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老师您好,请问您有没有初三历史的总结啊,请您帮我一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5/18 02:43:29

老师您好,请问您有没有初三历史的总结啊,请您帮我一下
解题思路: 复习初三历史,首先要熟读课本,在此基础上可以试着归纳每一单元的知识点,可以逐渐精简所归纳的知识点,概括出历史发展线索。最后只复习历史发展线索即可。
解题过程: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一、 人类的出现 1、★P.2人类的起源:距今大约三四百万年前的非洲南方古猿。 2、P.2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 3、P.3“正在形成中的人”的四个阶段: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4、★P.3世界三大主要人种: (1)出现时间:晚期智人时期 (2)名称: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 (3)区分依据:人的体貌特征 (4)形成主要原因: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二、氏族社会 1、P.4母系氏族公社及其特点: (1)群婚制;(2)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3)妇女主导社会 2、P.4父系族公社及其特点: (1)婚姻关系相对固定;(2)出现商品生产;(3)出现社会分工;(4)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5)男子主导社会。 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一、埃及——金字塔的国度 1、P.7地理位置: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 2、★P.7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陵墓。 3、狮身人面像是埃及文明的标志之一。 二、古代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 1、P.9地理位置:亚洲西部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2、★P.9汉谟拉比法典 (1)制定者:汉谟拉比 (2)目的: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3)地位: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4)石柱上的文字:楔形文字 (5)P.13“空中花园”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P.10地理位置:亚洲南部的印度河、恒河流域。 2、★P.10种姓制度: (1) 制定者:雅利安人 (2)P.11主要内容: (3)影响: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P.13东方文明的共同点:(1)发源于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2)位于北纬20°—北纬40°,气候适宜。 (3)以农业文明为主。 第3课 西方文明之源 一、古代希腊——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1、P.14发祥于克里特岛的爱琴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2、雅典: (1)前6世纪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2)★★P.14伯利克里改革(前5世纪后半期) ①P.14背景: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进入全盛时期。 ②P.14--15主要内容:A扩大公民的权利(成年男子),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B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③影响:把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被看作是现代民主政治源头。 3、P.19希腊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 4、斯巴达崇尚武力 二、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1、P.16地理位置:意大利半岛的台伯河。 2、★P.16--18古罗马历史发展线索: 前8世纪(罗马城建立)→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元老院掌握实权)→前2世纪(通过三次布匿战争称霸地中海)→前27年(屋大维建立帝国)→395年(罗马帝国分裂:西罗马、东罗马)→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西欧奴隶社会终结,比中国晚951年)。 第二单元 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第4课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古代日本 1、P.24统一:5世纪大和奴隶制国家统一了日本。 2、★★P.25大化改新(646年) (1)背景:①国际:中国隋唐的统一、繁荣和强盛; ②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政局混乱。 (2)主持者:孝德天皇 (3)主要内容: 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4)意义: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5)启示:①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扩大开放,学习世界先进文明。 二、P.25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1、背景:半岛长期分裂,部落相互仇杀;人民渴望统一 2、★P.25--26伊斯兰教的创立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1)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 (2)622年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并把它作为伊斯教兰教历元年。 (3)630年重返麦加,成为政治和宗教领袖。 (4)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 第5课 中古欧洲社会 一、等级森严的欧洲封建社会 1、★(P.28)5世纪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法兰克王国。 2、P.28查理马特改革(8世纪前期) (1)主要内容:变无条件赏赐土地为有条件的分封土地。 (2)影响:形成封建等级,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的形成。 3、★P.29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 (1)以土地为基础和纽带。 (2)权利对应义务,依次互为主从。 二、基督教会势力的膨胀及其表现 (1)经济上:罗马教廷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2)政治上: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3)思想上:严格控制人们的思想,垄断文化教育,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三、P.30--31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10世纪) 1、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 2、城市内部的矛盾和斗争(12世纪琅城取得自治权斗争的胜利) 3、P.31出现市民阶级,后来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四、★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1、P.31名称的由来:由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原称拜占廷,因此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 2、P.32灭亡:15世纪中期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 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第6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一、希波战争(前5世纪早期) 1、P.36波斯帝国的形成:前6世纪,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波斯帝国。 2、★P.36希波战争: (1)交战双方:希腊和波斯 (2)结果:以波斯的失败而告终 (3)实质:是东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碰撞 (4)影响: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5)链接:现代的马拉松长跑起源于希波战争中的马拉松战役 二、★P.37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1、马其顿国的兴起(前4世纪,希腊北部) 2、东征路线:小亚细亚→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印度 3、东征的结果:地跨三洲,定都巴比伦 4、影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P.38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1、帝国的扩张与强盛(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 2、帝国强盛的表现:疆域广阔、地跨三洲;局势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基督教、拉丁字母是世界最通用字母);外交开放(与中国东汉有官方往来) 3、帝国强盛的原因:(1)内战停止;(2)统治加强。 4、扩张的影响:一方面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透到统治地区。 四、共识:古代战争充满着暴力,奴役和压迫,但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一、P.41古代连接东西方的商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二、阿拉伯人在传播东西方文化中的贡献 1、传播自身文化(包括数学、天文学、医学等知识以及伊斯兰教等) 2、沟通东西方文化,将东方文明传入西方(特别是中国文明),同时也翻译并保存了许多古希腊著作。 三、★P.41阿拉伯数字 1、来源:古代印度的梵文字头 2、创造者:古代印度人 3、传播:阿拉伯人 4、意义:计数方便快捷,促进了世界文化传播 四、P.43马可·波罗及其成就 1、马可·波罗的简历: (1)来中国前:意大利人,1271年随父来中国; 1275年沿“丝绸之路”来中国。 (2)在中国:得到忽必烈赏识,在元朝廷中任职; 会说蒙、汉两种语言,奉命外出视察。 (3)回国后:参加同热那亚人的战争,狱中口述东方见闻。 