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怎样运用写作手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21 04:13:26
我还不太会运用一些写作手法 请老师教我过渡句,伏笔,对比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例子
解题思路: 根据积累总结。
解题过程:
同学:请参考,希望对你的理解有所帮助!祝学习进步!
A、过渡句: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一、时间过渡。
有些文章,时间跨度比较大,需要时间的推移来记叙,我们可以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把内容衔接起来。 如《少年王冕》一课,第五自然段开头“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这句话不但交代了时间的过渡,还让人觉得王冕母子这几年生活得很轻松,不是那么艰难。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用春、夏、秋、冬的季节变换顺序自然过渡,使文章先的层次清楚,有条理。
二、空间过渡。
有些文章地点变化比较频繁,可以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将表示地点的语句放在各段之间,用来衔接上下文。
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中“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沿着湖边的白石栏杆向玉澜堂走,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地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开得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出门外去了。”
这里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分别从颐和园、知春亭畔、湖边湖面、玉谰堂等处写出了儿童的生机勃勃、活泼欢快的情态,表达了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三、转折过渡。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要在内容和意思上做较大的转折,这就要使用转折式的过渡句。
如《理想的风筝》中“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风筝。”就是一个表转折的过渡句,用转折词“然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递进过渡。
为了更好地表现中心,文章同时记叙了两件事,但为了突出后者。常用前者来陪衬。这就需要进行递进过渡。
如《伟大的友谊》中有一过渡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乌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这个过渡段有两层意思:前一层是总结上文,讲了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后一层是提示下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讲了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
再如《秦兵马俑》中作者首先介绍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然后介绍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样把上下两部分紧密地衔接起来呢?作者用了一个过渡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样段与段之间就紧密联系起来了。
再如《莫高窟》一课,在第三自然段开头,写道:“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这句话上半句承接了上文,概括了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后半句则是下面要讲的内容。
五、总分过渡。
当所写的内容由总述到分述,或由分述到总述的时候,需要通过过渡,使思路顺利展开或自然收拢。
如《万里长城》一文,采用“总——分——总”的顺序来介绍万里长城的特点,中间分述部分就用“长城气魄雄伟”“长城的建筑年代久远”“长城工程好大,施工艰难”来过渡,系统地介绍万里长城,使文章前后连贯,易于理解。
六、自然过渡。
这种过渡不用过渡词、过渡句或过渡段,只是用一句话来表明叙述内容的转移即可,如《麋鹿》一文,前四段讲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到第五自然段用“麋鹿的经历也充满传奇色彩”一句话,把读者自然的引到麋鹿那传奇而惊险的生命轨迹。再如《海底世界》一课,在写完海底动物转到写植物时,就用一句“海底植物的差异也很大”作为启下的过渡。
当然,过渡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要根据习作内容的联系来选择。只有掌握了过渡的技巧,我们写出的习作才能层次分明、通顺连贯。
B、伏笔 “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使用伏笔应注意:
(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例子:《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看多布告牌,课堂上老师为什么穿上绿色礼服,镇上的人为什么也到教室上课等,后文都一样有对应。
C、对比是修辞方法(修辞格)的一种。
对比: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例如: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噪也。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恨,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D、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肖象 1、从作者观察的角度写 2、从其他人物观察的角度写 3、从人物自我观察的角度写 4、描写人物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特点 5、描写人物在不同场合的同一特点 6、工笔细 7、简笔勾勒 8、侧面渲染 (二)语言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本身即是语言的艺术,它是靠语言来塑造形象和反映生活的。文学语言本来包括人物的语言和叙述人的语言,我这里谈的是人物的语言描写方法。人物语言包括独白和对话两种。独白指人物的自言自语,对话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相互交谈。 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古人说“言为心声”,可见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历来优秀作家都十分重视人物语言的描写,常说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既是对作家塑生动人物形象的高明技法的赞誉。也正是语言描写的功能和作用的体现。 那么,常用的语言描写技法有哪些呢?1、只言片语勾轮廓 2、间接描写人景物 3、一样言语多样说 4、用叙述的方法写语言 (三)行为描写 一部《水浒传》因精彩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活典型的人物形象被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誉为从先秦到明清中国文学史上的“六大才子书”之一,与《史记》、《离骚》等并列。倘若没有类似“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样极富魅力的支伤描写,整部小说就会顿时暗然失色,一个个梁山好汉也都英雄不再了。可见,行为描写与肖象、语言、心理描写相比,在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上更具有特殊作用。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怎样做。”足见举手投足直接关系人物性格、形象。 下边举例谈谈行为描写的一些技法。 1、具体描写人物的连贯动作 2、人物行动对比着描写 3、运用特写镜头 4、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5、矛盾冲突中写行为 6、侧面烘托写人物 (四)心理 人生活在矛盾重重的社会中,人、物于己,悲喜各异: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有睛、耳、鼻、舌、身、意“六欲”。这种种心理反应,支配着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精神。于是,开发人类的精神大陆,探索人物的心灵奥秘,成为写作的基本要求。 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有着许多独特的作用。它可以表现人物的面貌,如:“‘夜里写文章’。奥勃洛摩夫想,‘那他什么时候睡觉?……尽写尽写,要把一个人的思想和精神全消磨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上,要改变一个人的信念,要出卖一个人的智慧和想象,要戕害一个人的天性……要象一个车轮子,象一架机器一样,尽写,尽写,明天写,后天写;假期快到了,夏天临近了——他还非写不可!什么时候他才可以休息呢?真是不幸!’”冈察洛夫用铺陈心绪的手法,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天天无所事事、苦思冥想和懒惰成性的寄生虫形象。他认为夜里写文章真是不可思议,真是“不幸”。心理描写还可以透露人物的心灵变幻,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交待人际关系情节发展趋向,和反映生活本质,突出作品主题等作用。比如鲁迅先生用心理描写刻画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一典型的性格特征:他分明穷困潦倒,却幻想着“先前阔”过,“我的儿子会闹得多啦”(其实连丈母娘出生与否尚未可知);他分明生了丢人的癞疮疤,却偏偏心里说人家“还不配”;他分明被人家痛打了一顿,却偏偏自嘲解痛,“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儿子打老子……”下列示例介绍几种常用的心理描写技法,希望对学写作的人有所裨益。 1、人物独白展示心理 2、摹写“意识流”流露心理 3、借梦境幻觉反映心理 4、让环境衬托心理 (五)细节描写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因其某一独特而极具个性的细节描写,而令我们过目不忘。什么是细节描写呢?简洁地说,就是情节中那些极富个性特点的细枝末节方面的描写。细节细小,却往往通过文学作品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读过《儒林外史》的人,可能对严监生临死时伸出两个手指头不肯闭目归天的细节记忆犹新吧。他看见屋里的灯盏里燃着两根灯草,心疼费油,放不下心,闭不上眼。只到他小老婆走过去挑掉了一根灯草时,悭吝鬼才“点一点头,把头垂下,顿时就没了气。”这个艺术形象的不朽魅力,不能不说得力于这样入木三分的细节描写。 1、摄取细小动作 2、抓住细微的痕迹 3、勾勒细小的景物 4、描摹个性神态
最终答案:略