这首诗是作者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②摩:接近,碰到。③顾藉:顾虑和依凭。
(1)试分析“倦”“堕”两字的炼字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本诗所使用的两种突出的艺术手法并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倦”字写出觅枝的乌鹊的困惫与无枝可依的孤凄处境。“堕”写出大雁坠地的声音,更写听者的心境情凄。
(2)①象征:颔联中的倦鹊、飞鸿是贬谪中的诗人孤孑无依的身世的象征。②拟人:颈联写“愁”故意来寻找自己,自己跟“老”并没有订立期约,而“老”却渐渐地来临了。颈联将“愁”与“老”拟人化,表现诗人愁绪无法排遣。③这首诗抒写了一个在阴冷凄寒的冬日愁病交加的困顿失意的被贬官员的形象。
12.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骢 马
万 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沙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
(1)诗中的马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高贵、敏捷、矫健、气度不凡的良马。(答相关意思相同的词也可)
(2)诗歌采用象征的手法。意思是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13.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波媚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这是陆游48岁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此时他助川陕宣抚使王炎为“干办公事”,身着戎装,往返前线,前方有利的形势和军队壮阔的生活,使他触景生情,作者于是写下这首词。
(1)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词的下片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上片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作者抓住了边陲景物的特点来描绘,使整个画面具有苍凉悲壮的色彩。
(2)从下片看,作者主要运用想象和拟人的手法,比如将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进行丰富联想并赋予人的多情与期待,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