2、★P.43《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记述马可·波罗的东方经历和见闻,描绘东方富庶。 (2)影响: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第8、9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一、★P.46古老文字的演变 埃及的象形文字(前3000年)和西亚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基础)→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世界最通用) 二、★★P.47--48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现在通行的公元纪年,就是以传说中“耶稣出生”之年算起的,这一年是公元元年。 三、★科技:P.51阿基米德: 1、主要成就:发现了“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发明了螺旋式水车。 2、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 含义:知识能够改变世界面貌(体现了杠杆原理) 启示:科学的力量是无穷的。 3、优秀品质: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忠于祖国 四、★文学与戏剧 1、P.52古希腊盲诗人荷马的《荷马史诗》,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2、P.52《俄底浦斯王》(索福克勒斯)注重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画 3、P.52《天方夜谭》是阿拉伯的民间故事集 五、★P.53建筑 麦加大清寺:“圣寺”、“禁寺”,克尔泊神庙为寺中心 巴黎圣母院: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被雨果称之为“石头的交响乐”。 第四单元 步入近代 第10课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一、★★文艺复兴 1、P.58兴起的时间和地点:14世纪的意大利 2、P.58指导思想(核心内容):人文主义思想 3、P.58形式:弘扬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 4、P.58实质: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 5、P.59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6、P.60文艺复兴的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新航路开辟 1、P.60原因:(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目的):追求东方财富;(动力):《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 2、P.60条件:指南针、造船和航海技术、地圆学说 3、P.61经过: 4、★P.61--6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密切了亚、美、非三大洲之间的交通往来,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使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第11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P.67原因:封建专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阶级矛盾) 二、P.67领导: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三、P.68导火线:1640年苏格兰人民起义 四、P.68开始:1640年新议会召开,资产阶级要求限制王权 五、P.68决战:1645年的纳西比战役 六、P.68高潮:1649年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 七、P.68独裁:1653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 八、P.69复辟: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 九、P.69政变:1688年“光荣革命”,另立新国王 十、★★P.69胜利: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专政的君主立宪政体。 十一、★★P.6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推翻了封建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世界近代史开端) 第12课 美国诞生 一、P.72原因:英国殖民统治压制了北美资本主义发展(民族矛盾) 二、领导: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 三、P.73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四、★P.73开始: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 五、★P.74建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美国诞生。 六、P.74转折:1777年10月萨拉托加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七、P.74胜利: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八、★★P.75联邦政府的建立: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实行总统制。(其思想理论基础是法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九、★★P.76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三权分立” ),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十、★★★评价华盛顿 华盛顿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重要领导人,有“美国国父”之称。独立战争期间任大陆军总司令,他领导美国人民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独立战争胜利后,他又主持制定了美国的1787年宪法,建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但保留了南方的奴隶制度,且没有消除种族歧视。 第13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法国大革命 1、P.78原因:封建等级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 2、领导:资产阶级 3、P.78导火线:1789年三级会议的召开 4、★P.78开始: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 5、★★P.78重要文件:《人权宣言》(1789年,大资产阶级,制宪会议) 6、P.79建立共和国:1792年废除君主制,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7、P.79高潮: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专政,把法国革命推向高潮。 8、★★P.79: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摧毁了封建专制,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P.81拿破仑帝国 1、崛起:在抗击反法同盟和镇压国内叛乱的斗争中显示了军事才能。 2、P.81夺权: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夺取政权。 3、P.81称帝: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帝国。 4、P.81措施: (1)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法典》。 (2)对外:多次打败反法同盟,对外扩张,控制了欧洲很多国家。(前期是自卫战争,后期是侵略战争) 5、P.81覆灭:1814年拿破仑帝国覆灭,封建势力复辟。 6、★★★评价拿破仑:拿破仑是法国大资产阶级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青年时期的拿破仑在平息国内叛乱、抗击外国战斗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1799年底,他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法典》,对外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扫荡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同时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最终葬送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第14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 一P.88、前提和条件 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条件: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和原料、海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的经验和技术。 二、P.88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国家:英国。 行业:棉纺织行业;★标志:珍妮机的发明 三、过程:棉纺织业(珍妮机)→冶金采矿业→动力革新(标志性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交通运输业(★P.90史蒂芬孙的“旅行者号”机车、富尔顿的蒸汽轮船) 四、特点:部门相互促进,一国扩展到多国。 五、理论基础:牛顿力学理论。 六、新兴工业部门:棉纺织业、冶金采矿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七、进入的时代:P90★“蒸汽时代” 八、扩展:英国→欧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 九、完成:时间:英国1840年前后;美国和法国19世纪中期。 标志: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手工工场 十、★★★P.90工业革命的影响: 1、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2、社会面貌变化: ①经济上近代化:商品经济成为主流,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彻底战胜封建主义;机器代替手工,城市化加快。 ②社会关系:产生新的对立阶级和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③世界格局: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地位,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第五单元 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抵抗争 第15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 一、★罪恶的奴隶贸易——“三角贸易” 1、P.94背景和原因: (1)西欧各国在美洲的扩张 (2)印第安人被屠杀,美洲种植园缺乏劳动力。 (3)贩卖黑奴,可获暴利。 2、★P.94含义:美洲(归程)→欧洲(出程)→非洲(中程)→美洲 3、★P.95主要参与国:葡萄牙人是先锋,英国人是主力 4、P.95影响: (1)使非洲丧失了近亿劳动力,长期贫困。 (2)高额的利润,增加了欧洲资本的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 1、P.96“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1)17世纪以后,英国相继打败了竞争对手西班牙、荷兰、法国。 (2)★18世纪后半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范围广、面积大、人数多) 2、P.96英国在印度的扩张 (1)开始于17世纪 (2)殖民机构:东印度公司 (3)进程:沿海据点→内地扩张→抢掠财富 (4)P.97影响:印度逐步论为英国的殖民地,刺激了英国工业的发展,迅速成长为世界工业强国。 第16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P.99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2、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3、P.100三个中心:密拉特、德里、章西。 4、主力:印度土兵 5、★P.100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6、意义:表现了印度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二、拉美独立运动 1、P.10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2、P.101原因:1)葡萄牙占领巴西,其余都是西班牙殖民地。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P.101杰出代表:“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注意玻利维亚) 4、主力:印第安人、黑人和土生白人。 5、影响:建立了一些独立国家,奠定了拉丁美洲以后的基本政治格局。 第六单元 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第17课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P.106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 1、背景和原因:工业革命后,贫富差距大。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兴起。 2、★政治纲领:《人民宪章》 3、主要内容:工人要求取得普选权,有权参与国家管理。 4★、影响: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二、P.107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 1、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巴黎会见,开始长期合作。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P.107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4、★★《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主要内容: 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2)★意义: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P.108巴黎公社(1871.3) 1、导火线: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惨败。 2、开始:1871年巴黎国民自卫军起义。 3、高潮:“五月流血周”(1871.5.21—28) 4、尾声:★P.109《国际歌》(词:鲍狄埃,曲:狄盖特) 5、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体现了大无畏和革命首创精神。 第18课 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 一、P.11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二、P.111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总统。 三、P.111开始:1861年4月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 四、目标和任务: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统一;其次是废除奴隶制,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五、★★P.113转折:两个法令的颁布(1862年9月)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的通过,激发了广大黑人奴隶和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六、P.113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 七、★★P.114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 1、性质: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成果: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 3、影响: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八、★★★评价林肯: 林肯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总统,他反对奴隶制度,但不主张立即废除奴隶制,而是逐步限制奴隶制的发展,他的这种温和主张,使北方军队在内战初期军事上一再失利。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了两个法令,激发了广大黑人奴隶和农民的积极性,扭转了战争的局势,使北方战胜了南方,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被南方奴隶主刺杀,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美国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1861年) 1、P.117原因:封建农奴制度阻碍于资本主义发展。 2、P.117主要人物:亚历山大二世(农奴主) 3、★★P.117--118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解放农奴 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2)经济方面:剥削农奴 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4、★★P.118评价 (1)进步性:(性质)是俄国农奴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局限性:留下大量封建残余(市场小)(另:特点:被动;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地主统治;前提:维护地主利益。) 二、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1、P.118原因: (1)内因:封建幕府的闭关锁国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2)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主要力量:以部分大名和武士为主体的改革派。 3、★★P.119主要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上: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学习欧美,发展教育。 4、★★P.120评价: (1)性质:明治天皇政府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是日本历史发展的又一次重大转折。(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3)局限性: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19世纪中期俄国和日本的改革 俄国废除农奴制度改革 (1861年) 日本明治维新 (1868年) 原因 封建农奴制度阻碍于资本主义发展(内部矛盾) 内因:封建幕府的闭关锁国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内部矛盾) 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外部矛盾) 主要人物 亚历山大二世 明治天皇 支持力量 农奴主 以部分大名和武士为主体的改革派 目的 为了维护农奴主的利益 摆脱民族危机,富国强兵 主 要 内 容 政治方面:“解放”农奴。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经济方面:剥削农奴。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学习欧美,发展教育 特点 被动,剥削,欺骗 被动,学习欧美,走向近代化 影 响 进 步性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 进步性: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是日本历史发展的又一次重大转折 局 限性 留下大量封建残余 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第七单元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一、开始: 1、P.124时间:19世纪70年代 2、★标志: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电力的广泛使用) 二、经过: 1、★P.124--125电力的广泛应用: 1879年美国天才“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以及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广泛使用,人们开始进入“电气时代”。在电能的应用方面,美国和德国处于领先地位。 2、★P.126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设计出内燃机,以后被广泛应用于交通领域,在此基础上,1885年本茨制成了汽车,因此被誉为“汽车之父”。(P.127)191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成了飞机。 3、远距离通讯设备的新发明(电报、电话等) 三、理论基础:电磁学理论(电磁感应原理) 四、P.124进入的时代:“电气时代” 五、新兴工业部门: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 六、★★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科技与生产的结合更加紧密,并成为重要生产力。 (2)本次科技革命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范围更大,发展更迅速。 (3)在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或同时进行。 七、影响: (1)大大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增长。 (2)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密切了联系。 (3)使世界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强。 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美国、德国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P.131)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政治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产生了新矛盾,★P.132进而形成了英、法、俄三国协约和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 二、★P.133导火线: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 三、★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四、经过概况: 1、开始: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2、★P.133重大战役: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P.134)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1918年中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 4、★P.13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五、P.134后果及影响: 规模空前、灾难深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 六、正确认识一战: 1、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直接触发一战的是萨拉热窝事件。 2、性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的争霸战争。 3、目的: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4、教训: ①世界性的大战,给人类进步和发展带来深重灾难; ②人类应当学会通过非暴力手段解决国际争端,避免战争,争取和平。 ③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共同发展。 ④远离战争,热爱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七、中国与一战: 1、主要事件: ①1914.8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 ②1915年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 ③1918年中国段祺瑞政府在日本怂恿下,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 ④一战期间,中国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也获得了短暂发展。 2、分析评价: ①日本出兵山东和提出“二十一条”,其目的是乘西方国家忙于战争之际,扩大自己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称霸亚洲太平洋地区。 ②一战期间,中国在袁世凯死后出现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其实质是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矛盾与争夺的结果。 第八单元 璀璨的近代文化 第22课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一、P.138思想启蒙的火种(18世纪中期) 1、产生的背景:法国旧制度的衰败 2、★★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伏尔泰 3、★★思想主张:反对专制,反对天主教会,提倡“自由”、“平等”。 4、★★P.139作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也促进了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思想解放。 5、代表性文件:法国的《人权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 二、科学的革命 1、★P.139、牛顿: ①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②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创建微积分、建立完整的力学体系。 ③名言的启示:虚心学习,取长补短,勇于创新。 2、★P.140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3、★P.140爱因斯坦: ①地位: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②贡献:提出相对论观点。 ③意义: 科学意义: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哲学意义:揭示了空间和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 第23课 世界文化的杰作 1、P.144文学巨匠: ①代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②★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2、P.145绘画: ①代表:梵高是荷兰一位有世界影响的画家。 ②★代表作:《向日葵》 ③风格:用笔触和色彩表达对生活热爱。 3、P.143音乐: ①代表:德国的贝多芬是伟大的作曲家。 ②★代表作,为拿破仑加冕而作为的《英雄交响曲》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俄国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2、十月革命革命的爆发与胜利: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3、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1917年至1920年,苏俄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爆发,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促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启示:
①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②列宁的探索: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效果: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④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乌、俄、白、外高加索—15个)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①苏联的工业化:1928~1933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
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③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一方面,它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国防实力也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础。因此,它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 ①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②《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③和会的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④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凡尔赛体系的确立:1919年~1920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同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战败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及其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华盛顿会议:
①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②《九国公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③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4、如何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持久?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由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此外,战胜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二、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1、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时期:①时间:29——33年,②导火线: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③国家:美国开始,席卷资本主义世界。④特点:涉及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
2、危机的影响:①广大人民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②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3、罗斯福新政:①时间: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②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③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农业方面让农民缩减大批耕地,屠宰牲畜,由政府给与补贴、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等。④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4、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背景:①2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势力壮大。②纳粹党所进行的欺骗性宣传活动,赢得了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③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支持。
建立过程: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统、总理大权一身,自称国家元首(德国法西斯化的标志和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标志)。
措施:①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和迫害共产党和进步人士。②解散工会和其它一切政党。加强思想控制,③焚毁大量书籍。大肆迫害犹太人。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①时间:1922年,②标志: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③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
日本法西斯的建立:一主力:军部。二2.26兵变:①时间:36年2月26日,②事件: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③影响: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标志着世界大战在亚洲策源地的形成。
5、美德两国摆脱危机的不同方式、原因及其影响:
①不同方式: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危机,保留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摆脱危机。
②原因: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美国有民主传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承受力强,可用改革的办法来摆脱危机,德国是一战战败国,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急于用侵略扩张这种极端办法来摆脱危机。罗斯福和希特勒个人的作用。
③影响:美国经济恢复,阶级矛盾缓和,保留了民主制度,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德国则走上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成为了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和主要发动者,给自身和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1、英、法等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德、日、意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这使西方大国的利益受到一定损害。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满,但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他们想把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因此,他们对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这种政策被称之为“绥靖政策”。
2、绥靖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利益膨胀;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3、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美国。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这一事件标志着英法等西方大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4、二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美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卫国战争开始。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①背景: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逐渐走向联合。
②建立: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打败法西斯国家。
③影响:团结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6、雅尔塔会议及其影响:
①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
②影响:进一步协调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7、二战的转折点:1942年-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这次战役成为了二战的转折点。
8、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1944年6月6日,盟军组织了诺曼底登陆战,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第二战场的开辟,使法西斯德国陷入了两面被夹击的境地,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崩溃。
9、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0、二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的。一战后,德国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增长,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意大利和日本也不满足一战后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挑起了战争的爆发。②直接原因是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导致了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进一步激起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加速了战争的爆发。③此外,西方大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对战争的爆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2)性质:这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11、二战的影响:
(1)消极影响:使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给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2)积极影响:①二战结束后,一些战时的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如原子弹技术导致了原子能的应用,导弹技术导致了航天技术的发展。)②受苏联影响,二战后世界上诞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如中国、越南、朝鲜、蒙古、东欧八国等二战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③沉重打击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纳米比亚等国二战后走上独立道路。)
1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启示: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①、这场战争的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②、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同盟;③、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大大超过了法西斯国家的力量。
(2)启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团结起来力量大;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灾难,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

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一、美国经济的发展
1、20世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①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③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2、70-80年代的危机与调整: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由于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1974-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地位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成为世界上最大负债国。
3、新经济的出现:①原因: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在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同时,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完成了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新经济时代。②、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二、欧洲的联合
1、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①美国给予了西欧国家大量的援助;②西欧国家发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积极采用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③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
2、欧洲的联合:
①西欧国家建立欧共体的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振兴经济,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国际地位,西欧国家建立了欧共体。
②欧盟的成立: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欧盟成立后,老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使欧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3、日本的崛起
①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a、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b、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c、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质,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d、日本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②日本崛起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4、二战后,日本、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相同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①相同原因:美国的扶持或援助;积极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
②对中国的借鉴:要积极对外开放,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就;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
一、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来矛盾日益突出。
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1985年,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未取得成果。 尔巴乔夫又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结果:苏联政治体制剧变,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的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一些苏联领导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了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影响: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叶利钦控制全局。它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成为苏联加速解体的催化剂。
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解体时间:1991年底。(1922——1991年)
苏联解体的原因: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社会危机;戈尔巴乔夫所实行的错误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等。二、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了政权,社会主义制度也发生了改变。
2、东欧剧变的原因:①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导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②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③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
3、东欧剧变给我们的启示:①要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和政策;②要成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要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维护党的领导地位;④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

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印巴分治: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离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分治。
2、印巴冲突:印巴分治导致了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严重矛盾和冲突,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造成了印巴之间的严重对立。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埃及独立: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了武装起义,赢得了埃及的真正独立。
2、非洲独立年: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历史上称这一年为非洲独立年。
3、纳米比亚独立及其意义:1990年,纳米比亚赢得了独立。这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三、拉美人民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古巴革命:1959年,古巴爆发革命(领导人卡斯特罗),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99年,巴拿马人民赢得收回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
四、中东问题
1、中东战争的爆发:一战后,英国获得了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大批流亡的犹太人迁往巴勒斯坦。二战后,在美英等国的支持下,联合国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的决议。之后,随着犹太人国家以色列的建立,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历史上称为中东战争,中东问题由此产生。
2、中东局势长期动荡的原因:中东局势的长期动荡,是由于这一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一方面,由于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中东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另一方面,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石油资源非常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列强的介入,使这一地区的矛盾更加复杂。(中东问题的关键是巴以问题)

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美国的“冷战”政策以及两极格局的形成:
1、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原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提出了“冷战”政策。
2、美苏冷战开始的时间和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
3、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①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②经济上,制定了马歇尔计划;③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冷战政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随着美国冷战政策的提出,苏联也采取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与之对抗,导致了世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5、美苏争霸以及霸权主义政策给世界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争取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使美苏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美苏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给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
2、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各国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3、当今世界影响世界安全和平的主要因素: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②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和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到世界和平。
三、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了一个整体。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活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此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3、影响:①使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越来越多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竞争。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大。
4、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1、兴起: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2、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3、特点:①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③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4、影响: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②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5、启示:第三次科技革命表明,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我国一定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